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5967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

2、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

3、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

4、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B. 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5、。C. 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D. “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C. 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D. 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要想更好理解经典内涵,应该

6、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 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C.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D. 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

7、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不能说“充分借鉴吸收”。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目的是肯定“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普遍意义”。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

8、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没有说“应该摆脱”“着重”;B项,“只有才”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项,“不排斥”错误,原文“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故选C。【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

9、,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10、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摘编自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来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材料二: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普遍有身份尴尬的感觉。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官不是官,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发挥最佳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问及合同期满去留时,几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官都表示,希望在近两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考研及创业

11、,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尽量能考上公务员。一项对新疆巴州和静县某银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显示,39.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最大的担忧是能否带领村民致富;24.8%担心大学生村官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生活,28.9%则表示对大学生能否长期扎根农村表示担忧。(摘编自“豆瓣网”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材料三:大学生当村官9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或者是将其作为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缺乏长远考虑。大学生

12、村官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政府部门,究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又给大学生村官创造了多大的事业空间?大学生村官解决自己的出路,闹到上访,被有关方面“劝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无奈,需要有关部门多多思量。(摘编自“搜狐网”熊丙奇:大学生村官计划又成烂尾楼?)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背景相关,从江苏省开始,并迅速推广到全国范围,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B. 当前,大学生村官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C. 大学生村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

13、干部,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许多大学生村官将考上公务员、考研及创业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方向。D. 某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沦为“临时工”,这一问题的造成与地方政府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生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或拿“村官”做“政绩工程”的文章不无关系。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招聘或公开招考是初期选用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方式,此后由地方政府选派人选或由国家部委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等形式也得以实施。B. 大学生任职村官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试验和推广,然后,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致富、融入农村生活、长期扎根农村的可能性并不抱乐观态度。

14、C. 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和任意调职,与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大有关系,“劝回”背后的无奈凸显的正是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D. 大学生村官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促使我们从理想设计回到现实层,这也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出新的思考。6. 如何避免“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烂尾楼”?说说你的看法。【答案】4. B 5. C 6. 让大学生村官更广泛地参与管理,让他们才尽其用;用好的待遇让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农村,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生活;从实际出发,在大学生村官任用方面要有长远规划;听取大学生村官的合理诉求,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解析】【4题详解】试题

15、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当前”的时间概念与材料一中的“这一时期”不一致。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等提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6、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此题根据材料一,“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应让大学生村官更广泛地参与管理,让他们才尽其用。材料二,“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官不是官,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发挥最佳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问及合同期满去留时,几

17、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官都表示,希望在近两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考研及创业,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尽量能考上公务员。”用好的待遇让大学生村官愿意扎根农村,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生活;“大学生当村官九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或者是将其作为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缺乏长远考虑。”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在大学生村官任用方面要有长远规划。大学生村官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促使我们从理想设计回到现实层,这也

18、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听取大学生村官的合理诉求,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作出新的思考,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

19、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小菊天空的天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

20、很频繁。“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话,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

21、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待下去了。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

22、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

23、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

24、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希望。B. 作者注重在细微

25、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C. 小说有主次两条线索,主线是马小菊在家中照顾婆婆,次线是向午在城里出轨被骗;两条线索同时发展,最后随着向午落魄归家而交织在一起。D. 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的命运出现了转机,她最终会原谅丈夫。8. 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9. 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C 8. 善良孝顺。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毫

26、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善良和孝顺的本性。坚强隐忍。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坚强隐忍的一面。 9. 设置背景,渲染氛围。“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下雨”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

27、“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和主题。本题A项,“不抱希望”错,原文“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说明,当时马小菊因为婆婆的病无法顾及其它的事情;B项,“体现了善良的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文中药店老板“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是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并无“同情”,更无“关心”;从

28、原文“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分析,旺子媳妇、吴二婶更多的恐怕也是“看笑话”的心理;D项,“她最终会原谅丈夫的过去”太绝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突出的马小菊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从人物身份、职业及各种细节入手,解答本题主要根据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刻画马小菊这一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语句,如“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

29、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表现了她的善良、孝顺;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她坚强隐忍。答题时注意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核赏析景物描写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多次写到“下雨”的作用。然后考生要明确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最后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写下雨的句子,先分析自然

30、环境本身的特点,再思考其对人物、情节、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本文多次写到“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氛围;借下雨来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马小菊内心也在“下雨”,刻画人物性格;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雨季”,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设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31、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孝文赐改焉。性宽谨,为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后为中部法曹,折讼公正,孝文嘉之。及文明太后崩,孝文五日不食。椿谏曰:“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帝感其言,乃一进粥。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出为豫州刺史,再迁梁州刺史。初,武兴王杨集始降于齐,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

32、。椿贻书集始,开以利害。集始执书对使者曰:“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疾。”遂来降。后兼太仆卿。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或谋伏兵断其出入,待粮尽攻之;或云斩山木,纵火焚之。椿曰:“并非计也。贼深窜,正避死耳。今宜勒三军勿更侵掠,贼必谓见险不前,心轻我军,然后掩其不备,可一举而平。”乃缓师。贼果出掠,仍以军中驴马饵之,衔枚夜袭,斩瞻传首。入正太仆卿。后累迁为雍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以本官加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庄帝还宫,椿上书频请归老,诏听。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

33、曰:“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椿临行,诫子孙曰:“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椿还华阴,踰年,为尔朱天光所害。时人莫不怨痛之。太昌初,赠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10.

3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B. 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C. 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D. 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文中指宫内或朝廷。B. 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C. 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

35、支机构。D. 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椿深明大义。文明太后逝世,孝文帝五日不进食,杨椿进谏劝说皇上哀伤毁弃不能过分而失去本性,要以国家为重。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才开始吃饭。B. 杨椿善谋略。面对叛军凭险据守,杨椿力排众议,故意示弱,使之轻敌;诱敌出掠,乘其不备,夜袭敌人,一举获胜。C. 杨椿急流勇退。在他功成名就的时候,频频上书要求退休养老,皇帝挽留不住,只有赐予绢布,执手流泪送他到家。D. 杨椿教子甚严。他教育后代要出言谨慎,不能轻易说别人坏话;要尊重别人,不可轻慢,不能趋炎附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6、1)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2)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杨椿)遇上疾病突然发作且来势凶猛,不断上表乞请免除职务,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任用萧宝夤代替他为刺史、行台。(2)杨椿也悲戚不已,想要跪拜,皇帝拉住他不让他下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这句话的含义是:秦州羌人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人谋反,皇帝下诏任杨椿为别将,隶属安西将军元丽讨伐叛军。贼

37、兵占据峡谷以固守。根据对文句的理解,“诏椿为别将”意思是,皇帝下诏任杨椿为别将,句子后面的“隶”是隶属的意思,所以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对文句的理解,“贼守峡自固”意思是,贼兵占据峡谷以固守,“贼”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项。故答案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和考向,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38、理解有误。“归老”是指自己辞官回家养老。故答案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主要要明确考查方向并认真研读文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皇帝送他到家”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文句的把握,“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护送他到家的是皇帝派出的羽林军。故答案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

39、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暴”突然发作且来势凶猛;“频”不断;“之”代词,代指他的请求;“以”介词,用。(2)“歔欷”悲戚不已;“拜”跪拜;“执”拉住。【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

40、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杨椿字延寿,原来字仲考,孝文帝赐为延寿。他性情宽厚谨慎,在宫内任给事,与兄长杨播一起在皇宫任职。后来任中部法曹,断案公正,孝文帝很赞许他。文明太后驾崩,孝文帝五天不吃饭,杨椿进谏说:“圣贤者的礼数,哀毁但不摧残自己的性命,陛下纵然想在千秋万代留下贤美的名声,但您想国家该怎么办?”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便开始进粥。转而授给他宫舆曹少卿,加任给事中,出任为豫州刺史,又调任梁州刺史。开初,武兴王

41、杨集始投降北齐,自汉中以北的土地,又成了齐的旧土。杨椿写信给杨集始,用利害关系开导他,杨集始拿着信对使者说:“杨使君的这封信,除去了我的心头病。”便来投降。不久,因母亲年迈解职还乡。以后,又兼任太仆卿。秦州羌人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人谋反,皇帝下诏任杨椿为别将,隶属安西将军元丽讨伐叛军。贼兵占据峡谷以固守,有人计谋设下伏兵以阻止他们的出入,等到他们粮食吃完再发动进攻;有人建议砍伐山上的树木,放火焚烧贼兵。杨椿说“:这都不是好的办法呀。贼兵窜入深山,正是躲避灭亡的命运。现在应该严令全军将士不要轻举妄动,贼兵一定认为我军见形势险要不敢向前,心中轻视我军,然后乘其不备掩杀过去,可以一举平定。”便缓

42、师待敌。贼兵果然出来抢掠,杨椿便用军中的驴马引诱他们。然后乘夜衔枚进袭,斩杀陈瞻,传首三军。杨椿升任太仆正卿。以后,他多次调任雍州刺史,晋号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又以原来的官职加任侍中,兼尚书右仆射,担任行台,指挥关西所有的军队。他忽患急病,多次上书乞求解职,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让萧宝夤代替他为刺史、行台长官。庄帝收复洛阳。回到宫中,杨椿多次上书请求退职养老。杨椿奉命在华林园辞别,庄帝走下御座,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您是先帝时的旧臣,实在是朝中的元老。但是,您志趣高尚,执意不肯留下来。既然我难以违拗您的意志,临别深感凄凉悲切。”杨椿也长长叹息,想要下拜,庄帝亲手拉起,不让他跪拜。赐给

43、他丝绸布匹,派羽林军护送他。百官同僚在城西张方桥为他饯行,过路的人看了没有不感叹的。杨椿临行时,告诫子孙们说:“我们家刚到魏时,就被待为上客。你们假如万一能蒙受主上的知遇,应该说话十分谨慎,不要轻易说别人的坏话。听说你们仿效世俗的人,因而有坐着接待宾客的,有奔走于权势之门的,有随意议论别人过失的。至于看见有权有势的人就敬重他,看见地位贫贱的人就轻慢他,这是做人最大的过失,立身最大的缺点啊。如果你们能保存我们家的礼节,不要骄奢淫逸、傲慢无礼,对别人宽容谦让,足可以免除他人的指责和讥刺,能够成为有专长有声望的人。你们如果能听我的话,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杨椿回到华阴,过了一年,被尔朱天光所害,人

44、们没有不怨仇痛惜的。太昌初年,朝廷赠给他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有感五首(其三)杜甫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曰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注】此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之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天中:指洛阳。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正是因地理

45、位置优越,人们才提议迁都洛阳。B. 颔联紧承首联,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C. 尾联中的“不过”词,看似轻描淡写,实际更引人注目,突出了“行俭徳”的重要性。D. “盗贼”一句,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语言尖锐,感情沉痛。15.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答案】14. B 15. (1)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反对(否定)态度的。(2)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迁都的否定态度:诗的颈联两句一反一正,通过对比点明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3)尾联进一步说明了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46、”: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然后在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仔细的比对和分析选项的内容。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B,“写洛阳百姓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可见洛阳百姓正翘首企盼迁都洛阳。”理解有误。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寒待翠华春”是反话,实际上表达的是百姓的怨愤。故答案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

47、干的要求,然后从分析诗句入手,明确作者的情感及观点态度,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句去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概括。本题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全诗”的诗意。“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说明作者是不同意迁都洛阳的。“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48、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借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

49、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出场的情形,以“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2)

50、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3)杜甫在登高中表示自己在萧条的秋季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情绪的诗句是“_,_”。【答案】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

51、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始、琵琶、已、惘然、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_,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但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

52、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B. 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C. 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D. 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B. 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3、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C. 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D.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B. 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C. 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D. 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答案】17. D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

54、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和语序不当。首先,根据前后文,此句条件关系不成立,应该为假设关系,关联词“只要就”改为“如果就”,据此排除A、B两项。其次,语序上,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思想上“甘于”,经“走向”,最后“沦为”,据此排除C项;且“挑战法律底线”应放在“违背公序良俗”之后。故答案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解答语意连贯语句复位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查的特点,要注意前后文文意的提示。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

55、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通读语段,这段文字谈及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根据括号前“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所填写的内容是“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对短视频行业和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A项,没有涉及对短视频行业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扣住“价值观”;B项,对青少年的影响没有扣住“价值观”;D项,语序不当,“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与“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应调换位置。故答案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

56、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常用排除法。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可用于人和事物。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根据语境是说各种短视频纷纷到来,所以此处用“纷至沓来”;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又生气,蓬勃兴旺。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语境是互联网的名声提高,所以此处用“声名鹊起”;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是指用户的不专业现象,是指不要过分过高要求,所以用“无可厚非”;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语境是指“监管部门重任”

57、是承担责任,所以用“责无旁贷”。故答案选A。【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

58、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20.下面是某同学写给高校的自荐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我今年18岁,诞生在传统文化厚重的城市,从小喜欢艺术,在音乐、绘画方面有造诣。我学习下劲,好几次进入年级前十。我热

59、爱体有,曾作为学校篮球队队员,打过省级比赛。【答案】(1)将诞生改为出生(2)将“造诣”改为特长”(3)将“下劲”改为“刻苦” 或“努力”(4)将“好几次”改为“多次”(5)将“打”改为“参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段材料是某同学写给高校的自荐信的部分内容。“,诞生在传统文化厚重的城市”中,“诞生”,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多用于用于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出生,泛指一切生命的产生,使用的场合、语境较广,

60、也是表达生命产生最常用的词语。语境中说的只是一个同学,不能用“诞生”,可改为“出生”。“在音乐绘画方面有造诣”中,“造诣”,指运用学问、文武、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境界、水平。这里是同学说给高校的自荐信,用这个词太不自谦了,可改为“特长”。“我学习下劲”中,“下劲”是口语,此处应使用书面语,可改为“刻苦” 或“努力”。“好几次进入年级前十名”中,“好几次”是口语,太随意,可改为书面语“多次”。“打过省级比赛”中,“打”是口语,可改为书面语“参加”。【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

61、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21.下面是东汉至隋的形势变化图,请将这个形势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答案】东汉之后经历魏、蜀、吴三国进入西晋;西晋之后,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前秦之后建立北朝,北魏分裂东魏、西魏,又分别进入北齐、北周时期;

62、东晋之后建立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代;最后由隋统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形势图的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形细节。解答图形转换成文字题,除了要注意图形细节,还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抓住题眼,确立重点。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自己的想当然。还要注意图形中的文字信息不能丟落,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得体。如本题,首先看题干文字提示部分,由“东汉至隋的形势变化图”可知这个形势图的主体内容,再整体阅读图形

63、,找到表述的起点和终点,按照从左“东汉”至右“隋统一”的朝代先后顺序表述。最后解读图形的细节,主要是分析各种图示的关系:如“三国”与“魏蜀吴”之间是解说关系,“魏”“蜀”“吴”之间又是并列关系,“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之间是并列关系,“北魏”与“东魏“西魏”之间是包含关系,箭头的方向表示时间的先后等。【点睛】图文转换包括图、表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小区里,几个七八岁的小朋

64、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们使出了各种办法与招数: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进行写作。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言行一致我和他的相识恰恰是诚信给予双方的意外的礼物。即使是在开始时,心怀生疏的人,只要自己抱有真实和诚实去接触,就一定能换来好意。第一次与他相见时,交谈的寥寥无几,几分胆怯显而易

65、见,稍许的停留后便约定三日之后再见。到了那天清早,细雨绵绵,心灵总被一层水雾包裹着,回想的片刻总还是停留在我俩的约定,或许是出于好奇、珍惜,这种视为重要的感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耐不住性子,索性提前20分钟奔向约定的小亭中。踌躇在小亭中,每一位过客都会仔细地看,生怕雨滴阻隔了我的视线,也混淆了他的视听终于,他出现在了人群中,每一次眨眼都生怕他消失,不曾想到守信的风筝已经飞翔在我和他的天空里。我们安坐在此,酣畅的交谈中,每一句话都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新奇感。几天后我得知他转来了我们班,这可算得上是熟上加熟呵。我和他的淡漠的确是出乎意料的。即便是在最后,相识已久的人,只要一疏忽,友谊的风筝就会被风挟

66、去。最后一次与他相见,交谈中带着丝丝挽留,几分不舍显而易见,长长的相拥后,决定一周后再见。做了彼此三年的好友,小学毕业时痛哭流涕也是正常的。暑假的开端彻底放纵了我,到了那天清晨,烈日炎炎,心灵被烘烤的干巴巴的,那朝的誓言已成为今夕的梦,或许是出于随便、无趣,心中模糊的有着约定却翻来覆去,不见踪影。直到傍晚,坐在电脑桌前一天的我才回想起来:下午三点,公园亭中见。我奔向小亭,晚了一个时辰,我慢慢的走近亭子,却发现已无人影,血染夕阳,云缀金边的黄昏,似乎又是三年的离去,但这次让我闷得喘不过气来。我蹲在那半个时辰,仔细的看着过客,每一次眨眼都害怕他匆忙的来,无意的去。我已觅不得他的身影。因为承诺我扔下

67、了带了小纸条,转过身去走向现实,他似乎在我身后,俩人是各奔东西,能留下的:一脸惊讶,一堆闲话未讲,两个背影。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这则材料立意:应该把道德知识的传承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养成,也就是道德知识的生活化。点睛:材料作文需全面把握材料,提取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

68、,精准立意。分析任何问题都无非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具体分析时要有所侧重。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要弄明白材料间的关系,以便准确立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复合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找到论述的交集,即论述的共同话题;二是对立型,材料在内容性质或观点表达上都是矛盾、对立的,需要分析其矛盾对立的原因,往往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本次材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从“是什么”角度思考: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总之,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不可单一分析;从“为什么”角度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从“怎么做”的角度思考: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如此三问三思之后,就会豁然开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