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解析】选B。秦朝统一后,认识到周朝的分封制存在着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弊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长官不再世袭,改由中央任命,逐渐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制度
2、,故B正确。【加固训练】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A.“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来看,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说的是秦朝的统一。A“上(尚)农除末”说的是重农抑商。B说的是重刑法。C说的是统一并实行郡县制。D是批评秦的暴政,故只有C符合题意。2.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对材料描述
3、的水利工程修建之初所起到的作用是()A.有助于秦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推动了“扬一益二”现象的出现C.印证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D.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水系的交通运输【解析】选A。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一事,开发西南,增强秦国实力,推动秦大一统,故A正确。3.(2015银川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柳宗元对秦代实行郡县制大加
4、赞赏,认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这主要是因为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共同治理天下,即所谓的“公天下”,故D的说法最符合题意。4.(2016眉山模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C.封国制D.行省制【解析】选B。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世袭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皇帝制度核心之一就是皇位世袭,不属于官僚政治,故A错误;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任命和选拔方式充任的,故B正确;封国制
5、本质是世袭,故C错误;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题目“取代标志”的意思,故D错误。5.(2016白银模拟)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解析】选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符合“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A正确,B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C错误。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不符合材料信息,D错误。6.全球通史: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是()A.
6、秦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B.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秦帝国的结构十分完美D.秦帝国的结构维持了持久的统治【解析】选D。题干材料中“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即郡县制这种国家结构取代分封制,“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即强调这种国家结构持续时间长。故D正确。【拓展延伸】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二者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有着明显的区别。(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
7、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7.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
8、,这从本质上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正确。【拓展延伸】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之处(1)权力的 贵族的权力是自然的权力;官吏的权力则是由皇帝授予的。(2)权力运作:贵族决定他治下的一切事情,具有自主性;官吏则必须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中央政府和他的上级官吏,因而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3)权力机构:贵族政治之下的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官僚政治下,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由此造成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4)收入 在贵族政治之下,贵族的收入来源于他的领地,因而贵族们不必贪污受贿;在官僚政治之下,官吏们的职务不能世袭,而且他们的收入只有俸禄。贪污受贿就成为了官僚政治的一大特色。(5
9、)官吏的选拔:贵族政治下重要官职官员往往由世卿世禄制产生,官僚政治下任何官员都由皇帝来任免,人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8.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选D。“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说明政府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正确。9.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
10、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正确。【拓展延伸】皇权独尊的体现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10.(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
11、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解析】选C。秦统一后,将六国的贵族皇孙和富豪迁至京城,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控制,避免他们在地方上权力过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11.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A.儒学独尊B.国家财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解析】选D。尊儒制度和科举制支撑了儒学独尊,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错误;郡县制和国有专营制度支撑了国家财政,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错误
12、;君主专制与题干材料四大制度无关,故C错误;题干材料四大制度都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加固训练】某学者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是政令不能尽出于朝廷,百姓也不能尽属于天子,因此采用县邑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的统治,故B正确。12.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13、)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解析】选A。从材料表格中汉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以及秦朝“郡县”比较,说明汉承秦制,故A正确;秦以前就有郡县制,故B错误;“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说法不符合题干表格中信息,故C错误;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在郡县基础上增加州,并没有本质变化,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
14、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
15、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8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8分)(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2分)【解析】第(1)题
16、第一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评述”和“变化”。首先“评述”的格式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而“变化”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代、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4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4分)(2)
17、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4分)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4分)(3)述(6分)评(6分)秦代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汉初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以后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加强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
18、”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材料二秦之所以革之(注:废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12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制的意义。(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郡县制演变的史实可以从分封制瓦解、春秋战国部分出现、秦朝推广等三个方面解释作答;第二问内涵应当与特点相似,从材料中总结出国家管理趋于制度化、体系化,此外演变历程反映了其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历程。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概括观点为郡县制目的还是维护皇帝私利,但有利于“公天下”形成;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回答即可。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8分)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4分)(2)观点: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或局部引用原文)(6分)意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6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