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70942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

2、创造出了美妙的艺术,那么,在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中,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基本原则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互动较多地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

3、更为重要,而且,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相互提携促进。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像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捷。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实在物的各种限

4、制。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如今,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动漫作品,都可以在数码技术的千手观音面前,变得像捏面艺人手里的面团一样,可以任意摆布。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传统的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中来,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来。传统的作为最终成果的艺术作品也许在以后将会改观,也许不再存在一成不变的躺在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

5、评者。可以说,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批评和解放,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回归。(摘编自陈永泉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艺术的形式和人们审美的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审视研究迫在眉睫。B. 数码艺术强调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颠覆了艺术审美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让受众实现完全接受。C. 数码技术和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游戏作品更加受到青睐。D. 数码艺术以数码磁片为载体,操作轻捷,使得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数量上真正走向了最广大的民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为立论前

6、提,重点论述了数字化时代数码艺术的特点。B. 文章在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优劣比较中,强调数码艺术才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C. 文章以人们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创作者为例,证明了数码时代艺术可以真正走向受众。D. 第段通过举例、比喻、道理论证,将数码技术时代作品与观众间的关系表现得通俗易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码艺术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众的积极参与使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间的限制。B. 受众可以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参与剧本创作而改变人物命运等,可见数码艺术的参与互动具有直接及时性。C. 数据时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人人都可随意

7、摆布数码作品,体现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D.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真正回归可能实现,在这个时代,艺术作品可能永远没有最終,人人都可能是创作者或批评者。【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将彻底改变”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在改变着人

8、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迫在眉睫”不准确,原文说“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是强调“必要性”而非紧迫性。B项,“让受众实现完全接受”错误,原文说“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可见应是“批判地接受”。D项,“真正走向了”说法绝对,未然变已然,原文说的是“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

9、项,“优劣比较”说法有误,作者以两种艺术比较,意在表明不同的特点,并非为了突出哪一种更优秀。故选B。【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人人都可随意摆布数码作品”曲解文意。原文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评者”。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

10、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

11、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7年6

12、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材料二: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

13、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

14、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材料三: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

15、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B.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C. 于敏在物理方面的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

16、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D. 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B.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C. 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

17、的高度评价。D. 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6.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C 6. 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18、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原因是出师表表达出了于敏他们这群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勇担重任的心声;且“结果难料”与材料要表现的主旨不符。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

19、本质”;且何祚麻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要找出相关的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传主的特点。具体作答时,可先概述传主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极具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以上内容,表现了于敏淡泊名利,谦逊的性格特点。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于敏带领部分科研人员在上海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提出了

20、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以上材料表现了于敏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敏以毕生的精力拖入了核物理的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无怨言,从无退缩,可见其意识坚定。【点睛】人物传记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

21、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姨之死萧红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

22、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感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萧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

23、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

24、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

25、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

26、,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1941.7(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堂哥多才多艺,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读过书,受到过新式教育,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却不敢大胆表达,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担当。B. 文中写翠姨未婚夫“人长得又矮又小”,堂哥则“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

27、C. 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D. 文章用语深刻,“春天命运就是这么短”寄托着对翠姨早逝的伤感;结尾写翠姨死后“年轻的姑娘们”欢快地准备春装,则对她们有着鲜明的批判意识。8. 小说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萧红的小说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时代之殇,同时悲剧之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C 8. 第一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春带着

28、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第二问: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 9. (1)(人物自身)翠姨虽然爱着堂哥,但她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反而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反抗包办婚烟,这决定了她“寂灭”的悲剧结局。(时代之殇)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

29、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2)蕴含的价值:翠姨不为别人理解的“死”是对麻木、愚昧的“生”的否定,是对卑下、屈辱的女性生存的否定,是对生命意识觉醒后对无爱无望、麻木苟活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翠姨的“死”维护了个体生命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宁“死”而不苟活、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精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不公命运的抗争。翠姨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何在的叩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

30、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缺少应有的担当”说法错误,堂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并不明确,更无从谈起“表达”与“担当”。B项, “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分析错误,两个人物的外貌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褒贬”用词过重。D项,结尾写“年轻的姑娘们”“热心地弄着剪刀”准备春装,并没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故选C。【8题详解】此题考查赏析句子以及体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

31、,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第一问:“转折了好几个弯儿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头上顶着”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像”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第二问,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与结尾

32、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在突出主题上,写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命运及文本意蕴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来阐述人物命运及文本意蕴。(1)先探究人物命运的悲剧效果。作者以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的悲剧和

33、时代的悲剧。从人物自身悲剧分析,翠姨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这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从时代悲剧角度分析,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2)再探究文本意蕴。翠姨的死是一个被迫害受侮辱的女性对生命意识觉醒,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翠姨的死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抗争。翠姨的悲剧,引发了读者思考。【点睛】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力。爱好自然,

34、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

35、,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才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

36、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旧唐书刘禹锡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37、B.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B. 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囚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

38、也可称为禁内。C. 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D. 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刘禹锡考上进士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得到任用,参与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B. 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C. 刘禹锡上书进言,意见中肯。他针对当时学校出现的弊病上书言事,陈述人才

39、培养的方法,建议改变不合古制的祭祀做法,兴办教育,可惜不被采纳。D. 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2)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

40、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句中,“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

41、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禁中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

42、误,原文“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居”,位于,处于。“僻陋”,(地方)偏僻(民风)粗

43、陋。“殊俗”,不同于内地的风俗。“举目殊俗”是省略句,“举目(所见)殊俗”。(2)“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具”,置办。“粲然”,显然。【点睛】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驴不胜怒,蹄之。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树之以桑。浴乎沂,风乎舞

44、零,咏而归。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阙秦以利晋。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贬为朗州司马。(朗州)

45、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被从武陵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

46、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

47、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山怀古等诗,被江南之人称为佳作。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赠为户部尚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东莱学士无竞陈子昂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注】无竞:即王无竞,东莱人,性情刚烈

48、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同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怀:想到,想念。白首:亦作白发。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赞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B. 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C. 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D. 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15. 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欣赏其精妙之处。【答案】14. D 15. “晚

49、岁”双关,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真挚情义的褒扬。【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50、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理解有误,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颈联“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意思是,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来。

51、“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你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象“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里巧妙地用了“众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风至,只见青松不见花。”对比之下,孤松的品格与节操的美就更加突出。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

52、。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诗歌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王无竞,字仲烈,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性格耿直,不肯巴结权贵。在旧社会,正直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和打击。他的这次远行,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可能就是因为政治上不得意而出走的。陈子昂与王无竞交往甚厚,在临别时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鼓励他不要灰心,要继续努力,趁着体力和精力未衰的时候,作一番大事业。宝剑是杀敌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业的象征。临别时把宝剑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友人的鼓励与期望。所以诗的开头就说,我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想给它挑选一

53、个配得上佩带它的主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个可以期许的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我把它赠送给你,为的是咱们一向结交亲厚,聊表惜别之情,它也有幸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主人。这里写宝剑,实际上是借宝剑来写人:写王无竞的才能,也写他们之间的友情。好马需要名将骑,好剑也需要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佩带。“生平未许人”,正说明他一直没有物色到一个可以寄托自己希望的人。现在赠送给王无竞,这就从侧面赞扬了他的才志和品格,也表明他们是志趣相投的知己。五六两句是勉励的话。“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意思是,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

54、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来。“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你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象“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里巧妙地用了“众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风至,只见青松不见花。”对比之下,孤松的品格与节操的美就更加突出。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无白发新”,有这样的意思:你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可是,当今的世事人情就是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算了吧

55、,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到了白发生满头的时候再空叹一事无成啊 ! “已矣”,算了吧。“白发新”是新生白发的意思。看得出,诗人对这位友人是同情的,对他受到不公的待遇是愤慨的,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更主要的是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努力奋斗。这也表现了陈子昂积极进取的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直接点题,写送友人离去时道路全部被大雪覆盖的两句是“_,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他的西江月词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3)杜

56、牧阿房宫赋中采用对比手法,写秦的统治者取得财富时一分一毫也不舍弃,使用时随意挥霍,残民自肥的两句是“_,_”。【答案】 (1). 轮台东门送君去 (2). 去时雪满天山路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尊、酹、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

57、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_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事实上,( )。人类可能真的是孤独了太久,迫切地想要在宇宙间寻找自己的同类,所以时不时就会_寻找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这些年与外星人有关的谣言可真是_。2010年11月,亚丁湾连续发生多次地震。于是,有人传言亚丁湾存在一个“星门”,为了防止外星人从里面出来侵略地球,各国派出舰队守在那里。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关于他的航天故事许多人_,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时他进入太空的时候,还带了一把手枪。因此,有谣言说,杨利伟带手枪是为了防止外星人的攻击。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条谣言会在网上流传,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披露了

58、一批密件,其中一份证实了外星人的真实存在。其实,FBI只是把已解密的材料放到官方网站上,提供浏览下载。大多是涉及关于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极少数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耸人听闻 捕风捉影 不胜枚举 耳熟能详B. 骇人听闻 捕风捉影 擢发难数 耳濡目染C. 耸人听闻 空穴来风 擢发难数 耳熟能详D. 骇人听闻 空穴来风 不胜枚举 耳濡目染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快速射电暴就是所谓的神秘信号,这与外星人毫无关系B. 所谓的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与外星人并无关系C.

59、神秘信号与外星人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快速射电暴D. 这与外星人也没多少关系,快速射电暴就是神秘信号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大多涉及反恐、罪案调查等,只有几篇极少数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B.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极少数几篇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C. 大多涉及有关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几篇极少数提到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D. 大多是关于反恐、罪案调查等内容,只有极少数几篇提到对外星人和UFO(不明飞行物)的调查而已,却

60、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答案】17. A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侧重故意说夸大事实的话,说话者有意为之。“骇人听闻”侧重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让人吃惊。语境中说的是媒体有意炒作,应选“耸人听闻”。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捕风捉影:比喻说话

61、、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做根据。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语境重在表现人们寻找的“外星人存在的证据”是不可靠的、虚假的,据此填“捕风捉影”更恰当。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由句子陈述的对象是“谣言”,应填“不胜枚举”。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由后文语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可知,这里填“耳熟能详”更恰当。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A。【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

62、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由括号前的“事实上”可知,所填句子应是对上文“神秘信号”与“外星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根据前后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神秘信号”作为句子主语前后衔接更连贯;两个句子之间暗含因果关系,即由“神秘信号是快速射电暴”得出与外星人没有关系;综合判断,B为最恰当的选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

63、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原句存在语病的地方:“涉及”和“是关于”句式杂糅,保留其一。排除C项。“几篇”应置于“极少数”的后面。排除AC两项。缺少介词,应是“对调查”。排除BC两项。故选D。【点睛】成语辨析运用题的解题技巧: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

64、,就会在使用中出错。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20.下列句子中,有五句存在表达不得体的情况,请找出并作修改。对于废旧电池如何处理的问题,参会者纷纷发表看法,最后我阐述了自己的高见,赢得一片掌声。王老师的大学室友给他送来一幅画,王老师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收藏了。”为写这部学术专著,张教授付出了三年心血,希望您能抽出时间拜读,为该书写一篇序言。某报刊记者解释说:“因为消息多数来自民间渠

65、道,难免有不实之处,还望各位海涵。”大学毕业后,在图书市场做了几年销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我就另谋高就,做了图书策划经理。杨老师,因昨天偶感风寒,今天玉体不适,怕不能到校上课,特向您请假半天。当村里小学发展遇到困难时,他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师生渡过了难关,对此,我们村民心存感激。【答案】“高见”改为“看法”“意见”等。“拜读”改为“阅读”。“髙就”改为“职业”。“玉体”改为“身体”。“绵薄之力”改为“全部力量”。【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敬语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使用敬语,是尊人与尊己相统一的重要手段。谦词,就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中国人喜欢谦逊,所以谦词在

66、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是不可或缺的。“高见”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看法”“意见”等。“拜读”是谦词,用于自己读别人的文章,请别人阅读,应改为“阅读”。“髙就”是敬词,用于别人重新寻找工作。此处是自己转换工作岗位,应改为“职业”。“玉体”是敬词,不能用于自身,此处应改为“身体”。“绵薄之力”是谦词,此处指他人的力量,应改为“全部力量”。【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67、。(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21.请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以“中国梦”为对象续写两句话,与画线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中国梦,有宠辱不惊,熟视岁月如流的博大胸襟;_;_。【答案】示例:中国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中国梦,有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超然脱俗。【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与被仿写句句式要相同,修辞要相同等。做仿写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仿写句与被仿写句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类似;要先分析被仿写句的结构。注意是单句还是复句,关联词语也要相同或类似; 主要被仿写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仿写句

68、和被仿写句在字数上要相等或大致相等。例句的句式特点是:中国梦,有+四字成语,六字熟语+的+四字词语。所填写的内容,要围绕“中国梦”的主题,之间语意要关联。如:中国梦,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按要求仿写两个句子即可。【点睛】句子仿写四大禁忌: 1、忌话题脱离 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2、忌结构不一 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

69、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3、忌修辞不符 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4、忌色调不合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风一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精神灵魂,下面是某高中“三风一

70、训”的内容。校风: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教风:有梦想、有激情、有品位学风:好习惯、好思维、好品质校训:心止于善、行止于美在高考前夕,这所高中的高三学生举行最后一次高中升旗仪式。假如你是本次国旗下讲话的代表,请你写一篇演讲稿,畅谈你理想中的学校教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乘时代之东风,扬教育之新帆尊敬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时值高考前夕,我很荣幸能够作为最后一次升旗仪式的发言人,站在这里与大家畅谈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浮生碌碌,世象繁纷。在不断翻滚的时代潮流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

71、的道德水位。而作为国运兴衰的一个风向标,“教育”事业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我们学校教学宗旨便与我个人理想的学校教育不谋而合。相信已经在这就读了三年的同学们一定对我校的“三风一训”十分熟悉了。其中,“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校风便是学校一直以来追求的”寓教于乐”精神的具体体现。从我个人的学习经验看来,“乐趣”是学习、工作生活中最良好的催化剂。因此,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必然不能缺少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毕竟,若真能做到“论语”中“乐知”的精神追求,岂不美哉?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也至关重要。所以良好的教风也必然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有梦想、有激情、有品位”,这样的教风无

72、疑是点燃我们校园活力的一注兴奋剂,为校园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正所谓“教学相长也”,正是这样优秀的教风才使得我们“好可惯、好思维、好品质”学风得到践行。在我看来,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才是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层含义,面对有些人“学习无用论”的发问,你或许会对自己所学习的“函数”“万有引力定律”感到困惑,质疑其实是否有实际作用。然而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而这才是弥足珍贵的。前不久的五四青年节上,国家领导人在给青年人的寄语中说道:“青年兴则国家兴。”实际上,教育事业是国家价值取向的坐标原点,所以校园教育除了“教书”更要“育人”。如同我们校训提到的那

73、样: 心止于善,行止于美。校国教育贯穿了青年人思想观念完善的整个时期,故校园教育是培育人的“真善美”的最佳时间节点与途径,而这也是教育事业的最终指向。追问我心中理想的学校教育,其最深处莫过于培养青年人由内而外的道德观念,塑造其道德品质,以发挥教育事业真正的基石作用。“失去了教育,整个时代都将空档滑行”。位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我们何不乘时代之东风,扬教育之新帆!最后祝我们的母校越来越好!祝母校的学子在高考中金榜题名!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

74、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审题】某高中的“三风一训”是背景材料,展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的导向。校训从“心”“行”两个方面做规定,强调“善”“美”,反映了学校培养学生从内到外的追求。校风从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人手,强调快乐与健康的重要性。教风和学风将对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要求明确化、精细化。“梦想” “激情”“品位”不仅是教师的内在要求,也是带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习惯”“思维”“品质”强调学生当下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未来社会发展

75、的要求。总之,某校的“三风一训”其实就是理想学校教育的具体呈现。考生可从中选择一组或几组作为立意方向写作。材料中“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规定了作文的文体,考生在写作时应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写作指示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为考生设置了特定的任务指令。立意角度: 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理想的学校教育; 理想的学校教育教师有梦想,学生好品质; 理想的学校教育应以立德树人、培养全面的人为主旨。(如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要求亦可)素材准备:公平与质量,体现在每一位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所有学生是否都有进步,这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前提。一所好学校,首先是珍爱生命,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

76、学生喜欢的学校,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好的学校一定是高教学质量的学校,但高质量不仅仅是“高分数”、“高升学率”,学生的公民素养、学习动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情绪行为调控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核心素养。好学校,会将这些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本校的育人目标,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我一直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不是要培养人才,而是培养人,专业教育阶段的学校才是培养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必须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尽可能提供差异化的教育,促进不同天赋、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切实全面肩负起基础教育阶段学校

77、的责任。学习者是拥有教育权利的人,学习者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教育质量体现在是否让年轻人在认知、情感和创造性等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潜力。因此,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不仅要有学科考试成绩,还要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监测评价,不仅要看结果,还要考查、检视学习的过程。好学校的内核是好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让学生学会是重要的,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更重要。我认为好学校应具备以下特征:安全、尊重、激励的支持性人际关系,开放、多元、整合的课程结构,有效能的教师发展机制,和协商、反思、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创建一所好学校,需要突破一些惯性思考与经验,比如好校长是否需要评特级,特级教师是

78、否会成为好校长等校长的选拔与培养。创造一所好学校,需要真正实现管办评分离。结构设想:本题的文体是演讲稿,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特点。根据本次作文的材料和要求,可以写成记叙类文章,也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畅谈理想中的学校教育”这一要求,可以从学校环境、办学宗旨、老师的教学风格、师生关系等角度谈起。记叙类文章,可以把重点放在对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憧憬和描述上。议论类文章,可以把重点放在“观点+材料分析”上。无论写那种体裁,都必须语言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与演讲稿风格一致。【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