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604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整合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高效复习 第二单元纵向贯通一: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书法成为自觉的艺

2、术;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归儒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科技进步,艺术繁盛。【思维特训】“(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A.中原文化的拓展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C.社会分化的加深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永嘉之乱后,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逃至河西走廊,但中原礼仪文化却世代相承,说明中原文化拓展到河西之地,A正确;B,题干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题干中并未体现河西社会分化的深化及自身文化圈的形成,故排除C、D。纵向贯通二: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

3、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

4、的局面。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思维特训】(2021潍坊模拟)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意,到唐中宗时“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

5、;宰相由三人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单纯人数的增多不一定有利于科学决策,排除D。纵向贯通三: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4)华人外流。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

6、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很多人去南洋。(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的回族。2.迁移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思维特训】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

7、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朝则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材料中南方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北方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正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错误。交通发展虽然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不能决定人口的地域分布,故C错误。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是由于政局的变化

8、,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故D错误。横向比较: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方面: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方面: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

9、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思维特训】某篇论文指出:一位君主因为信佛者甚众,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强迫僧侣还俗,甚至征调为兵;又没收寺产,充为国用,因此“租调年增,兵师日盛”。这篇论文最可能的主题是()A.佛教的传播B.寺院与经济C.税制的变革D.兵制与国防【解析】选B。题干叙述的是在某一时期因为佛教盛行,信佛者众,而导致影响国家经济的情形。因为寺庙在信徒的捐献下,拥有许多土地、财产,却不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加上僧侣不用负担国家劳役,不需要当兵,也影响了国家的兵源,因此可得知这篇论文的主旨是佛教(寺院)与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故B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