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6592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洹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

2、,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

3、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

4、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站在同一起跑线,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

5、最好的方式就是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选自 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 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 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C. 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D. 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

6、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B. 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一定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C. 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D. 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 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着重其理想色彩。B. 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C. 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D. 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8、,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错误,选项曲解文意;该选项出处见第一段: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B项,“,因此”不当;从文中来看,选项强加因果。D项,“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且曲解文意,出处见原文第三段“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9、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

10、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

11、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如B项,该选项句子中有“因此”一词,故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语句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D项,“主要受限于”说法片面化,以偏概全,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比对即可发现问题。【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12、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以及对文章观点及论证方法的把握。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错误,该选项无中生有;文章只是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并没有明确表示中国能引领浪潮。选项曲解文意。【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报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13、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有误,选项曲解文意;出处见第二段: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A项,源自第三段,“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B项,源自第四段;C项,源自第四段,这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雪一化就有路了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

14、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

15、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

16、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

17、,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4. 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

18、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_。5. 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6.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7. 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答案】4. (1). 胆怯怀疑 (2). 怀疑动摇 (3). 平静释然 5. 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6.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7. 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

19、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注意选出表达“我”心理变化的词,按要求整理即可。首先由于有人说三道四,“我”异常激愤;接着在漫漫风雪中“我”想去寻找那个仇人却找不到路,此时“我”的心理是胆怯怀疑的;然后在热心的指路大娘的帮助下,“我”对于自己大雪天在别人的帮助下找路,最终只是为了报仇泄愤的行为开始怀疑和动摇;最后,“我”放弃了这样的做法,感到平静释然。【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

20、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文“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可以明确,“病人”原意是生病的人,而在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原本是指在“我”初涉文坛时,那些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的“仇人”,但在“我”兴师问罪的途中,却渐渐明白她其实可能只是一个需要帮助而非斥责的人,是可以原谅的,所以“我”借用老人的说法,形象地称她为“病人”。【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比喻:即利用不

21、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通过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片”比作“白色的海鸥翅膀”,说明雪下得很大;将大雪纷飞的状态比作海鸥拍打着翅膀围着我旋转,表现了“我”的疑惑与盲然,无疑加剧了内心的烦躁,行由心生。更暗示了后文“我”改变主意这一情节。【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时,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概括总结得出答案。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我”在这雪夜里,斥责“仇人”的想法慢

22、慢消失,心也随之释然,表明了作者的心境随着老大妈的话而逐渐改变。“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一句,可以理解为“我”明白了误解和诽谤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当事人怎么去看待它,只要问心无愧,任凭他人再怎么诽谤也无济于事。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谣言定然不攻自破;选择原谅那些误解和诽谤自己的人,既能让自己活得阳光,对那些诽谤的人也是一种拯救。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点睛】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无论是理解词语的含义,还是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都要理解文章中心,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出作者

23、的写作倾向。答感悟类题,也应在充分理解中心的基础上,给人带来的感悟,要从理论的高度来答,答出普遍性的东西,指出正确的方向。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以苇草作比,任从小船前行,越过辽阔江面的两句:_,_。(2)赤壁赋中作者对人生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3)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有 _,_ 。(4)陈情表中用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5)陈情表中李密用_,_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已活不长随时可能死亡的状况。(6)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 。【答案】 (1). (1)纵一苇之所如,

24、(2). 凌万顷之茫然 (3). (2)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3)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7). (4)茕茕孑立, (8). 形影相吊 (9). (5)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0).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1). (6)生当陨首, (12). 死当结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苇、凌、顷、须臾、羡、

25、毫、茕、薄、奄、浅、陨、结。【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9.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1)、苏子愀然,正襟

26、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答案】(1)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2)(如果)我李密(幼年)没有祖母的照顾,不会存活至今.祖母(在晚年如果)失去了我的赡养、照料,就不能够安享晚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正”,手下人

27、;形容词作使动词,使正;“襟”,衣襟,衣裳;“危”,形容词作使动词,使端直;“正襟危坐”,整好衣襟坐端正;“何为”,“为何”,为什么;“然”,这样。(2)中的“无以”,没有办法;“至”,到,活到;“终余年”,过完剩下的日子。【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

28、可以“省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

29、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

30、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10.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是:正确B. 大怒,自驰如频阳 如:去,到C. 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 谢:感谢D. 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竟:最终1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B.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

31、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C.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D.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B. 王翦不被信任重用

32、,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C. 王翦把全国的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D. 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答案】10. C 11. C 12. A【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始皇谢曰:

33、已矣,将军勿复言!”的意思是“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所以“谢”的意思是“道歉”。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李信”“平与”“蒙恬”“寝”“荆军”“信”“鄢”“郢”“兵”“城父”“荆人”“日”“夜”“李信军”“壁”“都尉”“秦军”,虚词“又”“之”“于是”“而”“与”“因”,“平与”是地名,“李信攻平与”和“蒙恬攻寝”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

34、除AD两项。“荆人”指楚兵,为主语,“因随”意思是“跟踪追击”,为谓语,“之”代指李信军队,为宾语,意思是“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结构独立,意思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于是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句子可以断开为: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35、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项,“毫无战功的李信”说法错误,李信并非毫无战功,他曾经率领前人追击燕军,并抓获燕太子丹。故选A。【点睛】文言文选择题一般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

36、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侍奉秦始皇。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

37、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因为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前进并向西逼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

38、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

39、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共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

40、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古诗鉴赏,完成各题。晨雨 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B. 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C. 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D. 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E. 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

41、重的历史意识。14. 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3. CE 14. 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E项中没有表现“沉郁顿挫” 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

42、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如本题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小”字来写雨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又化作云雾;颈联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歌鉴赏】这首诗摹

43、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

44、既显风力,更摹雨微。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

45、之美的爱慕之弦!15.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位老人病势垂危,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B. 我真的怕他离开,我刚刚摆脱了恐惧凄凉的感觉,再也不想品尝这茕茕孑立的孤独滋味了。C.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婚丧嫁娶,对普通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皇家而言,就更不同凡响了。D. 目前,随着荷花大量盛开,济南大明湖进入“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景时节,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

46、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本题要求选出“划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项,朝不虑夕: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使用正确。B项,茕茕孑立: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使用正确。C项,不同凡响:形容人或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多指文艺作品。题中用来形容“婚丧嫁娶”的地位,使用对象错误。D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使用正确。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

47、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B.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8、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C. 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的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D. 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顶尖人才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在“有效”前加“是否”;B“站在”后面缺宾语中心词,在“实现小康”后加“高度”,同时将第二、三个逗号改为顿号;C结构杂糅,或者为“靠的是电磁力”,或者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

49、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通读所给的5句话,找出第1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接力棒交得好因此脚踏实地地今天的事如果,句子之间都是层层递进逻辑关系,只要找准第1句,排列剩下的句子就不难了。18.阅读下

50、列材料,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一)滋味可以指味觉,滋味也可以指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的人对滋味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有人认为很充实,过得有滋有味,也有人觉得枯燥无味。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自己独特的滋味。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只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呢?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会转出许许

51、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他起步的地点。后来一个叫肯莱文的人发现了这个村庄,他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比塞尔人。于是,比塞尔人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答案】滋味一到假期,依凡就开始莫名紧张起来。回到家里,想着将做别人丈夫的父亲,她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小凡,放假了啊。刚好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爸爸开始向刚坐下的她走了过来。依凡面无表情,刚经过大婶屋前,大婶就已经报喜了,她将有一个新妈妈了。“我咳咳,我下星期一结婚,我们将要搬家到15路那边去,你星期一可以请假回来吧

52、!我不想太张扬,也没有”后来爸说了什么,依凡也没有听见。近来,爸爸的事,在这个小镇上传得沸沸扬扬。自己总是低头走路,绕道而行,极力回避。每当奶奶谈及这些,她总是用手捂住耳朵,不愿再听。奶奶大概看到了依凡满眶的泪水,用手抚摸着她的头,微微地叹息一声,似乎想安抚无助的她。而依凡呢,总是强忍泪水,不让它流下来,因为自己一向是许多人怜悯的对象。她不想这样。“小凡,你怎么了?”爸爸见依凡一直沉默,担心地问。“爸,我太高兴了,女儿支持你,祝你幸福!”依凡笑着站起来搂住了爸爸的脖子。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着爸爸头上的几根白发与那古铜色的皮肤,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很快地,依凡放开了手,拿上了自己的背包,转身

53、走进自己的小屋,随手关上了门。泪水终于找机会涌了出来,是解脱,还是痛苦?也不知过了多久,依凡打开了窗户,阳光趁机溜了进来。窗外那些栀子花开了,看着那些在阳光下欢呼跳跃着,闪耀着刺眼的光辉的花朵。依凡心里一阵心痛。多久没注意过这些阳光精灵了?依凡闭上眼睛,闻着那微风带过来的芬芳。忽然一种负罪感袭上心头。依凡关上了窗子。坐在了木质地板上,拿下戴了6年的玉佩,合十祈祷。泪又开始上泛了。“妈妈,爸要结婚了,你也会祝福他们吧!毕竟他已经苦撑这个家撑了16年了,也该累了。妈妈,你在天堂过得还好吧!你不必担心我,我会坚强地活着。”泪水汹涌而下,心情也平静了许多。爸爸结婚那天,依凡还是请假回了家。“小凡,来,

54、这是妈妈。”爸爸笑得很僵硬。“妈妈,我是小凡。”16年了,这个词今天又从那堆满是灰尘的角落里被揪了出来,竟然有些坚硬与酸楚。“妈妈”显然很高兴,笑着拉着小凡的手。依凡觉得她的手很温暖。那种心痛的感觉一下子消解了许多。原来生活的苦涩是自己刻意加上去的,释怀了,沉淀了,滋味却是这般涵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作文写作能力。题干给了两篇作文,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篇进行作文。所以作文时,学生要选取自己最有把握,最有话说的作文题进行作文。(一)是一篇命题作文,且是一篇要求写记叙文的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滋味”。“滋味”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味道,比如才的滋味不错,这是指舌尖赔偿出来的味道。还有一个是某

55、种感受,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听了这话,心里真不是滋味。主要指人生情感体验。所以作文时可以具体些某种食物的味道,通过食物的味道来反映生活或者情感的变化。也可以写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些人和事所给自己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自己在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当然如果作文只是就其滋味儿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口至“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就会高人一等。(二)是一篇材料作文,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这则材料中,比塞尔人的祖先由于找不到方向,所以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里。后人继承了祖先的传统没有人打破这个清规戒律,恪守着不变的没有方向的祖训,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后来肯莱文发现了这里,把

56、认识北斗星的知识交给了比塞尔人,比塞尔人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比塞尔人如此,我们也如此。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比塞尔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却始终走不出自己所画定的圈,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没有认识到“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的道理,人生仿佛由一连串的“偶然”连结而成,一段“偶然”的际遇,或“偶然”的决定,就有可能改变她的一生,因为你从此选定了方向。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谈目标的重要性;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人生要选定方向,确认目标;人生在世,都有自己的一定目标;等等。【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

57、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如“让我欢乐让我忧”,可见文中应是写既让自己欢乐,又让自己忧愁的事情。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

58、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