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中左图是耕地的情境,右图是织布的情境,说明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故C错误;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不能说明社会的和谐,D错误。【点睛】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2、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2.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
3、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3.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坊市制度的打破是指允许商人,平民,贵族,官吏夜间出巡游玩,做生意,改变了过去城中严格执行宵禁政策。B项中人物夜里可以出去骑马游玩,夜市出现,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符合题干要求;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排除;C说的草市在宋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排除;D反映了政府对市的严格限
4、制,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4. 徐州汉邦公司开辟了一条新疆旅游线路,丝绸之路是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内容,导游在向游客介绍丝绸之路时,通常最先说起的中国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三国时期D. 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开通的,B正确,ACD排除。故选B。5.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工商皆本B. 重农抑商C. 轻徭薄赋D. 重商贱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反映了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工商皆
5、本与材料信息“厚本抑末”相矛盾,故A错误;轻徭薄赋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重商贱农与材料信息“厚本抑末”相反,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的理财之术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关键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准确把握。6. 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下面是其中的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B. 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C.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人文、地理学的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是进行航海的客观条件,排除。7. 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
6、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A. 商业危机B. 商业革命C. 价格革命D. 经济危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6世纪初,西班牙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航路开辟,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故C正确。商业危机属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不是影响,故A排除。商业革命指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危机,故D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属于高考热点。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欧
7、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出现了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8. 经过长期的殖民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期间与英国进行过激烈殖民争夺的列强主要有A. 葡萄牙、西班牙、德国B. 葡萄牙、荷兰、美国C. 意大利、西班牙、法国D. 西班牙、荷兰、法国【答案】D【解析】英国是先后打败西
8、班牙、荷兰、法国才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规模日益扩大、手段日益残暴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中占有殖民地最多的殖民帝国,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9.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促进国内市场扩大的因素是A. 海外殖民扩张B. 手工工场的发展C. 大工厂的确立D. 圈地运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资金和海外市场,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故B项错
9、误。大工厂的确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故C项错误。【点睛】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前提:英国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10. 下列史学家统计的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注:图中农民城镇居民工人),其中合乎史实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乡人口的变化。19世纪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
10、变化,促使工业城市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此城镇居民及工人数量增长,而农村所占比例则在下降。故本题选B;ACD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趋势,排除。11. 与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A. 首先发生在英国B. 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C. 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D.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要来源于实验室,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C正确;ABD都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排除。故选C。12. 下列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表述错误的是
11、A. 资本主义萌芽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B. 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以拓展C.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连成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13.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A. 雇佣关系出现B. 手工工场出现C. 自由资本主义产生D. 垄断组织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着一个或者几个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故选D。ABC三项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出现的。考点:垄断组织点评:垄断组织控制着某一部门
12、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情况,加强计划性,这是生产关系的改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需要掌握。14.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终于无奈地低下自己骄傲了300多年的头,于是洋务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开始大力兴办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军事工业是A. 上海轮船招商局B. 上海发昌机器厂C. 江南制造总局D. 安庆内军械所【答案】D【解析】【详解】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故D正确;AC由李鸿章创办,
13、排除AC;B是民族工业,排除。15. 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述中国近代经济史时,引诗一首:“状元办厂惊陈腐,君子经商耻务空。积弱终须强实业,中兴还赖育才功。”这首诗评价的历史人物是A. 张之洞B. 郑观应C. 张謇D. 方举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状元办厂”可知是张謇,故C项正确。张之洞、郑观应和方举赞皆不是状元出身,故ABD项错误。16. 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国际环境有利B. 民族独立实现C. 社会性质改变D. 政府大力支持【答案】D【解析】据材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
14、主义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当时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选项正确;民族独立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社会性质改变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日本侵华,美国经济侵略,国际环境不利,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曲线示意图类型的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曲线段,本题的两次高潮明显在一战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条件,最后即可找出相同点。17.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
15、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 中外合资B. 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C. 私有化D. 公私合营【答案】D【解析】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答案为D项,排除C项。中外合资和承包经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形式,排除AB项。18. 曾在四川出现的一首歌谣唱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这首歌谣应该出现在A. “大跃进”时期B. 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首歌谣是不切实际的夸大,浮夸风盛行,这正是“大跃进”时
16、期的一种表现,故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偏低。19.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原因是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 大跃进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及所涉及到的凤阳这一地点,结合所学可知
17、,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故A正确;B项内容是在1953年开始的,不是1978年正式开始的,所以排除B项。C项内容出现在1958年,D项也是1958年,所以答案选择A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内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A. 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 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D.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
18、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要求现在的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选项D正确;1982年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非互助合作,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农村改革并未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经营权交给了农民,而非高度集中,排除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判断出当时正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因此政府认为在所有制不变前提下,应当坚持。21. 一站到底的主持人给出了某道题答题的提示语:“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
19、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依据提示,这个城市应该是A. 上海B. 广州C. 厦门D. 汕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厦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故选C。B项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最早开放的城市;A项不是经济特区;D项不是通商口岸。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名师点睛】兴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的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我国历
20、史上第一批开放的城市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22. 以下饮食现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的是A. 玉米B. 大米C. 汉堡包D. 张裕葡萄酒【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堡包是西餐中的主要食品,鸦片战争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选C;玉米在明代传入中国,排除A;大米是中国培育的农作物,排除B;张裕葡萄酒是中国民族企业生产的产品,排除D。故选C。23.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 近代交通工具
21、改变人们的生活C.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兴起【答案】B【解析】【分析】作为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诗中描写的与“车舟”相关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社会现象。B项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4.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 中国不需要汽车C. 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 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所以汽车被慈禧弃之不用,反映了封建
22、观念阻碍了近代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慈禧观念陈旧,与生活俭朴与否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需不需要汽车的问题,而是强调慈禧观念陈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汽车依赖进口,而是强调慈禧观念陈旧,排除C。25. 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反映A. 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B. 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C.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 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属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故C正确;“用Email发邮件、用Blog
23、(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与广播无关,排除A;BD项表述绝对化,排除BD。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
24、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回答问题(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
25、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1)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水利工程的修建、农具的使用、土地制度等方面指出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手工业形态,主要根据消费方向概括官窑和民窑特点功能。(3)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根据“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概括即可。27. 1956年、1978年
26、、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
27、经济体制。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现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
28、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答案】(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得出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根据“并宣布向苏联模式
29、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得出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据“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得出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表现:根据“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得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
30、,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
31、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呜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3)据材料
32、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办报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2)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汉口”“上海”“广州”得出:办
33、报地点集中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依据材料“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得出:中国人自办报刊的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依据材料“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得出:办报与民族危机结合在一起;依据材料“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得出: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2)依据材料“新闻事实之报道”得出:报纸的新闻报道,传递信息功能;依据材料“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得出: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功能;依据材料“世界舆论”得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动能。(3)依据材料“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得出: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三主要介绍的是民报,这是辛亥革命舆论宣传的工具;材料四说明的是武昌起义之后对革命的宣传作用,据此得出: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