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的鸭蛋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之情。3、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教学重点】 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手段】 多媒体 一、激情导入: 端午节现在已被国家列为法定节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吗?(生自由说)下 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我们这儿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生自由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咸鸭蛋之乡高邮,去看一看他们那儿端午的风俗,去品一品他们那儿端午的鸭蛋。 二、认知目标(生读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三、
2、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多媒体显示)2、字词积累:鸭蛋络子( ) 腌鸭蛋( ) 掉色( ) 城隍庙( ) 门楣( ) 籍贯( ) 曾经沧海难为水: 囊萤映雪: 与有荣焉: 四、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速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 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1、 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 介绍这些风俗有必 要吗?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家乡鸭蛋的?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3、围绕“端午节的鸭蛋”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3、为什么作者对这些小事津津乐道呢?学生先自主学习,对于疑问合作探究。 六、激情互动: 1、汪老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先找一名学生回答,如果答不完整或不准确,再找一名学生补充。 教师出示多媒体明确。 文章标题为“端午的鸭蛋” 介绍这些风俗有必要吗?为什么? 预设答案:1、有必要,因为这样写可以为下文做铺垫2、有必要,因为鸭蛋就是端午习俗十二红中的一红,因为这样写就自然而然引出了端午的鸭蛋。2、有必要,因为这样写为鸭蛋的出场预设了背景。3明确: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有必要,因为这样写使本文的主角鸭蛋的出场水到渠成,也可以说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做铺垫,埋伏笔。 2、在汪老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他为什
4、么对鸭蛋情有独钟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家乡的鸭蛋? 预设答案:从“我在苏南、浙江,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来。家乡的鸭蛋好吃。因为家乡的鸭蛋质细油多。蛋白柔嫩。 教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融入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融入了作者因为家乡有这样鸭蛋而自豪的感情。 融入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同学们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是“端午的鸭蛋”,那么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些生活小事呢?详细写了哪几件小事? 先找一名学生回答,如果答不完整或不准确,再找一名学生补充。 七、赏析语言(品读课文)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
5、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请同学们品读课文(2、3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并谈谈你的理由,我期待你们的精彩展现。 学生品读课文,勾画句子,分析句子。 预设答案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八、拓展延伸过渡语:我们了解了汪老家乡端午的风俗,那么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幻灯片显示) 预设答案1:我们要保护传统节日。2:我们要把它们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结语:同学们说的很好!是啊!我们要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最后用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多媒体显示:中华文化传承,承传民族精魂。请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