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是()A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余粮收集制 D禁止自由贸易解析: 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关于如何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错误的探索;之后,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这是与当时的国情相符合的正确探索。B、C、D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答案:A2列宁说:“当正面
2、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C实行农业集体化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解析: 本题中C、D两项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措施。A项说法错误。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本题选B项。答案:B 3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
3、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时期国家经济政策体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是一场军事革命,故应排除;B项是公有制禁止商品流通,故应该排除;D项形成于1936年故也应排除;而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C4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解析: 本题从新经济政策特点来思考。新
4、经济政策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5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近现代经济建设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推断出A项错误;针对“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符合要求的是B项;C项指的是1918年1921年春天实行的战时共
5、产主义政策,D项指的是1921年1928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故应该排除C和D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答案:B 二、非选择题6工资改革是近几年我国上下密切关注的话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
6、一项。到了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补贴”、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1)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中国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经济背景。答案:(1)原因:苏联生产力水平低,需要以此来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影响:苏联短期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2)变化:由单一的工资发展为项目种类多(工资项
7、目多样化);出现了绩效工资,社会保障不断健全。 经济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稳步发展。我国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贬值加速等具体内容,也可)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D说明
8、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解析:材料“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属于其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没有批判利用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错误,C项错误;材料说明政权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支持,D项错误。答案:A2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
9、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损害农民利益,故选B。答案:B3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建设上采用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这些措施的实施均有利于苏联()A加快工业化进程B商品经济的发展C改变所有制结构 D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解析:材料中“固定的粮食税”“非国有化措施”“商业上允许恢复自由贸易”的措施均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答案:B4有学者在评价新经济政策时指出:“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
10、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这里的“混合经济”是指 ()A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B工农业生产与市场、商品流通的混合C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先进思想学说的混合D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故选D。答案:D51923年,苏联政府对165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占11.5%。上述状况()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B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信任解析:苏联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国家不能
11、经营的企业以租赁方式给外国资本家经营,这一措施为后来苏联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A正确;该措施并不是削弱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C错误;D明显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答案:A6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材料表明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极大,体现了当时苏联掠夺农业,优先发展工业的策略,故选C。在19331934年苏联是出口粮食,基本不进口粮食,A项错误;苏联是193
12、6年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无法体现,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7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这一制度()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兼顾了国家和农民的利益解析:苏联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基础来实现,“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B项正确;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这一制度没有照顾到农民的利益,D项错误。答案:B8“经济规模日渐增大
13、,其内容日趋复杂,这就使中央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日益无效。”这种现象存在于()A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B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解析: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符合材料信息,故选C。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迅速增长,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中央指挥一切”可以排除美国、英国,B、D项错误。答案:C9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的,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准确揭
14、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解析:根据材料“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与所学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受到广大农民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不符,故A、D项错误;材料否定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并未否定、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答案:B10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工业化的积极作
15、用C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D高度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可以推断为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评价的是斯大林模式,而非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的地方,又看到了其促使苏联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影响,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走上工业化道路,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2月28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军事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起事者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表达了全俄特别是农民对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苏俄政府没有与起事者进行过妥协性谈判。
16、3月8日,苏俄政府军队正式开始向喀琅施塔得发动进攻,经过多次推迟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也在这一天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收取代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在严厉镇压起事者的同时,俄共(布)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责令立即解散一切不论何种政纲组成的小集团,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党内团结。3月18日,政府军队最终攻陷喀琅施塔得,镇压了叛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
17、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应对喀琅施塔得叛乱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有什么特点?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不值得仿效。答案:(1)措施:军事上进行严厉镇压;经济上用实物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政治上加强党内团结。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初期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后来其许多措施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2)特点: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原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