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对比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学习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实现主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阅读认识如何通过更好地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并学会运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歌颂的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小说主题的认识以及实现的途径。 2、如何更好地通过选材、塑造人物等途径来表现主题。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学上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在两组对比(丹柯与恶劣的环境、丹柯与族人)中认识丹柯的英雄形象,再通
2、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认识英雄身上所具有的悲剧意味。教学过程 一、导入:还记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吗?这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这只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鼓舞了无数的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笔下的另一位英雄丹柯。 二、介绍作者高尔基。高尔基:苏联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工作,同时
3、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优秀苏联作家。小说是一个叫伊泽吉尔的老太婆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她述说了年轻人怎样变成了老人,勇敢的人怎样怯弱了,自由的人怎样成了奴隶。小说幻想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抨击了日益艰难,日益腐朽的十九世纪末的俄国。表达了高尔基早年的创作倾向与创作方法。丹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故事是震撼的,人们总是渴望完美的结局,希望善良的人都有好的结局,正是这种心理促使我们更容易为被摧毁的事物震撼和哀伤。勇士丹柯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震撼的力量。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丹柯是一个怎样 的人?明确:丹柯是一个英勇的人。2、丹柯是一个英
4、雄 ,为什么丹柯能成为英雄?往往说“时世造英雄”请找一找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四、请学生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明确:那儿很阴暗而且多泥沼,因为林子太古老了,树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块儿,遮盖了天空,太阳光也不容易穿过浓密的树叶,射到沼地上。然而要是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就会有一股恶臭升起来,人们就会因此接连地死去。 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那些有力的桠枝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纠曲的树根牢牢地生在沼地的粘泥里。这些石头一样的大树白天不响也不动地立在灰暗
5、中,夜晚人们燃起营火的时候,它们更紧地挤在人们的四周。不论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围总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它好像就想压碎他们似的 。更可怕的时候是风吹过树梢、整个林子发出低沉的响声、好像在威胁那些人、并且给他们唱葬歌。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 可是有一会儿在林子的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林子显得非常黑,好像自从它长出来以后世界上所有过的黑夜全集中在这儿了。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 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
6、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五、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要把这样一群人带出森林是一帆风顺的吗?作者是如何设计情节的,请生筛选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 六、面对这样的一波三折,丹柯有没有动摇?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并加于体会。 明确: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
7、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体会:(首先丹柯的这句话体现了这群族人胆小、懦弱的本质,其次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坚信森林一定有尽头。) “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体会:(对于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贵。) 七、最后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这一群自私自利的族人前
8、进的道路,他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从文章中筛选出信息。 明确: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那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对于人们的表现请问同学们有何感受? 明确:丹柯把生命献给了大家,可是却不被理解,作品批判了这一群无知的族人的同时也给丹柯这一个英雄身上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 八、比较阅读 1、丹柯这一个形象不禁使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夏瑜。 2、药的故事梗概:老栓的儿子得了肺痨,现在话就是肺结核,那个时代里是治不好的绝症,当时人们流传人血馒头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钱买下了从判党(共产党)斩首时
9、染好的血馒头,回去蒸给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终还是死了和他的坟临近的地方是那个被斩首的革命党(夏家的小儿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鲜艳的小花,但小栓的却什么也没有药是一个比喻。救国的重任,在鲁迅看来,绝不是小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所能胜任的。因为其脱离工农的固有缺陷,使他们在国家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软弱无力。尽管那些内心有着真诚的为救国不惜付出生命的热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众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为国捐躯,身首异处,自己的鲜血却被没觉悟的老百姓当作治肺痨的迷信药物吃掉。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
10、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
11、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3、请大家就作品在情节安排、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异同点讨论。 明确: 药通过茶客的交谈来侧面体现夏瑜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悲剧意味。因为夏瑜在小说中是一条暗线,小说主要反映的是民众的愚
12、昧应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丹柯是正面塑造英雄形象来宣扬一种献身精神。 药夏瑜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但是革命没有成功,这与作品要表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软弱性相一致。而丹柯经过努力终于带领族人迎来了胜利,因为这与作品宣扬的英雄主义一致。 两人都为人民献身都得不到人民的理解,所以两人身上都有悲剧意味,所不同的是夏瑜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而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后夏瑜的坟头出现了花环,丹柯的心成了火星,都预示着革命之火没有熄灭。 教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位大师为了表现相同的主题,在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运用手法上却是不同的。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是很有启发的。请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明
13、确: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都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主题时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相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结构、语言和叙述角度,主题也会有所不同 。九、作业布置 本文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老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丹柯呢?他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请就对巴金老人的这一句话的结合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环境:恶劣、强大 (对比) 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 族人:胆小、自私 (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夏瑜:同情人民,为革命献身 人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启示:小说情节、人物、手法应为表现主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