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园地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掌握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感受某些字变成偏旁后,笔画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2熟读并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3自主阅读短文,了解月亮的变化特点,感受短文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语文园地七”前面三个板块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后面三个板块的内容。 2导入:同学们每天都要写字,为了让我们所写的字规范、美观,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书写提示”这一板块。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开门见山的谈话,让学生直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课件出示“劝、堆”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组成。 (1
2、)指名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确:“劝”是由“又”和“力”组成的,“堆”是由“土”和“隹”组成的。 (2)观察这两个宇中作为偏旁的字,找一找,作为偏旁的字单独写和作偏旁时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又”作为偏旁时,第二笔捺写成点;“土”作为偏旁时,第三笔横写成提,“土”字写得细长。 2教师课件出示“转、特”两个字,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两个字的方法,自主观察发现这两介字的组成,以及作为偏旁部分的字与该字单独写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指名汇报,并适当指导。重点让学生明白:“车”作为偏旁时,第三笔横写成提:“牛”作为偏旁时,第二横写成提。这几个字作为偏旁时,都要写得细长一点。 3学生
3、在田字格里描一描,再规范书写这些汉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观察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菜此字变成偏旁后的变化,体会汉字的书写特点,提高汉字的书写质量。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质疑引入: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常常利用大自然中事物的变化规律来指导农耕,时间久了,他们便创造出了很多神奇且具有科学道理的农事文化,譬如二十四节气歌。 2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教师范读歌谣,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二十四节气”各自的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并引导学生
4、与歌谣进行准确对应。注意提醒他们一年十二月中,每月有两个节气。 3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芒、处”两个字的读音。 4指名朗读歌谣,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好歌谣节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学生齐读歌谣。 5学生再次练习感情朗读歌谲,并试着进行背诵,同桌间进行背诵比赛,看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6指名进行背诵展示,男女生进行背诵比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齐背歌谣。 7教师小结:孩子们,我们的先人们正是运用“二十四节气歌”来指导着自己播种、收获以及更多的农事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呀!为了更好地记住它,后来还有人把它改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呢
5、(播放歌曲二十四节气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歌谣,有效实现传统农事文化积累,并在此过程中自然激发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四、学习“我爱阅读” 1过渡: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它有时圆有时缺,不断地变化着你们喜欢它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月亮姑娘做衣裳这篇短文。 2.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月亮姑娘做衣裳,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3同伴互读短文,互相纠正同伴读错的字音。 4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读短文,师生共同评价,并指出学生读错的字音。 5学生再读短文,找出描写月亮样子的语句,想一想,月亮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后,同伴交流,然后全班汇
6、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像眉毛像镰刀像核桃像圆盘 6思考:裁缝师傅为什么说没法给月亮做衣裳了?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到各小组听听学生的发言,并适当指导。 指名说一说,课件出示:因为月亮每天都在变,所以刭现在还穿不上合身的衣裳。 学生读一凑这句话,体会裁缝师傅说没法给月亮做衣裳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问题引导法和自读感悟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主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书写提示”让我们了解了有些字变成偏旁后,写法上有变化;“日积月累”让我们又积累一首指导农事的歌谣;月亮姑娘做衣裳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了解了裁缝师傅没办法给月亮做衣裳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这么多的新知识,而且同学们的表现都是棒棒的,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月亮姑娘做衣裳 细细的,弯弯的 像眉毛 长胖了一点儿 像镰刀 又长胖了一点儿 像核桃 变得圆圆的 像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