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5891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报任安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文章。司马迁对生和死的理性思考,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他认为,生的价值、死的意义不在生、死本身,而在于生与死的目的,即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本来就有一死,因为“用之所趋异”(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所以对待死的态度也应有不同,有时应该把死看得很重(或重于泰山),决不轻易言死;有时应该把死看得很轻(或轻于鸿毛)毫不犹豫地赴死,视死如归。司马迁在遭受极度屈辱之后,选择了前者(“重于泰山”),他“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对我们后人来说,幸运的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做出任何一种选择,但他最终放弃了那个最容易做的“轻于鸿毛”的死,中华民族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太史公这种身处逆境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堪为万世楷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受尽痛苦屈辱的折磨后,坚强地昂起高贵的头颅,在报任安书中作出关于生之价值于死之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他坚定无畏的人生选择。二、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长久以来便存在极大的问题1、违背认识规律,重语法而轻语感。现在的学生文言文阅读量少,能默记背诵的篇什更少

3、,难以形成语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却罔顾认识规律,在学生还缺少感性认识的时候,就向他们强行灌输语法类理性知识,不但事与愿违,很难教懂学生语法,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视学文言文为畏途,怕去学,不愿学,更是难以获得语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就好比教人打乒乓球,学者连基本的手感(球感)都没有,教者却没命地教他攻防技术,结果可知。学生还是应该多看多读多背诵,努力培养语感;教师应该少做些讲解语法阐释主旨分析段落等无效或低效劳动,多省下些时间给学生自读。多读是训练语感的根本途径。2、死抠硬钻牛角尖,导致读书效率低下。简约是文言文的长处,但有时也会引起不同的理解或解读。古今语言习惯和词义的差异,也会导致某

4、些文言词语或句子很难用现代汉语准确译出。对于这些词句,学生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确切的解读,总是试图能以现代汉语准确译出,但这并不是好的想法。举例来说吧,各地方言里面也会有些词句,很难用普通话准确译出其义;学生向老师求取确义,老师也只能挠头。最好的办法是,学生去学习这种方言,时间一久,其义自明。所以学古文还是该提倡“不求甚解”,做到八九不离十就很好了。如若必求甚解,则阅读量大受影响,反而得不偿失。3、被高考指挥棒搅晕了头,迷失了通向目标的路。学文言文最终还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像学游泳,最终还是要掌握各种泳姿的动作要领,以求比赛时取得好成绩,但光是在课堂上听讲解传授而不下水熟悉水性,

5、恐怕不是事倍功半而是事倍功无,永远学不会游泳,遑论比赛成绩!只有不断泡在水里,在掌握水性不会下沉的基础上再去学理论性的东西,才容易理解掌握。此之谓水到渠成。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而言,学文言文,语法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尽快提升阅读量,背诵熟记一批经典文章,培养和增强语感。有了语感基础,到高三再对文言语法做一番系统的学习归纳,就会有较好收效。语感基础越厚实,语法学习就越容易,效果就越好。三、教学目标1、学习司马迁对生死意义与价值的深刻理解,思索人生意义,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伟大精神,培养认准目标就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去实现的毅力与恒心。3、在疏通文句的

6、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走进司马迁的内心。4、流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两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四、教学重点疏通文句,了解主旨。熟读,背诵。五、教学难点文句的疏通。人生观的探讨。六、教学时间(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三课时。课前一定要熟读。学习文言文不能流畅诵读甚至背诵,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七、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语。人生在世,会面临许多问题。只要是不愿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他都会去思索人生目的问题,去思索生的价值与死的意义。有时人们还不得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是生,还是死?大家知道伟大的屈原选择了死,而同样伟大的司马迁却选择了生。他为什么选择生?

7、他对生死有着怎样的看法?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2、在课前充分朗读基础上理解课文第一段(不算开头的书信格式语)的文辞意义。本段要注意的词语有(板书):物:人。进:推荐。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例列子汤问:“杂然许。”请:请(你)允许我。3、这一段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并对迟复表达歉意。4、在课前充分朗读基础上疏通课文第二段文句。(板书词语解释):亡:丢失;失去。特(以为):独;只;仅。就:接近,靠近,趋向。槛(音:渐):关野兽的笼子。衣(赭衣):名词动用。穿。读去声。稍:逐渐,慢慢地。重(施刑于大夫):不轻易。5、这一段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6、课堂练习(C):朗读课文第二段。7、课

8、堂练习(B):译成现代汉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8、作业(A):试译下面两句话(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八、教学小结(暂付阙如)报任安书第二课时教案(一至六同第一课时)七、教学内容与过程1、朗读一二两段。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板书词语解释和通假字): 念父母,顾妻子:顾念父母妻儿。互文见义。 引决:自杀。 厥:乃。 所为作:为了而作。 诚:果真。表示假设。 枪地抢地 摩灭磨灭 放失放佚 责债3、第三段说明受辱不死的原因。上一堂课布置试译的两

9、句话,是本段的重点句子。(板书):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译文】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别取舍的界限,怎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中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译文】我忍辱偷生,被关在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4、第四段是历引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来自比,第五段说明写史记的目的。(这两段要求学生背诵。)5、课堂练习(B):试译【原文】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10、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译文】文王被拘囚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著成了国语;孙膑被剔去膝盖骨,撰修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蜀地,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囚禁,这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为了抒发内心的愤懑而创作的。6、课堂练习(B):试译【原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译文】我私下里不自量力,最近依靠自己

11、拙劣的文辞,搜集天下散佚的遗闻旧说,考证其中的史实,考察历史上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到当代为止,写成了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也想以此探究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7、朗读三四五段。8、作业(C):抄写第四第五两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八、教学小结(暂付阙如)报任安书第三课时教案(一至六同第一课时)七、教学内容与过程1、朗读课文第六段。2、学习课文第六段。(板书词义解释): 累:读上声。堆叠,积累。 直:副词。仅,只是。例孟子梁惠王上:“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宁:读去声。

12、副词。岂,难道。例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有种乎?” 悉:详尽。引申为详尽地叙述。3、回顾总结课文。课文第一段,先引出对方来信的内容,一是“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二是“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然后表明“仆非敢如此也”;接着用“请略陈固陋”领起下文。当然也对迟复表达了歉意。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说明自己忍辱苟活的原因。作者把不辱、受辱共分为十个等级,最下等的是腐刑,受辱程度到达极点。在这生不如死的屈辱之中,选择死是最轻松最容易的。司马迁却选择了活!因为司马迁对生死有自己的看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此时选择

13、死是毫无意义的,“若九牛亡一毛,于蝼蚁何以异?”更何况还有重任在身!你看那姬昌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之辈,哪个不是王侯将相,还不照样受辱?“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所以得活!而要活得有价值,只剩下发愤著书以传名后世一条路。正如作者所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作业(B)(板书):问答题(1):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观?哪句话说出了作者受辱而不死的原因?(表明作者生死观的句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表达作者受辱不死原因的句子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

14、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忍辱活着的目的是著书,而著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作者历引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来自比,说明写史记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作业(B)(板书): 问答题(2):用原话回答作者写史记的目的。 (答: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课文第六段以愤叹之意收笔。笔触又回到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来,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痛苦心情,接着向朋友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说

15、明自己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无法“推贤进士”,世俗也不容许自己这么做。与第一段呼应,使结构严密。4、探讨思索。司马迁除了留下不朽的史记之外,还以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大丈夫气概矗立起万世楷模。他有可杀不可辱的气节,遭逢奇耻大辱却选择了隐忍;他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处生不如死之境却选择了生存。请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能这样?是为了责任、使命和理想!为了担负起人生的责任,为了完成先人托付的使命,为了实现文采表于后的理想,荣辱生死均可置之度外!作业(A):思索之后,写一篇文章 题: 司马迁跟我说 (或: 司马迁告诉我 )八、教学小结(暂缺) 附关于教材中的谬误和可商榷之处(1)教材对“定计于鲜”的注释是不准确的,将“鲜”解释成“态度鲜明”则大谬矣。其注释如下:定计于鲜指不必等到受辱,就应当决断自杀,以表明自己的态度。鲜,态度鲜明。我以为应该这样解释:定计于鲜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定计,拿定主意。鲜,夭折,早死,不以寿终。(不正常、非自然的死亡,即指在受辱之前自杀。)于,动词词头,无义。(2)关于“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教材采用了流行的解释,虽可商榷,却也勉强说得通。本教案取另一种解释。(3)项脊轩志里将“亭亭如盖”的“盖”解释为“伞”也是不确切的。应为“车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