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452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47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代以来,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中国现代化方见转机、曙光初现。在随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其一,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

2、实践。“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孔子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智慧。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等,都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彰显出德治对国家治理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党从传统文化“民本”理念中汲取精华,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与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其二,以充沛价值思想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内容丰厚,在修身重德、贵和持正、守信践诺、敬职尽责、谦恭礼让、尚义勇为、仁者爱人等方面有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讲“信”重“诚”,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传统文化崇仁、尚勇、举贤等具有深刻启示与现实意义。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与传统文化精神联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之成为涵养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其三,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钱穆概括中国文化要义

4、为:“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与正心修身理念,教人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完美人格、增强责任意识。所谓正心修身,是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正心修身是一种功夫,靠的是自律,且要善待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恻隐、仁爱、忠恕、明理,“与人为善”。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理念中汲取思想精华,通过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

5、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服务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强,我国的现代化也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B.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中国共产党从“民本”思想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文化根基。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D. 正心修身

6、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既要靠自律,还要“与人为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从历史角度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心论点。B. 第二段通过引用论证来阐明传统文化中德治和“民本”思想等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价值。C. 文章从治国理政、价值观、个人修养三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D. 文中引用钱穆的话,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做“完人”,蕴含着正心修身理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经受住了现代化潮流的严峻考验,而且成为我国现代化发

7、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B.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但构成我国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等。C. 汲取正心修身理念中的思想精华,加强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便可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D. 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辨析其精华与糟粕,提炼精华内容为我国现代化所用。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

8、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汴水通淮利最多”,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自古提及黄河,除了感叹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源,因此也成为一条浊河。高适从宋州东游推楚,其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9、茅城驿是宋州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汴水浑浊既是常态,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用。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记载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

10、清淮”意象,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的感叹。如宋之问初宿淮口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但与诗人旅途的主观感受关系更大。李绅却入泗口云:“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

11、眼愁。惆怅路歧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诗歌由汴淮交汇处“洪河一派清淮接”这一地理现象所触发,诗人生发“惆怅路歧真此处”的感慨。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除了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被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

12、尘俗的道理。诗歌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对现实中的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对基于运河交通所生发的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摘编自滕汉洋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相通,在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汴水汇入淮河,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唐代运河行旅诗的变化。B.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以“浊水”指汴河,“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C.“清淮”这一意象是唐人杨谏、徐敞在省试作品中率先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唐代诗歌经典的文学意象而被广泛使用。D.宋之问初宿淮口一诗中表达出的深切悲思,主要是诗人由汴入淮后,两种不

13、同的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唐代文人运河行旅诗歌中常用的“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承载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文章多处引用唐人的诗句,不仅有力印证了观点,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C.文章分别论证了“浊汴”“清淮”的意义,阐明两个意象结合起来生发的意蕴,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末段论证了汴淮交汇处不同的地理现象,有助于避免人们对“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误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浊汴”与“清淮”被唐代诗人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诗歌大量出现,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丰富了唐代诗歌

14、的内容。B.作为诗歌意象,“浊汴”“清淮”有不同的内涵指向,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二者结合,而二者合用后能生发新的意蕴。C.唐诗中的“清淮”意象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扩散性影响,这说明唐代淮河流域的文化环境是开放而有活力的。D.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有直接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作用。而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文化基因

15、的大致构成以及历史作用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文化基因的变异是可能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收获,使得我们对于远古文化的多元及多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禹贡“九州”说,是对不同风格区域文化的体现。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划分了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经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些“文化圈”的形态和规模有所变化,区域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历史演进。例如秦占有巴蜀,巴蜀实现了对秦文化的认同。而楚人征服吴越,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楚文化的扩张。李学勤指出,“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

16、。”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齐鲁文化因行政力量的作用形成了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致在汉武帝时代,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融并而一。以“汉”为代表性符号,以“辉煌的汉代文化”为时代标志的文化体系出现在世界东方,并显现了长久影响后世的基本风格。秦始皇实现统一,有北河经营和南海置郡的重要战略动作,使得秦朝版图超过了兼并六国的空间规模。而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也因统一政治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中土文化。西汉长安宫廷生活中有“胡巫”“越巫”的活跃表现。“胡骑”“越骑”也成建制地编列在汉家主力部队甚至近卫部队中。金日单这样的匈奴王族子弟在汉

17、武帝身边得到重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战争本身”“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与南越的战争,与羌的战争,与乌桓的战争,都实现着这种“交往”。匈奴的骑射技术、进攻节奏和机动性对汉朝军团有积极的影响。在物质文化层面,胡越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也介入了中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在张骞之前,已经有草原和海洋两条主要路径沟通了中原文化与域外的联系。经秦而汉,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得以正式开通。简牍资料多有汉王朝使团远行及来自西方诸国的“使”与“客”入境的记录。“胡贾”“胡商”的活跃,对于当时中国内地市场有激活的作用,也加速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商品流通。外域文化影响中国最为典型的例证,是佛教的

18、传入和普及。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鲁迅曾经盛赞“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气魄深沈雄大”。他从艺术史展开的论说,其实也涉及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一种主流特征。在秦汉时期表现非常突出的这一文化风格,使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风尚都呈现具有时代个性的积极、宽怀的特点。这使得其他文化因子也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壮流之中,成为这条浩荡长河奔涌的浪花。(摘编自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中国文化基因能够形成并实现其历史作用的决定性因素。B.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促进了区域文化圈形态和规模的演变,也使中原文化融

19、并了其他文化。C. 秦始皇实现统一,客观上也促使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影响了中土文化。D.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商品流通,助力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从而全面改变了中国社会意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概述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因素后,着重论述了秦汉统一过程中多种文化因子的作用。B. 第二段列举秦占巴蜀、楚征服吴越的事实,进而论证了秦文化、楚文化对其他几种文化的吞并。C. 文章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证明中原王朝的对外战争使异族文化影响了中土文化。D. 文章最后明确指出了秦汉时的文化风格,以及那个时代呈现出的积极、宽怀的个性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

20、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使得文化基因有可能产生变异情形,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即是如此。B. 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并杜绝了“百家”文化的影响。C.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多种多样,但是战争以及行政力量的作用可促使不同的区域文化融并而一。D. 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和普及,种种现象说明了汇融外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壮大意义巨大。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创作有自身的规律,最关键的一条离不开现实生活

21、的支撑。有生活基础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共通性,可以让不同接受群体产生共鸣。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关注的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抽取和概括能力。原生态地展现生活固然可以突出生活“真”的一面,却不利于“善”和“美”的传达。只有以典型化的方式进行精加工,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来。战争年代里的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是革命经历和革命精神;新中国成长的一代多是在红色教育中发现认识新生活的美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不同时代,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不同,文学创作的重心和主题也应

22、有不同的侧重。回顾过往,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汇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可以为后世提供缅怀或传承的精神力量。对作家而言,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将之与时代的变化结合,透过一个主题、一个场景、一个形象的塑造等反映时代的发展,进而凸显出时代精神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重要支撑。闭门造车,仅仅停留于一己悲欢,个体情感不能有效地和外在发生关系,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切身感受和情感投入,但感受与感情不能只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是当代中国人确

23、立信仰的重要构成。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化地、创造性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与鲜活生命力,可以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凸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拧成一股绳”。文艺作品承担着社会使命,不是艺术家悲欢离合的个体感受,而是要服务人民大众。文艺服务人民不是娱乐性的简单传送,而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来凝聚共识。具体说来,普及是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提高是需求满足后艺术修养与觉悟的提升。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不利于文艺凝聚作用的发挥。同样,只有提高,没有普及,提高就成为空中楼阁,凝聚就缺少坚实的基础。作家感受生活,发掘时代精神的核心与真谛,以

24、个性化的形式将之表现出来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概括时代发展的主潮,传递真理与价值,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从这个角度看,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好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人们认知真理、坚定信念,更好发挥真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现实主义创作关注时代,其他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无法漠视对时代的参与和概括。从表面看,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与现实关联不大,但实质是今天的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映照。三体塑造了罗辑、汪淼、章北海、云天明等英雄,这些形象超越了以往的道德英雄,他们关注的不再是个体或特定群体的价值,而是人类生存延续的责任,是人类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凝聚的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科技

25、的发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出现突破了“异化”理论的阐释范畴。科技进步让“物”越来越具有“人”的特征。重新认识人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审视和发展人类已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文明走向等,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要思考的新论题。(摘编自王瑜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作品为人民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B.文学要体现“真”“善”“美”,就要摒弃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和原生态展现生活的方法。C.红色文化资源的形象化、创造性的特点能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D.关注时代特征的新论题是除科幻小说之外的其他优

26、秀文学作品具备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通过概述不同时代文学创作重心和主题的不同来论证文学要凝聚时代精神。B.第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作家创作文学作品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的重要性。C.“拧成一股绳”是“凝聚共识”的形象表述,说明文艺作品应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等的认同感。D.文章第段强调作家要感受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传递真理与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恩格斯谈论文艺时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第段表达意思是相通的。B.不同时代文学创作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能为后世传承精神文明、引领时代走向。C.文艺作品的普

27、及和提高相辅相成,即普及是提高的基础,同时提高又给普及以指导。D.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人和世界的关系。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

28、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时,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也实现了货足价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一方面要深

29、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见效。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

30、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今后,我国农业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国大粮商,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

31、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

32、产量丰、库存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B.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我国真正实现粮食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最根本的保证。C.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可以弥补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同时有利于进出口平衡。D.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对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起重要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通过驳论,反驳两种片面的观点,使立论更具说服力。B.文章在论证时采用了三个并列分论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做法和战略意图。C.文章第三段通过列数字,说明对外开放既利于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也为贸易伙伴

33、提供了市场机会。D.文章第四段论述和二、三段分析密切相关,既指出联系,又揭示深远影响,思路清晰,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首先立足于国内粮食供应,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对外开放则提升了保障的层次。B.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举措。C.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对于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推进深层次对外开放意义重大。D.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是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体现。河南省许昌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

34、末考试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3题。知识无价,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带来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变革,让知识付费成为一股新潮流。如何评价某部热门影视作品?中国传统颜色怎样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网络平台上的知识问答区、内容打赏区及付费社群内,贴满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解答。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天知识生产的方式更个性化,知识获取的渠道更多元,知识传播和知识学习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的面貌。理论上说,大部分的知识获得都有经济成本,知识付费并不是新鲜事。无论是旧时的私塾,还是今日的网课,都可以算作广义的知识付费。而今,知识付费作为一个话题被提出,

35、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上免费资源浩如烟海,免费知识已经铺天盖地,为何还要付费获取知识?这就涉及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饥渴、本领恐慌的时代。人们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认知而焦虑,担心跟不上科技步伐,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带来海量信息甚至信息过载,筛选出高价值、个性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高。知识付费带来的首要改变,就是让随时随地学习和个性化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互联网上的知识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主打碎片化时间学习,所学内容更是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调查显示,目前最热门的知识付费品类是职业技能类,尤其是和时间管理、互联网技能相关的产

36、品。除此以外,投资理财类、生活兴趣类、专业知识类也是用户购买较多的品类。对此,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有较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实际上,除却这些目标明确的知识付费项目,还有许多泛知识类产品也在蓬勃生长。理工博士趣讲科技新知、网红教授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古典文学,类似的知识科普视频在青少年喜欢的视频网站上受到追捧。定位明确的培训课程也好,轻松活泼的泛知识产品也罢,都将知识的大门进一步敞开,而且可以激励普通人贡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参与到知识生产和传播中来。对知识付费所代表的碎片化学习以及碎片化知识,有些人表示

37、质疑。然而,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日常的信息接受和知识学习难免碎片化。哪怕是碎片化的知识,对于我们提高知识更新频率、拓宽认知边界都有帮助。关键是在碎片化学习之后,能否进一步延展、整合、深化,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淬炼。 目前知识付费平台普遍存在复购率低、完课率低、使用时长低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与平台的内容提供有关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少都是功能性甚至是功利性的,存在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的弊端;还折射出知识付费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关于知识的“体验”,抑或只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而付费?购买不等于获得,躺在收藏夹里的知识离内化为个人收获,还有很

38、长一段距离。我们越来越满足于知识可以随时查阅、随时调用,却忽视了知识并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速成不得。“学而时习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的这些为学之道,今天品味起来,像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善意提醒。(改编自胡妍妍知识付费成为知识服务新潮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出现一系列变化,这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B.海量信息和信息过载提高了筛选的价值、个性化知识的成本,这导致人们要为知识付费。C.知识付费项目蓬勃发展,将知识的大门敞开,也激励着普通人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D.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几乎都是功能性和功利性的,存在

39、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弊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知识付费带来的改变时,注重以调查结果和具体事例为依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B.针对人们对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知识的质疑,作者基于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古代的名人名言,意在强调知识并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知识付费成为潮流的原因、带来的改变并分析了出现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这使得明确定位的培训课程比泛知识产品热门。B.虽然碎片化的知识和学习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作者仍然肯定了其

40、积极意义。C.能否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化淬炼是影响碎片化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D.当前知识付费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平台提供的内容和购买者的动机都有关系。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哲学中,所谓“圣贤”,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风神、气象和风韵。中国哲学强调,有一等之胸襟,方有一等之思想。这些圣哲们的胸襟气象足以映照清流,风范百世。今天我们汲取传统哲学的精华,如果能咀嚼到其背后所隐藏的哲人的胸襟气度,或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的精髓。“养”得一种心灵的大气象,则可优游回环,畅游生命之乐。元代艺术家倪云林有一联诗

41、:“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前一句是说孔门之事。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述所展现的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感染了暮年的哲学家。下一句说的是项羽之事。项羽兵败垓下,慷慨悲歌。在倪云林看来,项羽缺少的正是那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好勇斗狠,褊狭局促,焉有不败之理!他在此正是要突显圣贤的气象,一个器字阔大,一个激进褊狭,其成败不言自明。中国传统哲学对“圣贤气象”非常重视。如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所陈示的不是未来生活的安排,它与风乎舞雩的境界一样,透露出的是从容潇洒、无所羁绊的精神气质。朱熹近思录专列“圣贤气象”一节。其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

42、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所写的,也正是他心灵的“天光云影”。涵容广大,体露真常,了无滞碍,一任慧心流淌,正是圣贤气象的体现。圣贤的气象中,洋溢着浓厚的乐观格调。后代儒家有寻“孔颜乐处”的说法。孔子和颜回的“安贫乐道”所透露出的不仅是对物质贫困的忍耐力,更是一种幽深远阔的生命情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的获得是技能的,喜爱一种东西并为之奋进,是一种情感倾向的形成;而在倾心的对象中获得快乐,这是生命的安顿、心性的超越。由知到好,由好到乐,其实正是气象的提升。中国先哲们的快乐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体验。孔门的乐处,远远超越了物质满足所带来

43、的愉悦,同时也超越了德性原则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而是一种“宇宙般的快乐”。个体生命浑然融于宇宙之中,自我与天地为一体,此时生命的短暂超越了,种种有限性的困扰烟消云散,从而会归于天地之气。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正道出了这样的大乐境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仔细揣摩孔子这段关于“乐”的表述,可以发现,仁者寿,不是说生命的延长,而是人在宇宙中伸展自己。孔子以山静为人生之蕲向,描画的是一个生命宇宙的大和谐。中国哲学关于圣贤气象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意义。培植心灵的气象,使我们的心宇更“大器”一点,虽未必要去成就圣贤,却可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气象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

44、以从容的心态对待急速流转的节奏,可以使人生的步子走得更坚实,并富有快乐的韵味。(摘编自朱良志圣贤的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倪云林的“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突显出了自己的圣贤气象。B.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阐释了圣贤气象的内涵。C.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气象是需要提升的。D.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表达了超越物质满足、凌于万物之上的心灵愉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曾皙与项羽的鲜明对比,显示了圣贤气象的重要。B.第三段举出孔子、朱熹二人的例子来阐释圣贤气象的体现。C.第四、

45、五两段并列展开,谈圣贤气象的“乐观”与“快乐”。D.尾段呼应开头,并指出了圣贤气象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倪云林看来,如果项羽具备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则可避免失败结局。B.传统哲学中,圣贤气象的心灵感受是快乐,最高境界是生命宇宙的和谐。C.圣贤气象的“乐观格调”和“快乐体验”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超越感。D.从作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哲学中的圣贤气象,主要是就儒家而言的。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

46、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城,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

47、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自然会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先进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其中审时篇用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来解释农业生产过程与确定原则,这些促成了内涵丰富、以掌握农时为目的的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

48、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日:“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小满芝麻芒种谷”。即使在四季特征并不明显的区域,也有依节气轴线所产生的一系列农谚,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导致出现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

49、、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些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认真考虑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节气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摘编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二十

50、四节气,最早出现于已经栽桑养蚕、驯养动物的新石器时代。B.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其间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都会呈现连续变化。C.我们只要传承了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就能解决中国耕地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D.二十四节气产生后,不断地被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丰富内涵,从而具有了浪漫的诗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以及传承至今的原因等,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令人信服。B.文章列举秦律的内容,是为了论证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为重农抑商思想提供了政策支持。C.文章第二段论述老庄思想对农家学派的影响以及农家思想促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D.文

51、章联系当代中国农业现状,论述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处于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极其明显,周而复始变化,这种地理环境必然导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B.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等相互作用,催生了二十四节气。C.二十四节气如今仍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大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依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D.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惹,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河南省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

52、二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承载着思想,以智慧为内涵,经典不仅仅限于事实层面“真”的追求,而是在更广的意义上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关切,后者同时又包含价值的内涵。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

53、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

54、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

55、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典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跨时代性,及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C

56、.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D.近代梁启超、章太炎等大儒学无中西,在儒学阐释研究中受到了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D.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

57、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C.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D.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代以来,当立足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潮流,以强制性方式突入中华大地,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和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

58、的组织领导,中国现代化方见转机、曙光初现。在随后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其一,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孔子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政治智慧。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等,都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深刻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彰显出德治对国家治理的价值。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党从传统文化“民本”理念中汲取精华,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9、,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果与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其二,以充沛价值思想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内容丰厚,在修身重德、贵和持正、守信践诺、敬职尽责、谦恭礼让、尚义勇为、仁者爱人等方面有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讲“信”重“诚”,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传统文化崇仁、尚勇、举贤等具有深刻启示与现实意义。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多与传统文化精神

60、联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使之成为涵养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其三,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钱穆概括中国文化要义为:“以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为其文化之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与正心修身理念,教人如何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完美人格、增强责任意识。所谓正心修身,是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正心修身是一种功夫,靠的是自律,且要善待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恻隐、仁爱、忠恕、明理,“与人为善”。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理念中汲

61、取思想精华,通过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服务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强,我国的现代化也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B.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政治智慧,中

62、国共产党从“民本”思想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文化根基。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D. 正心修身是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人之为人的存养过程,既要靠自律,还要“与人为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从历史角度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并提出中心论点。B. 第二段通过引用论证来阐明传统文化中德治和“民本”思想等政治智慧对国家治理的价值。C. 文章从治国理政、价值观、个人修养三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D. 文中引用钱穆

63、的话,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做“完人”,蕴含着正心修身理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经受住了现代化潮流的严峻考验,而且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B.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但构成我国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等。C. 汲取正心修身理念中的思想精华,加强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便可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D. 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辨析其精华与糟粕,提炼精华内容为我国现代化所用。【答案】1. D 2. A 3. C【解析】【分析】

64、【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我国的现代化也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错,主客颠倒。原文是“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B“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文化根基”错,指代不明。原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而句中的“其”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原文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根基,并不是选项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C“都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思想”错,其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多与传统文化精神联通”。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65、能力。A“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具体作用”错。文章首段只是说“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并没有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便可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说“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传统文化正心修身理念中汲取思想精华,通过教育引导、道德养成与行为矫正,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但是并不是这样做就一定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故选C。河南省开封市

66、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汴河是一条古老的运河,自东汉王景治河理汴后,汴河水道基本固定。自荥阳引黄河水,经浚仪、宋州至彭城入泗水,再由泗水汇入淮水。淮水则是中国古代的“四渎”之一,禹贡谓大禹治水时,“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直接相通。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从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汴水偏离旧道,在泗州汇入淮水。“汴水通淮利最多”,唐代文人的运河行旅诗歌在表现汴河与淮水时,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自古提及黄河,除了感叹奔腾万里的气势外,多瞩目其水色之浑黄。汴河引黄河水为源

67、,因此也成为一条浊河。高适从宋州东游推楚,其东征赋云:“出东苑而遂行,沿浊河而兹始。”这里所谓的“浊河”,即汴河。白居易茅城驿云:“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茅城驿是宋州汴河上的水驿。汴河两岸本多平原,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汴水浑浊既是常态,汴水澄清也便成为一种瑞象。姚合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汴水从今不复浑,秋风鼙鼓动城根。梁园台馆关东少,相府旌旗天下尊。诗好四方谁敢和,政成三郡自无冤。”以汴水澄清比喻令狐楚治理汴州的政绩,堪称“浊汴”意象的绝妙反

68、用。唐人提及淮河时多称“清淮”,“清淮”成为具有吟咏价值的诗歌意象。文苑英华记载杨谏月映清淮流赋、徐敞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淮”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唐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的感叹。如宋之问初宿淮口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由

69、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所引起诗人情感的波动,是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借助运河交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但与诗人旅途的主观感受关系更大。李绅却入泗口云:“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烟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惆怅路歧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诗歌由汴淮交汇处“洪河一派清淮接”这一地理现象所触发,诗人生发“惆怅路歧真此处”的感慨。在这首诗里,“浊汴”和“清淮”两个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超越了两者各自独立时候的内涵指向,重新生发新的意蕴。除了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被进一步引申。如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三云:“汴水东流虎眼文,

70、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诗由汴淮交汇处渡口的不同水质现象,表达世事人生流变不常之理。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云:“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用浊汴清淮交汇而淮水自清的现象,喻清净之心不染尘俗的道理。诗歌中的浊汴清淮意象,超越了对现实中的运河交通地理的书写,是对基于运河交通所生发的这一文学意象的合理拓展。(摘编自滕汉洋唐诗中“浊汴清淮”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汴水与淮水本来并不相通,在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汴水汇入淮河,水道地理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唐代运河行旅诗的变化。B.浑浊是汴河留给唐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唐人以“浊水”指汴

71、河,“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C.“清淮”这一意象是唐人杨谏、徐敞在省试作品中率先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唐代诗歌经典的文学意象而被广泛使用。D.宋之问初宿淮口一诗中表达出的深切悲思,主要是诗人由汴入淮后,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唐代文人运河行旅诗歌中常用的“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承载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文章多处引用唐人的诗句,不仅有力印证了观点,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C.文章分别论证了“浊汴”“清淮”的意义,阐明两个意象结合起来生发的意蕴,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

72、末段论证了汴淮交汇处不同的地理现象,有助于避免人们对“浊汴”“清淮”两个意象的误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浊汴”与“清淮”被唐代诗人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诗歌大量出现,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内容。B.作为诗歌意象,“浊汴”“清淮”有不同的内涵指向,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二者结合,而二者合用后能生发新的意蕴。C.唐诗中的“清淮”意象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扩散性影响,这说明唐代淮河流域的文化环境是开放而有活力的。D.由淮入汴或是由汴入淮的情感波动,固然与传统的地域分野观念有直接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行旅之人的旅途观感。【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73、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浊汴便定格为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有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如白居易所言,真可谓无景思也。加上秋日凄清,浊水半和泥的汴河也自然成为这种凄凉萧条的一部分”,并未说成“诗人抒发凄清悲凉之情的固定意象”。C.“清准这一意象是唐人杨谏、徐敞在省试作品中率先使用的”有误。原文第三段是”文苑英华记载杨谏月

74、映清淮流赋、徐敞的月映清淮流诗,皆唐人的省试作品,清准这一意象被引入省试诗赋,说明其文学审美价值已经逐步经典化”,但并未说是唐人杨谏、徐敞在省试作品中“率先使用的”。D.“主要是诗人由汴入淮后,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击”有误。原文第四段是“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的感叹”,但这首诗是否主要是因为地域文化产生的情感冲击文中并未明确。故选:A。(2)D.“文章末段论证了汴淮交汇处不同的地理现象”有误。原文第四段“代运河行旅诗中的浊汴与清淮意象各有其意义承载。但淮河在中国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唐代的运河交通来看,汴、淮交汇处作为不同文化区域

75、的分界线,最易引发诗人的感叹”,第五段“除了表现汴淮交汇处的地理现象及抒写由此引发的心理感受,唐人相关的浊汴清淮意象还被进一步引申”,可见是论证了“浊汴”与“清淮”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3)C.“这说明唐代淮河流域的文化环境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有误。原文第三段是“唐诗中大量与运河行旅相关的清淮意象,可以视为这种经典文学意象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扩散性影响”,只能说明“清淮”这一意象文学审美价值已经经典化,并不能说明唐代淮河流域的文化环境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答案:(1)A(2)D(3)C【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

76、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作用。而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大致构成以及历史作用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文化基因的变异是可能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收

77、获,使得我们对于远古文化的多元及多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禹贡“九州”说,是对不同风格区域文化的体现。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划分了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经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些“文化圈”的形态和规模有所变化,区域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历史演进。例如秦占有巴蜀,巴蜀实现了对秦文化的认同。而楚人征服吴越,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楚文化的扩张。李学勤指出,“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齐鲁文化因行政力量的作用形成了非常广

78、泛而深刻的影响。大致在汉武帝时代,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融并而一。以“汉”为代表性符号,以“辉煌的汉代文化”为时代标志的文化体系出现在世界东方,并显现了长久影响后世的基本风格。秦始皇实现统一,有北河经营和南海置郡的重要战略动作,使得秦朝版图超过了兼并六国的空间规模。而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也因统一政治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中土文化。西汉长安宫廷生活中有“胡巫”“越巫”的活跃表现。“胡骑”“越骑”也成建制地编列在汉家主力部队甚至近卫部队中。金日单这样的匈奴王族子弟在汉武帝身边得到重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战争本身”“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与南越的战争,

79、与羌的战争,与乌桓的战争,都实现着这种“交往”。匈奴的骑射技术、进攻节奏和机动性对汉朝军团有积极的影响。在物质文化层面,胡越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也介入了中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在张骞之前,已经有草原和海洋两条主要路径沟通了中原文化与域外的联系。经秦而汉,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得以正式开通。简牍资料多有汉王朝使团远行及来自西方诸国的“使”与“客”入境的记录。“胡贾”“胡商”的活跃,对于当时中国内地市场有激活的作用,也加速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商品流通。外域文化影响中国最为典型的例证,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鲁迅曾经盛赞“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气魄深沈雄大”。他从艺术史展

80、开的论说,其实也涉及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一种主流特征。在秦汉时期表现非常突出的这一文化风格,使得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风尚都呈现具有时代个性的积极、宽怀的特点。这使得其他文化因子也融入中国文化的历史壮流之中,成为这条浩荡长河奔涌的浪花。(摘编自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中国文化基因能够形成并实现其历史作用的决定性因素。B.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促进了区域文化圈形态和规模的演变,也使中原文化融并了其他文化。C. 秦始皇实现统一,客观上也促使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影响了中土文化。D. 丝绸之路的

81、开通,加速了商品流通,助力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从而全面改变了中国社会意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概述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因素后,着重论述了秦汉统一过程中多种文化因子的作用。B. 第二段列举秦占巴蜀、楚征服吴越的事实,进而论证了秦文化、楚文化对其他几种文化的吞并。C. 文章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证明中原王朝的对外战争使异族文化影响了中土文化。D. 文章最后明确指出了秦汉时的文化风格,以及那个时代呈现出的积极、宽怀的个性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使得文化基因有可能产生变异情形,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秦汉时期即是如

82、此。B. 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明孔氏”,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并杜绝了“百家”文化的影响。C.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文化多种多样,但是战争以及行政力量的作用可促使不同的区域文化融并而一。D. 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和普及,种种现象说明了汇融外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壮大意义巨大。【答案】1. C 2. B 3. 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决定性因素”说法绝对化,原文说的是“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大致构成以及历史作用的实现有重要意义”。B.“也使中原文化融并了其他文化”主观臆断,文中确指的史实是秦文化和楚文化的扩大以及秦、楚、齐、鲁文化融

83、并而一。原文中“大致在汉武帝时期”而“非战国时期”。D.“全面改变了中国社会意识”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论证了秦文化、楚文化对其他几种文化的吞并”说法不当,它们只是分别融并了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且论证的是“一些文化圈的形态和规模有所变化,区域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历史演进”。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杜绝了百家文化的影响”推断言过其实。原文只是说“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但不能就此得出“百家”影响全部被杜

84、绝的结论。故选B。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创作有自身的规律,最关键的一条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撑。有生活基础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共通性,可以让不同接受群体产生共鸣。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关注的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抽取和概括能力。原生态地展现生活固然可以突出生活“真”的一面,却不利于“善”和“美”的传达。只有以典型化的方式进行精加工,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来。战争年代里的人们,记忆中留下的是革命经

85、历和革命精神;新中国成长的一代多是在红色教育中发现认识新生活的美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代化、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不同时代,人民对世界的关注不同,文学创作的重心和主题也应有不同的侧重。回顾过往,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汇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可以为后世提供缅怀或传承的精神力量。对作家而言,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将之与时代的变化结合,透过一个主题、一个场景、一个形象的塑造等反映时代的发展,进而凸显出时代精神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重要支撑。闭门造车,仅仅停留于一己悲欢,个体情感不能有效地和外在发生关系,如何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呢?文学作品离不开

86、作家的切身感受和情感投入,但感受与感情不能只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文艺创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影响时代的走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是当代中国人确立信仰的重要构成。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化地、创造性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与鲜活生命力,可以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凸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从而“拧成一股绳”。文艺作品承担着社会使命,不是艺术家悲欢离合的个体感受,而是要服务人民大众。文艺服务人民不是娱乐性的简单传送,而是通过普及与提高来凝聚共识。具体说来,普及是人民精神生活需

87、求的满足,提高是需求满足后艺术修养与觉悟的提升。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不利于文艺凝聚作用的发挥。同样,只有提高,没有普及,提高就成为空中楼阁,凝聚就缺少坚实的基础。作家感受生活,发掘时代精神的核心与真谛,以个性化的形式将之表现出来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概括时代发展的主潮,传递真理与价值,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从这个角度看,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好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人们认知真理、坚定信念,更好发挥真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现实主义创作关注时代,其他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无法漠视对时代的参与和概括。从表面看,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与现实关联不大,但实质是今天的时代精神在文

88、学中的映照。三体塑造了罗辑、汪淼、章北海、云天明等英雄,这些形象超越了以往的道德英雄,他们关注的不再是个体或特定群体的价值,而是人类生存延续的责任,是人类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凝聚的是人类文明的价值。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出现突破了“异化”理论的阐释范畴。科技进步让“物”越来越具有“人”的特征。重新认识人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审视和发展人类已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文明走向等,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要思考的新论题。(摘编自王瑜凝聚是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作品为人民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主要特色。B

89、.文学要体现“真”“善”“美”,就要摒弃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和原生态展现生活的方法。C.红色文化资源的形象化、创造性的特点能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D.关注时代特征的新论题是除科幻小说之外的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具备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通过概述不同时代文学创作重心和主题的不同来论证文学要凝聚时代精神。B.第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证了作家创作文学作品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的重要性。C.“拧成一股绳”是“凝聚共识”的形象表述,说明文艺作品应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等的认同感。D.文章第段强调作家要感受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传递真理与价值。3.根据原文内

90、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恩格斯谈论文艺时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第段表达意思是相通的。B.不同时代文学创作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能为后世传承精神文明、引领时代走向。C.文艺作品的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即普及是提高的基础,同时提高又给普及以指导。D.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人和世界的关系。【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91、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文学就要摒弃文学作品的原生品质和原生态展现生活的方法”错误,文章第段说的是“艺术创作对生活的抽取和概括”“以典型化的方式进行精加工,文学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是“抽取”“概括“”加工”,不是“摒弃”。C.“红色文化资源的形象化、创造性的特点能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错误,第段说的是“通过文学作品形象化地、创造性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逻辑与鲜活生命力,可以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是“挖掘内在逻辑与鲜活生命力”鼓舞“中国人更广泛地凝聚共识和力量”,不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形象化、创造性的特点”,偷换

92、概念。D.“关注时代特征的新论题是除科幻小说之外的”错误,第段说的是“不仅是现实主义创作关注时代,其他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无法漠视对时代的参与和概括。从表面看,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与现实关联不大,但实质是今天的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映照”,由此可知科幻小说也要关注时代特征的新论题。故选:A。(2)B.“论证了作家创作文学作品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的重要性”错误,由第段“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切身感受和情感投入,但感受与感情不能只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可知,论证的是“感受与感情要在客观世界中践行感知”,不是“创作文学作品”,选项偷换概念。(3)B.“但都能为后世传承精神文明、引领时代

93、走向”错误,过于绝对,第段说的是“回顾过往,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汇聚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可以为后世提供缅怀或传承的精神力量”,是“经过筛选留下的文学精品”,而且是“多”,并非全部者能为后世传承精神文明、引领时代走向。答案:(1)A(2)B(3)B【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河南省

94、信阳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

95、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时,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也实现了货足价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

96、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见效。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

97、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今后,我国农业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国大粮商,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而言,需要充

98、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B.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我国真正实现粮食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最根本的保证。C.进口包

99、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可以弥补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同时有利于进出口平衡。D.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对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起重要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通过驳论,反驳两种片面的观点,使立论更具说服力。B.文章在论证时采用了三个并列分论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做法和战略意图。C.文章第三段通过列数字,说明对外开放既利于丰富国内市场供应,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市场机会。D.文章第四段论述和二、三段分析密切相关,既指出联系,又揭示深远影响,思路清晰,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100、的一项是 A.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首先立足于国内粮食供应,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而对外开放则提升了保障的层次。B.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举措。C.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对于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推进深层次对外开放意义重大。D.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是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101、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错误。原文第二段是“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需要达到的目标,见第二段“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B.“是我国真正实现粮食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最根本的保证”错误。原文第二段“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指的是对“供应不断档”最根本的举措。C.“进口包括

102、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错误。原文第三地段是“适度进口”,选项绝对化。故选:D。(2)B.“文章在论证时采用了三个并列分论点”错误。文章不是并列式结构。第二、三段并列;第四段是对建构新发展格局必要性的说明,与第二、三段不是并列关系。(3)C.“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对于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推进深层次对外开放意义重大”错误,原文第三段为“我国农业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国大粮商,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

103、”不是“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措施,两者是并列关系。答案:(1)D(2)B(3)C【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河南省许昌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3题。知识无价,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带来

104、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变革,让知识付费成为一股新潮流。如何评价某部热门影视作品?中国传统颜色怎样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网络平台上的知识问答区、内容打赏区及付费社群内,贴满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解答。可以明显感觉到,今天知识生产的方式更个性化,知识获取的渠道更多元,知识传播和知识学习在数字时代呈现出新的面貌。理论上说,大部分的知识获得都有经济成本,知识付费并不是新鲜事。无论是旧时的私塾,还是今日的网课,都可以算作广义的知识付费。而今,知识付费作为一个话题被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上免费资源浩如烟海,免费知识已经铺天盖地,为何还要付费获取知识?这就涉及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科技高速发展的时

105、代,也是一个知识饥渴、本领恐慌的时代。人们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认知而焦虑,担心跟不上科技步伐,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带来海量信息甚至信息过载,筛选出高价值、个性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高。知识付费带来的首要改变,就是让随时随地学习和个性化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互联网上的知识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主打碎片化时间学习,所学内容更是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调查显示,目前最热门的知识付费品类是职业技能类,尤其是和时间管理、互联网技能相关的产品。除此以外,投资理财类、生活兴趣类、专业知识类也是用户购买较多的品类。对此,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

106、有较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实际上,除却这些目标明确的知识付费项目,还有许多泛知识类产品也在蓬勃生长。理工博士趣讲科技新知、网红教授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古典文学,类似的知识科普视频在青少年喜欢的视频网站上受到追捧。定位明确的培训课程也好,轻松活泼的泛知识产品也罢,都将知识的大门进一步敞开,而且可以激励普通人贡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参与到知识生产和传播中来。对知识付费所代表的碎片化学习以及碎片化知识,有些人表示质疑。然而,科技的发展、媒介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日常的信息接受和知识学习难免碎片化。哪怕是碎片化的知识,对于我们提高知识更新频率、拓宽认

107、知边界都有帮助。关键是在碎片化学习之后,能否进一步延展、整合、深化,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淬炼。 目前知识付费平台普遍存在复购率低、完课率低、使用时长低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与平台的内容提供有关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少都是功能性甚至是功利性的,存在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的弊端;还折射出知识付费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获得一种关于知识的“体验”,抑或只是为了缓解知识焦虑而付费?购买不等于获得,躺在收藏夹里的知识离内化为个人收获,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们越来越满足于知识可以随时查阅、随时调用,却忽视了知识并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速成不得。“学而时习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08、,古人的这些为学之道,今天品味起来,像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善意提醒。(改编自胡妍妍知识付费成为知识服务新潮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出现一系列变化,这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B.海量信息和信息过载提高了筛选的价值、个性化知识的成本,这导致人们要为知识付费。C.知识付费项目蓬勃发展,将知识的大门敞开,也激励着普通人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D.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几乎都是功能性和功利性的,存在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弊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知识付费带来的改变时,注重以调查结果和具体事例为依

109、据,使论证更具说服力。B.针对人们对碎片化学习和碎片化知识的质疑,作者基于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意义。C.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古代的名人名言,意在强调知识并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知识付费成为潮流的原因、带来的改变并分析了出现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这使得明确定位的培训课程比泛知识产品热门。B.虽然碎片化的知识和学习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作者仍然肯定了其积极意义。C.能否对碎片化知识进行系统化淬炼是影响碎片化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D.当前知识付费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平台提供的内容和购买者的动机都有关系

110、。【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B.“这导致人们要为知识付费”错误。从原文第四段“这就涉及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双重需求”,可知成本的增加只是原因之一。C.“将知识的大门敞开”错误。由原文第六段“定位明确的培训课程也好,轻松活泼的泛知识产品也罢,都将知识的大门进一步敞开,而且可以激励普通人

111、贡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参与到知识生产和传播中来”可知,应是“进一步敞开”。D.“几乎都是”错误。由倒数第二段原文“这些问题既与平台的内容提供有关畅销的知识付费产品不少都是功能性甚至是功利性的,存在将知识狭隘化、内容同质化的弊端”可知,原文是“不少都是”。故选:A。(2)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错误。应是“递进式结构”。(3)A.“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这使得明确定位的培训课程比泛知识产品热门”错误。从原文第六段“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有较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来看,“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与“

112、明确定位的培训课程比泛知识产品热门”并没有必然联系,选项强加因果。且“培训课程比泛知识产品热门”的说法,文中并没有具体说明。答案:(1)A(2)D(3)A【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哲学中,所谓“圣贤”,不

113、仅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风神、气象和风韵。中国哲学强调,有一等之胸襟,方有一等之思想。这些圣哲们的胸襟气象足以映照清流,风范百世。今天我们汲取传统哲学的精华,如果能咀嚼到其背后所隐藏的哲人的胸襟气度,或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的精髓。“养”得一种心灵的大气象,则可优游回环,畅游生命之乐。元代艺术家倪云林有一联诗:“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前一句是说孔门之事。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述所展现的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感染了暮年的哲学家。下一句说的是项羽之事。项羽兵败垓下,慷慨悲歌。在倪云林看来,项羽缺少的正是那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好勇

114、斗狠,褊狭局促,焉有不败之理!他在此正是要突显圣贤的气象,一个器字阔大,一个激进褊狭,其成败不言自明。中国传统哲学对“圣贤气象”非常重视。如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所陈示的不是未来生活的安排,它与风乎舞雩的境界一样,透露出的是从容潇洒、无所羁绊的精神气质。朱熹近思录专列“圣贤气象”一节。其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所写的,也正是他心灵的“天光云影”。涵容广大,体露真常,了无滞碍,一任慧心流淌,正是圣贤气象的体现。圣贤的气象中,洋溢着浓厚的乐观格调。后代儒家有寻“孔颜乐处”的说法。孔子和颜回的“安贫乐道”所透露出的不仅是对物质贫困

115、的忍耐力,更是一种幽深远阔的生命情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的获得是技能的,喜爱一种东西并为之奋进,是一种情感倾向的形成;而在倾心的对象中获得快乐,这是生命的安顿、心性的超越。由知到好,由好到乐,其实正是气象的提升。中国先哲们的快乐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体验。孔门的乐处,远远超越了物质满足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超越了德性原则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而是一种“宇宙般的快乐”。个体生命浑然融于宇宙之中,自我与天地为一体,此时生命的短暂超越了,种种有限性的困扰烟消云散,从而会归于天地之气。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正道出了这样的大乐境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16、知者乐,仁者寿。”仔细揣摩孔子这段关于“乐”的表述,可以发现,仁者寿,不是说生命的延长,而是人在宇宙中伸展自己。孔子以山静为人生之蕲向,描画的是一个生命宇宙的大和谐。中国哲学关于圣贤气象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意义。培植心灵的气象,使我们的心宇更“大器”一点,虽未必要去成就圣贤,却可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气象的提升,可以帮助我们以从容的心态对待急速流转的节奏,可以使人生的步子走得更坚实,并富有快乐的韵味。(摘编自朱良志圣贤的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倪云林的“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突显出了自己的圣贤气象。B.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阐

117、释了圣贤气象的内涵。C.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表明气象是需要提升的。D.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表达了超越物质满足、凌于万物之上的心灵愉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曾皙与项羽的鲜明对比,显示了圣贤气象的重要。B.第三段举出孔子、朱熹二人的例子来阐释圣贤气象的体现。C.第四、五两段并列展开,谈圣贤气象的“乐观”与“快乐”。D.尾段呼应开头,并指出了圣贤气象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倪云林看来,如果项羽具备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则可避免失败结局。B.传统哲学中,圣贤气象的心灵感受是快乐,最高境界是生命宇

118、宙的和谐。C.圣贤气象的“乐观格调”和“快乐体验”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超越感。D.从作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传统哲学中的圣贤气象,主要是就儒家而言的。【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突显出了自己的圣贤气象”错,原文第二段“他在此正是要突显圣贤的气象”,而并非是“自己的圣贤气象”。B.“形

119、象阐释了圣贤气象的内涵”错,第三段最后两句说“正是圣贤气象的体现”,不等于“阐释了圣贤气象的内涵”,且原文是就整首诗而言的,后两句无法代表全诗。D.“超越物质满足”以偏概全,“凌于万物之上”理解错误,第五段“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正道出了这样的大乐境界”中的“这样”,应指代“远远超越了物质满足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超越了德性原则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个体生命浑然融于宇宙之中,自我与天地为一体”。故选:C。(2)C.“第四、五两段并列展开”错,四、五两段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第四段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圣贤气象非常重视透露出的是从容潇洒、无所羁绊的精神气质”,而第五段阐述了“中国先哲们的快乐哲

120、学是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体验超越了德性原则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而是一种宇宙般的快乐”。可见四、五两段是递进关系。(3)A.“如果项羽具备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则可避免失败结局”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二段为“在倪云林看来,项羽缺少的正是那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好勇斗狠,褊狭局促,焉有不败之理”,倪云林只是强调“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的重要性,以及对项羽最终失败的影响,而并未全面探讨项羽失败的原因。答案:(1)C(2)C(3)A【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

121、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河南省新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城,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之一,也是最好的记录保存者之一。中国最

122、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当然,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还有很多因素。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自然会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

123、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先进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其中审时篇用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来解释农业生产过程与确定原则,这些促成了内涵丰富、以掌握农时为目的的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

124、,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日:“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小满芝麻芒种谷”。即使在四季特征并不明显的区域,也有依节气轴线所产生的一系列农谚,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当代中国农业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其中化肥与农药在做出贡献的同时,导致出现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河流水质下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些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要认真考虑的。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25、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节气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摘编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已经栽桑养蚕、驯养动物的新石器时代。B.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其间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都会呈现连续变化。C.我们只要传承了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就能解决中国耕地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D.二十四节气产生后,不断地被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丰富内涵,从而具有

126、了浪漫的诗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了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以及传承至今的原因等,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令人信服。B.文章列举秦律的内容,是为了论证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为重农抑商思想提供了政策支持。C.文章第二段论述老庄思想对农家学派的影响以及农家思想促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D.文章联系当代中国农业现状,论述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处于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极其明显,周而复始变化,这种地理环境必然导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B.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学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

127、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等相互作用,催生了二十四节气。C.二十四节气如今仍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大都要遵循节气之规,与节气相关的农谚依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D.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惹,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

128、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1)A“最早出现于”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中仅提及“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并未说“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已经栽桑养蚕、驯养动物的新石器时代”。B从原文第一段最后“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看出,说的是“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选项“呈现连续变化”说法片面。C从原文倒数第二段“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传承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理念,更多地利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因时制宜,因地

129、制宜,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中看出,选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2)B从原文第二段“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中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看出,文章中列举的秦律的内容是“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这是在论证“种植成为重中之重”,跟“郡县制度”无关。(3)A从原文第一段“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中看出,是“四季分明”“可以观察到”,选项“

130、极其明显”表述有误。从“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相当发达”“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有了它,就可以确立冬至与夏至时间。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中同一种动物或天气现象随季节轮替会呈现相反或连续变化”中看出,选项“必然导致”说法绝对。答案:(1)D(2)B(3)A【点评】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131、,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河南省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下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承载着思想,以智慧为内涵,经典不仅仅限于事实层面“真”的追求,而是在更广的意义上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关切,后者同时又包含价值的内涵。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

132、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

133、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

134、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135、确的一项是(3分)A.经典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跨时代性,及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D.近代梁启超、章太炎等大儒学无中西,在儒学阐释研究中受到了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

136、以“中”为主的偏颇。D.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C.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D.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

137、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为“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经典的形成确实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联系,但这种联系不等同于“经典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2)C.“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错,其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义”。(3)A.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第二段“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没有说“应该摆脱”“

138、着重”。B.“只有才”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第五段为“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C.“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肯否失当,原文最后一段为“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答案:(1)A(2)C(3)D【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