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是运动。(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用感官或认识工具探测到的都是物质具体形态,而不是物质。物质具体形态有生有灭,而物质则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拓展】“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别与联系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2、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
3、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考查角度一:物质概念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物质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客观实在”是人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物质是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 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A. B.C. D.【解析
4、】选B。材料中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正确;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并不是物质各种具体形态的相加之和,错误;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形态的主观映象,错误。考查角度二:自然界的物质性2.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世纪金榜导学号()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
5、意志为转移,D正确。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人的意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考查角度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的意识不能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A.B.C.D.【解析】选C。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6、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入选;错误,该观点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考点二运动和静止1.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2.全面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
7、对的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哲学的运动概念:(1)哲学上讲的运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具体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把握割裂物质与运动关系的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如把运动理解为人的“心”动、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如“刻舟求剑”。(3)把握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的错误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8、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拓展】全面认识相对静止1.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2.从发展的状态看:静止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3.从矛盾的双方看:静止时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考查角度四:哲学的运动概念4.(2017浙江4月选考真题)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材料说明不变的制度不能适应事物的变化,刻舟不能求得剑,都表明不能用静止的观
9、点看问题,应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材料并没有否认静止,所以选B,排除D。A、C与材料无关。5.(2019宁波模拟)苏东坡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运动与静止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B.C.D.【解析】选D。题目中苏东坡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该观点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入选。与题意不符。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考查角度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6.“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
10、制。”这说明世纪金榜导学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 B. C. D.【解析】选A。“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停地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知识点通常结合古今名人名言及生活中的事例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常见的背景材料有“中国经济新常态”等。考生在备考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国家政策调整的事例,题目可能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1、”“量变与质变”“矛盾的特殊性”等角度综合考查。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和废止。合理的规则是按规律制定的。(2)规律与现象: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浮现在事物表面,靠感官直接感知。规律表现为现象,现象体现着规律。(3)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方法论要求: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12、拓展】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违背规律,要按规律办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3.选择题中常见错误表述:“创造规律”“消灭规律”“改变规律”“改造规律”“否认规律”“回避规律”。考查角度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7.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生态环境的变化
13、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A.B.C.D.【解析】选D。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之所以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因为生态规律有其客观性,只有尊重生态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故符合题意。题意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无关,不选;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改造,表述错误。考查角度七: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8.2019年,我国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是基于()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14、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A.B.C.D.【解析】选B。人们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是基于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入选;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改造规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正确选项为B。【社会广角】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干实干,但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增多,危害加重,霾进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的话会使人有生命危险。思考: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结合材料分析,在发展中保护环境的意义。提示: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尊重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起来,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