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421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试题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B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记述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同时也说明传

2、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问题。宋代“不抑兼并”,促使地主官僚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从而造成自耕小农的衰退。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3.(2013年安徽文综,12)如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

3、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示意图只反映了汉唐间安徽境内的水利兴修状况,无法得出A、C两项。到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从图中可知从汉至唐安徽境内水利兴修呈发展态势,可以反映安徽农业生产的总体发展。4.(2013年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

4、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能力。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分配,D项正确;均田制下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徭役与兵役,排除A、C两项。均田制下露田为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可世代相传,但限制买卖,排除B项。5.(2013年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保

5、护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为D。题干材料不涉及赋税收入问题,排除B项;虽然提及了“市籍”,但该禁令本身并没有强调加强户籍管理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6.(2012年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C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答题的关键。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殖至三百顷”“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资至百万”可以证

6、明A、D两项是正确的,“闭门成市”是指在庄园内部交易,并不是进行商品交换,而是为了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B项正确,故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7.(2012年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主要是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依据。商代遗址虽然出现了牛骨,但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已用牛耕,故A项错误;诗经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虽然有描写农耕生活的内容,但并不能说明

7、商朝的历史,故B项错误;因为孔子生活在西周晚期,故其学生的名字也不能证明商朝出现了牛耕,故C项错误;甲骨文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能够记载商朝的历史,而且“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也说明牛耕的出现,故D项正确。8.(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C从材料内容可看出,汉武帝将豪强地主的“田宅逾制”作为监察内容之一,并将豪

8、强地主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其目的是抑制豪强,缓解土地兼并。A项材料无法反映;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D项中“主要方式”说法错误。9.(2011年福建文综,14)如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坎儿井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它起源于西汉时期,故不符合史实。【名师点评】 图片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抓图片信息:仔细看图片,概括

9、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片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2)看文字:图片类试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遗漏。(3)重联系: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对备选项逐一斟酌,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10.(2010年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表述正确。

10、“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表述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了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表述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符合题意。1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C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C项正确。12.(2012年四川文综,39,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

11、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2)深层信息:小农经济的特点。解析:第(3)问,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古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一般从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品种的改良等方面归纳。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回答“原因”。答案:(3)表现

1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1.(2013年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B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C项对丝、麻、棉都适用;D项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故排除A、C、D三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

13、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2.(2013年四川文综,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A项反映的是汉朝纺织技术的高超;B项反映的是元代对棉纺织业的改进创新;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做,故其有关纺织产品的字不一定能体现商代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故排除A、B、D三项。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反映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

14、地位,C项符合题意。3.(2013年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 C.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可知,唐代工匠不能随便更换工种,不正确;由“工巧业作之子弟”“教作者传家技”可知,唐代工匠职业是世袭的,正确;由“四年”“三年”“二年”等可知,不正确,正确。4.(2012年江苏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

15、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题干材料中“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增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5.(2011年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

16、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学研究的基本素养。由材料一中“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材料二中“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585万”可知,两者所描述内容相互矛盾,但不能由此推断两者都不能成立,故A项错误;而B项表述符合逻辑,孤证不立,符合题意。由两则材料描述内容来看,都无法得到考古学实物发现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一表

17、述没有提及只指民众,D项错误。6.(2010年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解析:C题干强调的是“汉墓遗址”,只有在汉代及以前出现的物品才能在该墓出土。水稻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原始社会,铜器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代,漆器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故水稻种子、铜壶、漆器均有可能在汉墓出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在汉墓中不可能出现。据上述分析可排除A、B、D三项。7.(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

18、,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C从性质上看,江宁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这类性质的手工业产品只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

19、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北货”“南货”的品种和数量,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知识,A、B、C三项表述与题意要求不符。2.(2013年四川文综,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年3001 7001850年7202 880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由表格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镇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故可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城市经

20、济规模有所扩大,B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表格中无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故D项无法得出。3.(2013年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前半句大意是商旅携带便钱至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可知“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材料后半句是对“便钱”的解释:“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便钱

21、”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故排除B项。4.(2013年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说明商人经济地位优越。“商人乘马,前代所禁”“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说明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遭受全

22、社会的鄙视的说法有些夸张,故C项符合题意。5.(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解析: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所给材料中两个故事的共性。许仙与白娘子的相恋体现了市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济公活佛济世救人、维护正义体现了人们对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市民阶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D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B项中“广泛”说法不正确;两个故事虽都是在杭州流行,但体现

23、不出地域特色,C项错误。6.(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可看出,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

24、结构发生了变动,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看出。7.(2012年安徽文综,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概况。据题干材料夜市“通晓不绝”,瓦子在傍晚时分仍然在演出,以至市民“流连忘返”可知商业活动在北宋时已不再受时间限制,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8.(2011年海南历史,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

25、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概况。宋代商业已经突破坊市限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A项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B项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排除;D项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

26、除。9.(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7)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上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A注意表格中数据变化的规律,以宝钞作为流通货币的契约数量逐年降低直至完全消失,这说明对宝钞的使用越来越少,故A项符合题意;宝钞数量减少与社会经济衰退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有误,第二时期,生活资料“稻谷”不能作为支付

27、手段;白银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白银不是从开始就是主要货币,故D项说法错误。10.(2009年浙江文综,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 408.11 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 641.23 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 021.35 117.2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A.B.C.D.解析:C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一项长期政策,故错误

28、;结合试题只剩下A项和C项,其中只需要比较的是和,结合题目表格数据变化能够认定正确;中农业税有变化,尤其是1077年最低,这与王安石变法减轻农民负担有关,重农仍然是政策主导,农业生产削弱不成立,不能选。11.(2013年北京文综,41,节选)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变化。(2)深层信息:稳定的社会环境利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解析:

29、本题以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事物的能力。解读表格类材料信息时,要坚持“先总后分、纵横比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题的第一小问先总括,可以得出“总体数量增加”的结论,把表格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得出“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大量增加”的结论,把表格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得出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前期“两大流域县城数量趋于平衡”的结论。第二小问要从东汉后期到唐前期经济重心南移且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较安定的角度作答。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

30、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12.(2010年江苏历史,21)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

31、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淛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

32、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宋代茶叶贸易的发展。(2)深层信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藉之可以得马”“利之最大者也”“易边场之用”等内容可以看出,茶叶贸易可以增强军事力量,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贸易发展。解答第(2)问时可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从材料二中使用交子,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纸币的流通,从材料三中“初数户,后繁之”“徽人、晋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地域商人出现;从材料四中茶坊的兴盛可以看出茶叶贸易推动了城

33、市的繁荣与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解答第(3)问时要结合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分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的界限,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又推动了适应市民文化需要的词的繁荣。经济发展推动了宋代思想界中理学的兴起。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3年广东

34、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初年富商大贾放钱货所收利率堪比封君的收入,因此桓谭主张重农抑商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C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后期,A项错误;B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材料相违背。2.(2012年北京文综,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

35、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A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在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统治者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也可以防止农民自由迁徙,保证地方社会治安和稳定,而抑制商业,主要是因为商人有投机行为,却不事生产,不利于管理和维护统治,B、C、D三项不符合史实,正确答案为A。3.(2012年大纲全国文综,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B唐太宗认为工商业者无权“与

36、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其目的在于说明社会各阶层等级有序,不可混淆。材料没有体现官商勾结、义利关系、农商关系的信息。故选B。4.(2011年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表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故D项符合题意,A、

37、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2010年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对社会背景的理解能力。通过“(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代前期有民间的海外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

38、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奉旨允行”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6.(2012年海南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

39、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明代海禁政策实行的背景及影响。(2)深层信息:政府政策影响社会经

40、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第(1)问,依据材料中张士诚等部“入海为盗”“每诱岛倭入掠”,日本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等信息综合归纳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第(2)问,由材料中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等信息回答“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据“走洋如适市”“闽人饶富”等信息整理海禁政策的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

41、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7.(2009年江苏历史,21)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

42、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的兴衰。(2)深层信息:影响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纺绩求利

43、”“启中举,尽免其役”,可知致富的主要途径一是发展工商业,二是科举免役;第(2)问重点从“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致穷”方面分析作答;第(3)问重点从扩大再生产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模拟试题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3德州联考)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A.开始使用牛耕B.注重精耕细作C.曲辕犁的推广D.小农自给自足解析:B抓住关键信息:嘉峪关魏晋

44、墓葬,可排除A、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再结合图文信息:犁地、耙地、耱地、播种,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的内容,故D不准确。2.(2013浙江联考)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D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

45、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选D。3.(2011长沙模拟)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解析:D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行仁义”);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

46、倍的缘故。说明了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答案为D。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4.(2012浙江联考)河南某中学几位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回来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解析:C据所学可知:唐代主要烧制白瓷和青瓷,秘色瓷是青瓷的一种,排除A项。B项中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排除B项。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排除D项。故本题选C。5.(2012长春模拟)阅读下列表格年代唐元和初年北宋治平年间南

47、宋初年元中统四年明朝永乐初年铁年产量103.5万千克412.1万千克108.1万千克292.2万千克978.8万千克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解析:C仅凭一组数据,无法体现出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的长期领先以及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排除B、D两项。再抓住关键信息“根本问题”可以排除A项,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6.(2012九江模拟)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

48、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解析:B由材料中“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店铺出现楼阁建筑的现象,说明“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A、C、D三项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7.(2013东北一模)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 “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

49、时()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解析:C交子是宋代发行于四川一带的纸币,起初因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而设,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而被地方政府接管,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可见交子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题意不符;A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8.(2013青岛一模)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省份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

50、4641 126741 583陕西(关中)161432123828264江西454595154543976福建(不含台湾)191311520539511广东721 270711 959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解析:D据图表材料,山东的州县集市的密集度不如广东,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明末到清初集市数的迅速增加,体现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与市场联系的不断加强。9.(2013潍坊一模)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51、。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

5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 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唐宋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2)深层信息:经济政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市“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外商云集”、“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等信息可归纳出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等时代背景思考其原因。第(2)问,据材料北宋汴京城里有规模不等的各种娱乐场所,里面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可见材料反映了北宋

53、汴京市民文化的繁荣,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第(3)问,由“一旦禁之”,边海之民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可知是海禁政策的实施,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0.(2013临沂一模)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

54、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重农抑商政策被抛弃C.明代商人地位提高D.“工商皆本”思想产生解析:A材料关键信息有“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加之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使工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一条鞭法”的推行使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措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1.(2013湖北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55、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解析:C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

56、除D项。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12.(2013潍坊联考)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应理解题干说的“近代的前夜”的含义,是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依据是出现雇佣、被雇佣的生产方式。A项说的是手工业的工序复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D项说明的是商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

57、C项的“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符合题意,答案选C。13.(2013浙江联考)下面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4)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51)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C.其藏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解析:C注意题干时间“18世纪”,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康乾盛世,A、B、D三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均可排除。故选C。14.(2012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58、问题:材料一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二广东之为铁冶,于利固肥凡韶、惠等处,系无主官山,产出铁矿,先年节被本土射利奸民,号山主、矿主名色,招引福建上杭等县无籍流徙,每年于秋收之际,纠集凶徒,百千成群,越境前来,分布各处山峒(洞),创寮驻扎,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山主、矿主利其租税;地鬼、总小甲利其常例,土脚小民利其雇募。嘉靖广东通知初稿卷三材料三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

59、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康熙嘉兴府志(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出现的新商机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广东冶铁业的经营概况。(3)材料三中雇佣的工人有何特点?(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明朝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手工业生产中雇佣关系的产生。(2)深层信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解析:第(1)问紧扣“新商机”“新变化”,商人开始雇人生产暑袜

60、;第(2)问要求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广东冶铁业的经营状况;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概括雇佣工人身壮有力等特点;第(4)问要求概括经济领域出现的雇佣和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据材料归纳特点。答案:(1)新商机:松江地区用尤墩布制成的单暑袜十分受欢迎,很有市场潜力。新变化:一些商人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暑袜店;商人直接支配暑袜的生产,计件付给工人工资。(2)许多无主的铁矿山被一些小生产者独占经营;小生产者设立冶铁炉,招引无业游民从事矿山开采、冶铁等工作,付给他们工资;广东冶铁业比较发达。(3)体力壮;有人身自由但失去土地;来自本镇或者邻镇。(4)新现象: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

61、性质的生产关系。特点: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省份,早期资本家主要来源于商人或者作坊主。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杭州联考)“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在东汉时期逐渐推广到全国,分析下列提供的几种情形,其中直接有利于推动当时“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普及的因素有()东汉时, “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被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取代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A.B.C. D.解析:D一牛挽犁耕作技术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故正确。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

62、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故不正确。东汉时期冶铁鼓风工具得以改进,有利于铁器的发展,故正确。盐铁官营制度的推行,使官营冶铁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故不正确。因此选D。2.(2012徐州模拟)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解析: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

63、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2012太原调研)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长期大规模的农耕活动B.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C.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D.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解析:A图片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的现象, 各选项对原因的分析必须能够涵盖两三千年的历史。B、D两项都只是某一时段造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锐减的原因,C项的破坏力相对较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作为一个长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长期的垦荒、砍伐对森林植被影响巨大。4.(2013惠州调研)“千年田土八百翁”的现

64、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削弱B.商品经济发达C.诸侯割据称雄D.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采用排除法。从材料信息“田土”可知,考查的是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内容。B项的内容与材料不符。A、C两项是政治方面的。5.(2013赣州联考)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A.利润少,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理解能力。蜀

65、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美誉。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由此可见,当时的蜀锦主要是受朝廷的控制,故选D。6.(2013河南联考)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3876.3%京东东西路121963.2%京畿、京西北路81172.7%小计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经

66、济发展的理解能力。从华北地区贡绢州的数量及在州中所占比例可知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7.(2013绵阳诊断)右图为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图。最上边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捣药白兔两边的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的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各转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针铺融原料收购、细针制作、销售于一体刘家针铺是私营的制针作坊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销售的新发展北宋手工业产品出现产品商标,有了产品广告北宋针铺制作规模大、分工细,使用雇工生产A.B.C.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提炼能力。材料中“收买上等钢

67、条,造功夫细针”体现;“刘家功夫针铺”体现;“北宋时期”“商标图”体现;不能在材料中得出。8.(2011沈阳二模)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朝代战国西汉唐南宋清(1820)城市化率15.9%17.5%20.8%22.0%6.9%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坊市界限被打破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A.B.C.D.解析:B注意时间“南宋时期”,表述错误,南宋政权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宋代虽然商业环境宽松,但是统治者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表述错误。排除含和的选项。9.(2011汕头模拟)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

68、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D.商品经济发达解析:D材料中的纠纷是因为使用商标引发的,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A、B两项错误,C项本身表述错误。10.(2013长沙测试)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解析:B题干中的“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说明,经营成功的商人,最终还是谋求进入官场

69、,在传统意义上来体现自己的成功。这实际上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流出,不能扩大再生产。11.(2012西安模拟)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明代)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D江苏吴江县成为经济中心之一是在宋代,而非明代这三个时期,A项错误;明代的经济政策为“海禁”“重农抑商”,阻碍市镇的发展而非促进,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70、于明朝中后期,对表中第一时期至第二时期的变化无法体现,C项错误。12.(2013安徽联考)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B.C.D.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中“历朝政府垄断了”体现了,“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

71、能性”体现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2分,14题30分,共52分)13.(2013滨州一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俭节则昌,淫浃则亡。”墨子“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韩非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司马光材料二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

72、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三“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 “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谭嗣同(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5分)(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

73、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9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8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古代中国的“尚俭”和“尚奢”观点。(2)深层信息:“尚俭”和“尚奢”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析:第(1)问前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孔子言论“礼,与其奢也,宁俭”可知,孔子主张节俭的目的是维护“周礼”,即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后一小问,从墨子的“俭节则昌,淫浃则亡”,可知讲的是治国;由韩非子的“侈泰则家贫”,可知讲的是持家;由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德之共”可知,讲的是俭以修身。第(2)问由材料中“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和转折句“至于统

74、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及后面的言论,可提取出作者对家庭和国家不同的俭奢主张;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其依据。主张奢侈的言论,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第(3)问谭嗣同的主要观点由材料“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可知是反对节俭,联系时代背景和谭嗣同的身份和主张可知其言论的意义。答案:(1)目的: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2分)角度:俭以治国、俭以持家、俭以修身。 (3分)(2)观点:个人与家庭应提倡节俭,国家应该尚奢。 (4分)依据:尚奢可繁荣地方经济;尚奢消费可扩大就业;尚奢可增加他人收入。 (3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3)观点

75、:尚俭是导致中国贫弱和败亡的原因,反对节俭,提倡消费。(2分)意义:促进人们消费观念转变;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救亡图存。(答出“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发展”也可得分)(6分)14.(2013泰安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76、,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材料四“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4分)(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

77、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8分)(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古代、近代中英经济发展的不同概况。(2)深层信息: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对小农经济的认识。解题关键是必须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国家税收总体变化趋势、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来回答。特征由所学可知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从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可知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第(3)问,根据题意,要分别

78、归纳中英两国的历史状况,来说明中国未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可从两国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来分析。第(4)问,属开放性题,无论同意与否,都要全面论述理由,言之成理。若同意,则要从多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可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内外政策、对科技的态度等方面归纳。若不同意,则要用史实来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仍然在进一步向前发展。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分)(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6分)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4分)(3)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8分。每点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注: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