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2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
3、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2 新知介绍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一)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
4、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二)内容(三)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
5、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一)内容(二)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
6、,国家面临新的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起)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一)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二)内容、问题及
7、影响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课后小结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复习总结1.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可归纳为“三、二、一”2.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
8、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4.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
9、适应课堂练习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对产品的自主支配权2.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