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夯实】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B.C.D.【解析】1选A,2选D。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不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不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不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度。下图为我国某山脉4-10月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该山脉可能为()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4.该山脉2 900米以上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 B.水分C.光照D.热量5.图中甲处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基本一致,其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相似B.人类活动相似C.植被类型相似D.地形地势相似【解析】3选C,4选D,5选B。第3题,根
3、据材料图示显示4-10月不同海拔植被覆盖度状况,4-10月为我国绝大部分植被的生长期,图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1 000-3 000米左右可达到90%以上,说明该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在2 000米以下的位置,南坡植被覆盖度高,说明在2 000米以下的同海拔,南坡水热条件好,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其植被覆盖度较低,北坡受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响,水分条件比南坡好,所以北坡应比南坡植被覆盖度高;阴山海拔在400-2 000米左右,南岭海拔最高处约为2 000米,图示山脉接近4 000米;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雨热同期,水热丰富,植被覆盖度
4、高,则覆盖度较高,且秦岭海拔接近4 000米。第4题,根据材料中的气候、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植被覆盖度,读图2 900米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南北两坡都随海拔的增加而下降,2 900米以上的山区土壤随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小,所以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土壤影响小;2 900米以上的山区因水汽减少,降水较少,且变化不大,故其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受水分影响小;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光照条件越好,植被覆盖度应上升,与图示不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热量条件变差,植被覆盖度应下降。第5题,该山脉为秦岭,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所以南坡水热条件比北坡好,甲处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北坡坡度较陡
5、,南坡较缓,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南北两坡植被覆盖度应不会相同;根据材料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还有人类活动,若南北两坡人类活动相似可能使植被覆盖度相同。【加固训练】区域内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读图完成(1)、(2)题。(1)图中M代表()A.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C.植被破坏D.修建水库(2)M要素的变化还可能会引起()A.地下水量增多B.气温年较差变大C.生物多样性增加D.下游河床向“V”型发展【解析】(1)选C,(2)选B。第(1)题,据图可知,由于M,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加大,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加重,据此可判断M为植被破坏。第(2)题,据上
6、题分析可知,M为植被破坏,会导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量减少;气温年较差变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沉积严重,下游河床不会向“V”型发展。纳马夸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0 mm,却有超过3 000种植物,其中多肉植物超过1 000多种。在某些时候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甚至“自残”度过。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据此完成6、7题。6.与其他荒漠地区相比,纳马夸兰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垂直落差大,垂直分异明显B.冬雨和冷雾带来湿润的水汽会补充土壤水分C.有河流作为灌溉水源,水源充足D.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7.
7、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A.1月B.4月C.7月D.10月【解析】6选B,7选A。第6题,据图可知,纳马夸兰地区位于沿海地区,不是山地地形,垂直分异现象不明显;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补充土壤的水分,沿岸有强大的本格拉寒流经过,沿海温暖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沉冷却,形成逆温层,多形成大雾。寒流经过,夏季容易形成大雾,可以带来湿润的水汽;纳马夸兰地区无河流分布;该地山脉无永久性高山冰雪分布。第7题,据材料可知,当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该地的沙漠,热浪、高温肆虐,生存条件恶劣,当地的植被多肉植物叶小、肉厚,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水分流失和储存植物体所需水
8、分,故纳马夸兰地区多肉植物选择“休眠”甚至“自残”的时间大概是1月。8.(2020山东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冰是冰冻圈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受大气热状况控制,并对区域能量和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其时空变化能直接反映气候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湖冰完全冰结日期和完全解冻日期可以作为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湖冰的冰结、消融主要受气温和风速的影响。图1为我国纳木错湖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纳木错湖冰最大厚度和冰盛期(2-3月)平均气温统计图。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纳木错湖区西部降温明显,但其结冰时间却晚于东部。(1)简述气温对纳木错湖冰厚度的影响。(2)分析纳木错西部湖区冬
9、季降温明显但结冰晚的原因。(3)推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纳木错湖水及湖冰的影响。【解析】第(1)题,先总体说明气温与湖冰最大厚度的关系,然后再结合湖冰最大厚度的变化加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冰最大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湖冰最大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湖冰最大厚度小。第(2)题,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受西南风的影响,西部降温快,水流速度较快,风浪大,水体不易结冰,据图可知湖泊西部水域宽阔,受热力作用影响降温慢,冻结时间晚,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第(3)题,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多高山,全球变暖会使周围高山的冰川融化,增加湖泊水量和湖水
10、面积。气温升高,会使湖泊结冰时间变晚,消融时间提前,缩短结冰期,减弱湖冰的稳定性。答案:(1)湖冰最大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湖冰最大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湖冰最大厚度小。(2)冬季受西南风影响,西部降温较快;水流速度较快,不易冻结;西部水域开阔,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3)对湖水的影响:湖水面积增大,湖水水量增加。对湖冰的影响:冬季封冻减缓,春季消融加速;冰层稳定性逐渐减弱。【能力挑战】在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上层林冠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不连续的林中空地,称为林隙。研究人员发现,与周边林冠下相比,林隙下草本植物的种类较多。下图为某红松阔叶混
11、交林生长季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地面最高温和最低温对比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例a、b、c分别表示()A.林隙、空旷地、郁闭林B.郁闭林、空旷地、林隙C.空旷地、林隙、郁闭林D.空旷地、郁闭林、林隙2.林隙下草本植物种类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林下温差增大B.空气流动性增强C.林地蒸发量增大D.林下光照增强3.林地内林隙产生会()A.促进林木更新B.降低土壤肥力C.促进生物进化D.增加林地降水【解析】1选C,2选D,3选A。第1题,空旷地无树木的遮挡作用,空气流通最好,因此高温最高,低温最低;郁闭林树木密度大,太阳辐射对林间影响小,空气流通性差,高温最低,低温最高;故空旷地、林隙和郁闭林对应的
12、曲线分别为a、b、c。第2题,林下草本植物受到上层树木遮挡作用,获得光照较差,而林隙中由于太阳辐射进入增多,则获得光照增强,种类增多;林内空气流动性和温差对其植物种类没有影响;林地蒸发增大,则水分减少,不利于草类生长,不符合题意。第3题,林隙产生会导致林地内的光照、水分等条件变化,使林地内植被种类发生变化,林木更新;林隙产生不会直接改变土壤的肥力状况;生物的进化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林隙变化没关系;林隙产生改变林内光照条件,不会影响林地降水。(2021吉林联考)土壤热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热交换量。如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绿洲及其相邻的沙漠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4
13、6题。4.沙漠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传递热量速度最快的时间是()A.3:00B.8:00C.12:00D.24:005.沙漠土壤与绿洲土壤传递热量的速度差值最大的时间是()A.4:00B.8:00C.12:00D.24:006.造成绿洲土壤与沙漠土壤的热通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土壤性质C.地表植被D.大气逆辐射【解析】4选A,5选C,6选B,第4 题,据图可知,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沙漠深层土壤向表层土壤传递热量速度最大时应该是土壤热通量呈正值且数值最大时。第5题,沙漠土壤与绿洲土壤传递热量的速度差值最大的时间是土壤热通量数值差异最大时。据图可知,12:0
14、0时二者差异最大。第6题,据材料可知,土壤热通量是当地面与其下土层之间存在温度梯度时,在与热传导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热量。绿洲土壤与沙漠土壤性质不同,因此其与地面之间的温差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热通量。7.(2020宁夏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图所示)。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洲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2)分析沙尘
15、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解析】第(1)题,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沙尘一方面通过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另一方面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进而使大气的温度降低。第(2)题,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沉降到大西洋以后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藻类的增加又促进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
16、从而促进了热带雨林生长,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第(4)题,本小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结合以上几个小题的分析和所学知识,沙尘一方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又促进了海洋藻类和热带雨林生长,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从而抑制了全球气候变暖。答案:(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2)沙尘作为营养物质;促进海洋藻类的生长;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生长。(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4)沙尘削弱太阳辐射;促进海洋藻类和雨林的生长,减少CO2含量;抑制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