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提升练(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1.(2017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这一变化表明了()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B.伦理政治的勃兴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D.对“天命”的质疑解析据材料“笃信天命”“西周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说明殷商贵族始终相信天命的存在和神权政治,故A项错误;“敬德保民”“明德慎刑”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实行德政,慎用刑法,故B项正确;材料提及“明德慎刑”不能说明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笃信天命主宰
2、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殷商贵族笃信“天命”,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解析根据材料中“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得出这一制度注重血缘亲情,韩非子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主张,故A项错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体现的是“仁政”“重民”思想,与亲情
3、无关,故B项错误;西周的宗法制强调血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主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湖北黄石调研)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
4、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福建泉州模拟)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解析从材料可知,周的郡、县是分封给诸侯卿大夫,故A项错误;西周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西周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郡县,是受封者所得的封地,秦朝的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两者本质不同,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安徽安庆调研)春秋战国时期,“克敌
5、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答案C6.(2017山东青岛模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C.“天人合一”“敬德保民”D.“天下一家”“家国一体”解析“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体现的是秦朝建立后,建议秦始皇实行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6、“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皇权至上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敬德保民”,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安徽淮南调研)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解析材料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说明郡县制是
7、符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A项正确。答案A8.(2016江西九江模拟)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解析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答案D9.(2016湖北黄冈调研)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是()A.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刘氏家族大权旁落C.宗法
8、观念丧失殆尽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D10.(2017福建龙岩模拟)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根据“下其议”“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甘肃兰州诊断)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9、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C. D.解析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一方面会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即世家大族把持国家政权;另一方面这种选官制度使选拔官员的权力掌握在地方官员和豪门势族手中,不利于加强皇权,故不符合题意,排除含的选项。答案D12.(2017安徽淮南模拟)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解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百姓在此可以理解为地方
10、权力,再者其问题出现“最能体现”,“文官”是士大夫的代表,担任地方长官,体现对地方权力的监督,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在南朝时期逐渐消失,在唐代亦受到重创,故B项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所体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是宋代强干弱枝的表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3.(2016湖南永州信息题)宋史职官志载:“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材料说明宋朝官制的特点是()A.重文轻武,官吏冗滥 B.二府三司,分权制衡C.官与职殊,名与实分 D.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答案C14.(
11、2016贵州贵阳模拟)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解析皇权达到顶峰是指清朝设立军机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谏官分化相权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谏官不纠弹会受惩罚,而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故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导致谏官滥用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力被削弱,故D项错误。答案C15.(
12、2016河南郑州质检)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解析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衡量标准是门第,故入仕的寒门子弟在两晋时期很少;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创立,其衡量标准是考试成绩;唐宋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科举制盛行,给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故B项正确。答案B16.(2017安徽合肥调研)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
13、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解析分封制走向解体对应的是材料中的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B项错误;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答案C17.(2017天津市河东区模拟)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
14、反映了行省()A.与都省相互制衡 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解析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外,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材料是指它们互为表里,不是互为制衡,故A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关,不是专收赋税的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正确;元代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不是行省,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6广东韶关摸底)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5、。”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解析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19.(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解析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巡抚起监察地方掌管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兼理粮饷”属对粮饷加强监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
16、”、“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可知,巡抚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管,限制其自主性,故C项错误,D项正确。答案D20.(2017安徽合肥模拟)“(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解析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并不能对皇权构成
17、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A21.(2016河南六校联考)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解析由材料“居正为政,以尊主权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生前任内阁首辅,其职权很大,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情况
18、发生转变,说明张居正之后内阁职权很小,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选A项。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内阁与六部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22.(2017湖南郴州模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解析密折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依据,是皇帝驾驭的工具之一,故A项正确;“任何”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只是渠
19、道之一,奏折上报的渠道依然运行,故C项错误;军机处办事效率并不低下,故D项错误。答案A23.(2017福建福州模拟)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解析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体现了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24.(2017云南昆明质检)中国历史不乏分裂的
20、时期,但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经由文化上的一致以及经济上的互通,还会修补成为一体。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演变规律B.功能互补、紧密凝聚的多重复合特征C.厌恶离乱、人心思定的民族文化诉求D.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历史发展认知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分裂,通过文化和经济可以修补,不是反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必然规律,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国古代封建体制下,经济、文化与政治的互补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诉求,还有经济的作用,故C项错误;分则两害、合则两利是对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表述,故D项错误。答案B25.(2016安徽蚌埠三模)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
21、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计50分)26.(2016湖北八校联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
22、统系,宗族不相混淆。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吴虞家
23、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8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6分)答案(1)变化: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明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
24、;家国同构。(2)背景:门阀制度的衰落;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宗族间相互救助;理学的崛起。(3)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继起。看待: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
25、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27.(2017四川乐山调研)(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一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材料二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
26、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据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材料三现代西方国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治透明度等系列举措,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法案(见下表)。法律名称主要内容政府道德法官员个人及亲属必须申报财产,并规定了离职后的从业行为文官制度改革法公开、平等选拔官员及政府雇员,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监察长法监察长办公室独立监督,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
27、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阳光下的政府法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摘编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历史的和现实的”必要性。(8分)(3)从材料三可见,美国的反腐败措施具有哪些独特之处?由此概括西方“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的共同原因。(5分)答案(1)方式: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背景: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
28、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理解: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这是因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历史:腐败导致历代政权不能持久;中国封建官僚文化根深蒂固。现实: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3)独特:规范从政(官员道德法律化);公正选官(文官选拔规范化);分权制衡(监察职能专门化);行政公开(政府行为阳光化,或鼓励全民监督);注重预防(加强防腐机制)。原
29、因: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28.(2017贵州贵阳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阶段演变萌芽于战国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建立于秦朝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于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于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加强于北宋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新发展于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0、;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空前强化于明清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八股取士衰败于晚清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12分)解析首先,提炼观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其次,结合表格中信息,从政治和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证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衰落的
31、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答案趋势:不断调整皇帝和中央各部门的关系,对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不断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改革,分散地方政权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创立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府与政权的垄断与威胁,加强人才的社会流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以儒学作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人民革命的打击,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