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新课程初探一、新课程之“新”1.课堂教学的本质诉求。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包括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师生和教材之间;教学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对多元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须改革。2.教师自我的角色期待。教师在实践中的角色转变是新课改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是平等的学友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教师以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
2、是涉及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引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也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学习和交流,课堂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二、新课程之“改”1.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及创新意识。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改变。笔者认为,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要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属于学生,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有所减少,学生学得轻松
3、,教师教得愉快,教师就必须调整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时,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为适应学生的个性选择,“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安排的指导思想。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能力差异、思维取向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必然导致对同一知识不同的学习效果。2.淡化数学的形式化表达,突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同时,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即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与去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本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
4、需要,形成数学发展的原动力,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数学观。3.提倡集体备课,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好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一定是杂乱无章的,看似忙碌却是低效的。备课组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对整个单元作一些初步的计划,分析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在作出准确的计划后,制定出各自行动方案,即使教学中发生变化,也能从容对付,做到游刃有余,井然有序,使教学变得充实而有效率。每位教师如果都能改变习惯,留出时间作单元教学设计,不仅会赢得工作的时间,还会使教学处于持久的良性循环。三、新课程之“重”1.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好的学习行为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使学
5、生受益终生。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勇于实践,亲身体验,认真探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要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创设有数学含量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数学环境。顾冷沅指出:“引起兴趣的有内容本身、内容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的学习方式等,但一味追求兴趣的教学活动也会出现偏颇。人们注意到,只是不总是好玩的,也不总是容易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而言,长效的核心知识必须作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干。
6、”数学课堂创设适宜的情景要根据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精选数学案例,以例说法,事理综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重视数学活动实践,做到知行统一。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学生置身于充满刺激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体验学习过程和知识的生成,不仅对于活动本身,更是对于活动之后的讲解剖析过目难忘,相关的课程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加深,知识面逐渐在拓宽,视野逐渐在开阔。这种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和能力。此文发表于吉林教育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