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生物一、单选题1. 下列有关细胞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糖类都以单糖形式存在B. 构成蓝藻遗传物质的碱基有5种C. 载体与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D. 核糖体和细胞膜中都有含磷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糖类、脂质、核酸、蛋白质)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这些小分子称为结构单元。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如多糖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能源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的能源物质,而糖原是动物的贮能物质。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的不
2、同,而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免疫、运输、识别等。核酸包括DNA和RNA,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RNA与基因的表达有关。脂质包括磷脂(细胞膜的成分)、油脂(贮能物质)、植物蜡(保护细胞)、胆固醇、性激素等。【详解】A、细胞中的糖类以单糖、二糖、多糖形式存在,A错误; B、蓝藻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的碱基有4种(A、T、C、G),B错误;C、载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激素大部分都是蛋白质,少部分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是脂质,C错误; D、核糖体(含rRNA,元素组成C、H、O、N、P)和细胞膜(磷脂C、H、O、N、P)中都有含磷有机物,D正确。故选D。2. 细胞是多种元素
3、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C、H、O、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在细胞中含量丰富B.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C. 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D. 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个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答案】A【解析】C、H、0、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中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
4、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和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的磷脂双分子层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A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在有氧存在时发生在线粒体中,在无氧时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被相应的细胞回收,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催化作用后不被灭活,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同一种酶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个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ATP合成酶,D错误。 3. 多个核苷酸通过脱水
5、连接成一条核苷酸链,而多核苷酸链中含有一条由五碳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的主链(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多核苷酸链由磷酸、脱氧核糖和5种碱基组成B. 主链的元素组成有: C、H、O、N和PC. 一个五碳糖只与一个磷酸相连D. 该核苷酸链中只有4种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部分有碱基T,可以判断此多核苷酸链为DNA一条链。主链只包括五碳糖和磷酸,也就是DNA的基本骨架,不包括含氮碱基。【详解】该多核苷酸链由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组成,A错误;主链的元素组成有: C、H、O、P,B错误;末端的五碳糖只与一个磷酸相连,但中间的五碳糖与两个磷酸相连,C错误;该核苷酸链中只有4种
6、核苷酸,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而多核苷酸链中含有一条由五碳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的主链(如图)”,主链为图示中虚线框部分,并没有包括所有的结构,再根据题意作答。4.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为RNA,因此更容易发生变异B.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 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是独立进化的,与其他物种无关D. 新型冠状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
7、A,A错误;B、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C、新型冠状病毒需依赖于宿主细胞,在进化过程中不是独立进化的,与其他物种相关,C错误;D、新型冠状病毒颗粒内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依赖于宿主细胞,D错误。故选B。5.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球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B. 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言,原核生物均为分解者C. 真核细胞中存在类似原核细胞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D. 原核生物的拟核中存在等位基因,遗传过程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
8、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4.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
9、: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详解】A、小球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其中含光合色素,A正确;B、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原核生物,但在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B错误;C、真核细胞中存在类似原核细胞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原核生物类似,C正确;D、原核生物的拟核中不存在等位基因,遗传过程也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C。【点睛】6. 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和溶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 三者都含有DNAC. 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D.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答案
10、】D【解析】【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和少量的DNA和RNA。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
11、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人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A错误;B、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酶和少量的DNA和RNA,而溶酶体中没有DNA,B错误;C、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都能产生ATP,而溶酶体不能产生ATP,C错误。D、线粒体
12、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膜结构都是由大量的蛋白质和磷脂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D正确。故选D。【点睛】7.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B. 高尔基体产生大量分泌小泡蛋白质的分泌C. 细胞质基质含多种酶的半透明溶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核膜其上有核孔控制DNA和蛋白质进出细胞核【答案】D【解析】【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分泌蛋白的形成需要多种细胞器参与。3、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4、核孔是一种选择透过性结构。【详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其向内折叠成嵴,可以扩
13、大膜面积,A正确;B、高尔基体可以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通过产生分泌小泡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B正确;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含多种酶的半透明溶胶,C正确;D、核膜上有核孔,但其是选择透过性结构,不允许DNA进出细胞核,D错误。故选D。8. 近年来,科学家在细菌、酵母乃至人类细胞中都发现了一种新的结构一一细胞蛇( Cytoophidia)。细胞蛇没有膜结构,通常是由合成核苷酸所需的多种代谢酶组成复合体。将细胞蛇与细胞内的其他结构比较,表述最恰当的是( )A. 细胞蛇和核糖体的结构相似B. 细胞蛇与线粒体的形态相似C. 细胞蛇与细胞骨架的功能相似D. 细胞蛇与合成
14、嘌呤的复合体相似【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细胞蛇没有膜结构,通常是由合成核苷酸所需的多种代谢酶组成复合体。没有核酸,结合细胞结构,中心体和细胞骨架无膜结构,只有蛋白质组成。【详解】通过分析可知,细胞蛇与细胞骨架的功能相似。故选C。9.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B. Hp具
15、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
16、生,D错误。故选B。10. 破骨细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HAP),HAP在溶酶体中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释放出Ca2+等离子,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发育和重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吞噬过程消耗的能量全部由线粒体提供C. 溶酶体中降解HAP的酶最适pH为碱性D. HAP降解后的产物不能被回收和再利用【答案】A【解析】【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其内部的pH约为4.8,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详解】
17、A、破骨细胞的吞噬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才能完成,A正确;B、吞噬过程消耗的能量不全部由线粒体提供,细胞质基质中也可提供,B错误;C、溶酶体中降解HAP的酶最适pH为酸性,C错误;D、题意显示,HAP降解后的产物如Ca2+等离子,参与骨组织的发育和重构,D错误。故选A。11.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B. 原核细胞既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也不具有生物膜C.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D. 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
18、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DNA的分布、细胞器的功能、生物膜系统、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其中含有DNA的结构有细胞核和线粒体,A错误;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因此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但有属于生物膜范畴的细胞膜,B错误;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C错误;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外的膜结构,例如:当细胞以胞吞方式摄取大分子时,首先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
19、胞内部,D正确。【点睛】易错点辨析:生物膜系统指细胞内的全部膜结构而不是生物体内的。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无生物膜系统。12. 柽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荒漠、半荒漠地带,能在盐碱环境中正常生长,具有耐盐性。它能积累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使其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柽柳积累土壤中无机盐离子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 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与遗传因素无关C. 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吸收水分子的方式不同D. 进入冬季气温较低时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有所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方式跨膜运输非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条件高
20、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载体蛋白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载体蛋白,能量能量能量举例水、气体、酒精、苯、甘油、尿素等K+进入红细胞小分子、离子变形虫摄食分泌蛋白的分泌【详解】A、积累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使其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供能,A错误;B、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均有关,B错误;C、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为主动运输,吸收水分子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和吸收水分子的方式不同,C正确;D、冬季气温较低时,代谢减弱,呼吸减弱,能量减少,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有所降低,D错误。故选C。13. 细胞是个复杂而且精巧的生命系统。某同学对细胞的认识,
21、不合理的是( )A. 细胞体积不能过大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 细胞膜外覆盖糖蛋白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相适应C. 叶绿体内部堆叠大量基粒集中分布着的酶系催化光反应和暗反应进行D. 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牵引并平均分配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 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3.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具有识别功能。【详解】A、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
22、积越小,物质交换效率越低,故细胞不能无限长大,A正确;B、细胞膜外覆盖大量糖蛋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和细胞信息传递功能相适应,B正确;C、叶绿体的内膜是光滑的,叶绿体内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基粒上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C错误;D、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内排列和平均分配染色体,决定胞质分裂的分裂面,D正确。故选C。【点睛】14. 下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量的关系,以下关于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 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B. a、b、c表示pH,则cbaC. 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D. a、b、c表示温
23、度,则不可能是cba【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反应物的量野兔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图中a达到反应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反应速度最快,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b,最后是c。【详解】A、由于酶催化反应有最适宜的温度,无法判断a、b、c三个温度的大小,错误;B、酶发挥作用有最适宜的pH,无法判断a、b、c三个pH的大小,B错误;C、若a、b、c表示酶的浓度,由于a、b、c三条曲线反应速率依次下降,故酶的浓度abc,C正确;D、若a、b、c表示温度,由于不知道哪个温度接近最适温度,则可能是cba,D错误。故选C。15. H+-A
24、TP合成酶是线粒体内重要的酶,若使用H+-ATP合成酶抑制剂可选择性诱发癌细胞的凋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H+-ATP合成酶在叶绿体内也有,在细菌体内没有B. H+-ATP合成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ATP的合成需要H+-ATP合成酶的催化C. ATP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D. H+-ATP合成酶抑制剂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抗肿瘤药【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H+-ATP合成酶参与合成ATP,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细菌内,A错误。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线粒体H+-ATP合成酶的功能主要是合成ATP和转运H+,因此ATP的合成需要H+-ATP合成酶的催化,B正确。ATP可溶于水,既可注射也可口
25、服,C正确。H+-ATP合成酶抑制剂可选择性诱发癌细胞的凋亡,因此其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抗肿瘤药,D正确。16. 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B. 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C. 28天,实验组的植株叶片中有机物的含量仍然在增加D. 综合分析,土壤湿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没有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过程称为暗反
26、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两大重要的代谢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称为净光合作用。【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度,因变量是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A错误;B、从图乙可知,24天,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并未下降,不是引起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B错误;C、28天,实验组的植株净光合速率大于0,叶片中有机物的含量仍然在增加,C正确;D、综合分析,24天,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并未下降,但净光合速率下降,土壤湿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有影响,D错误。故选C。17. 研究人员从菠
27、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16种酶等物质一起用单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并不断产生有机物乙醇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B. 该反应体系不断消耗的物质仅是CO2C. 类囊体产生的ATP和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D. 与叶绿体相比,该反应体系不含光合作用色素【答案】A【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
28、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A、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B、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错误;C、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D、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将人工装置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联系,综合分析解答。18. 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其中X、Y、M、N 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是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B. Y是三碳化
29、合物,在线粒体基质中形成C. M是乳酸和CO2,在细胞质基质中形成D. N是H2O,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1、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即: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 2、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生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即:2 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2ATP);3、在线粒体内膜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详解】A、糖原彻底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即 X为葡萄糖,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B、XY过程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Y最可能是丙酮酸,B错误;C
30、、根据图示最终有CO2生成,该总过程只能表示有氧呼吸,M不能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C错误;D、N 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D正确。故选D。19. 在植物体内叶肉细胞中合成的蔗糖不断运出,再由筛管转运到其他部位贮存、利用。如图表示蔗糖分子的跨膜运输及相关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蔗糖载体和ATP酶之间功能的差异与它们分子结构的差异直接相关B. 图中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两者的运输动力不同C. 若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现象D. 叶肉细胞保持较高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叶肉细
31、胞的细胞膜上有蔗糖载体、ATP-酶;钾离子从叶肉细胞运输到筛管、氢离子从筛管运输到叶肉细胞都需要消耗ATP,说明两者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同时也说明叶肉细胞中的氢离子浓度高于筛管,则蔗糖运输的动力为氢离子的浓度差,因此蔗糖通过蔗糖载体运输到筛管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详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蔗糖载体与ATP酶的功能不同,其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B、图示蔗糖主动运输的动力是膜两侧H+浓度差,而K+的运输动力是ATP,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蔗糖可以从叶肉细胞运出后运到一些部位储存,则洋葱细胞可以吸收蔗糖,因此将洋
32、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的蔗糖溶液中,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正确;D、根据图示蔗糖运输时,蔗糖须与H+同向运输,因此,叶肉细胞内H+多(pH低)更有利于蔗糖运出叶肉细胞,D错误。故选D。20. 如图为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的变化(呼吸熵RQ: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渗透作用迅速吸水B. 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RQ1C. A点时,种子无氧呼吸速率和有氧呼吸速率相等,RQ=1D. 48h时,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只有糖类【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种子萌发初期,
33、细胞大量吸水,几乎不消耗氧气,种子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时,氧气消耗明显增多,有氧呼吸增强,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详解】A、干种子的细胞中没有大的液泡,所以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吸胀作用迅速吸水,A错误;B、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所以RQ1,B正确;C、A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48h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少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不仅仅是糖类,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21. 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有丝
34、分裂的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之前需经过解离、染色、漂洗和制片等步骤B 观察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永久装片时,可持续观察到部分细胞环沟加深,最终分成两个细胞C.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可以移动装片再找D. 视野中能观察到呈正方形的马蛔虫受精卵【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详解】A、观察洋葱
35、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之前需要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等步骤,A错误;B、观察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由于临时装片上的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动态变化过程,B错误;C、在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可以移动装片再找,C正确;D、马蛔虫受精卵不含细胞壁,不呈正方形,而是类似于圆形,D错误。故选C。【点睛】22. 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几个阶段发育而来,各阶段细胞特征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阶段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细胞特征无血红蛋白,有较强的分裂能力核糖体丰富,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有分裂能力核糖体等细胞器逐渐减少,分裂能力逐渐减弱无细胞核、核糖体等细胞器,血红蛋白
36、含量高,无分裂能力A. 不同基因在细胞发育不同时期选择性地表达B. 分裂能力减弱、消失与其执行特定功能无关C. 核糖体增多是大量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D. 失去细胞核有利于细胞更好地进行物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这样的结构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基因在细胞发育不同时期选择性地表达,A正确;B、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分析,细胞分裂能力减弱、消失与其执行特定功能有关,B错误;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车间,因此核糖体增多为大
37、量合成血红蛋白提供了前提条件,C正确;D、失去细胞核为更多血红蛋白提供了空间,更有利于细胞更好地进行物质运输,D正确。故选B。23. 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的成果。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B. 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核酸完全相同C. 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D. 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
38、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等相关知识。以“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为主线,考查学生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详解】A、由题意“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可知,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A正确;B、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的DNA完全相同,但RNA不完全相同,B错误;C、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据此说明,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C正确;D、人
39、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的过程,没有得到完整的个体,因此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以题意“由人成纤维细胞经过诱导重编程而形成的hiHep细胞具有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为切入点,依据各选项的描述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4. 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用32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
40、4C和32PB. 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14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2P染色体的两倍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答案】C【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最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若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会分开,因此四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都含有14C,另外两个细胞都含有32P,A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可
41、能含14C的染色体和含32P染色体相等,也可能只含14C,也可能只含32P,可能不含14C和32P,B错误;若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复制两次,由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C正确;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只复制一次,但细胞分裂两次,因此,四个细胞中都有放射性,D错误;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会分离,生殖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体分裂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再根据题意作答。25. 流式细胞仪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
42、细胞分别计数,测定细胞群体中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和DNA相对含量的装置。图1表示植物细胞周期中的几个时期(用表示)流式细胞仪分析图谱(注:横坐标表示DNA量;纵坐标表示细胞数量;阴影表示处于该阶段的细胞数量相对值)。图2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路径,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2中的变化可出现在图1中时期B. 茎尖细胞周期可表示为图1中的C. 图1中时期时细胞可能会大量利用T和UD. 若不考虑变异,在图2的过程中,a和b上的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答案】A【解析】【分析】图1表示植物细胞周期中的几个时期(用表示)流
43、式细胞仪分析图谱,图中的为G1期,为S期,为G2期和M期。图2中的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时期染色体缩短变粗,最清晰可见,为中期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有丝分裂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形成子细胞开始到再一次形成子细胞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间期和分裂期。【详解】A、图2中的变化可出现在图1中时期(M期),A正确;B、茎尖细胞周期可表示为图1中的表示,B错误;C、图1中G1期,为时期为S期,细胞进行DNA的复制,细胞可能会大量利用T(DNA的原料之一)而不会利用U(RNA的原料之一),C错误;D、若不考虑变异,在图2的过程中,
44、a和b上是相同的基因,不会出现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A。26.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B. 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器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的结果C. 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功能改变的结果D. 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A正确;B、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器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的结果,B正确;C、细胞分化的实质
45、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因此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功能改变的结果,C正确;D、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点睛】27. 下列目的可通过测交实验实现的是( )A. 判断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B.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C. 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D. 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答案】D【解析】【分析】测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交,是杂交子一代个体(F1)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是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遗传学上常用此法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详解】A、判断性状是否由细胞质基因
46、控制采用正反交实验,A错误;B、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用纯合子杂交或杂合子自交,B错误;C、显性优良性状品种的纯化过程用连续自交,直至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C错误;D、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用测交,D正确;故选D。28. 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脊柱弯曲的突变体,且该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1/3脊柱弯曲的雌鼠、1/3脊柱正常的雌鼠和1/3脊柱正常的雄鼠。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 脊柱弯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B. 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C. 脊柱弯曲的雌鼠均为杂合子D. 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Y
47、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来说,伴性遗传既可以伴X遗传,又可以伴Y遗传,其中伴Y遗传的特点是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是(1)在群体中发病率不同,雌性大于雄性,(2)雄性个体患病,其母其女儿一定患病等;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在在群体中发病率不同,雄性大于雌性,(2雌性个体患病,其父其儿子一定患病等。【详解】由题意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1/3脊柱弯曲的雌鼠、1/3脊柱正常的雌鼠和1/3脊柱正常的雄
48、鼠。可知杂交后代中雌:雄2:1,说明雄性个体存在致死现象。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脊柱弯曲的突变体,且该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应该是伴性遗传,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位于Y染色体上,而应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选项B、D错误;若该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则设雌鼠的的基因型为XaXa,雄鼠的基因型为XAY,则雌鼠与雄鼠杂交后代中雌鼠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雄鼠全部表现为突变型,这与事实矛盾,A错误;若突变型为杂合子,则雌鼠的基因型为XAXa,而雄鼠的基因型为XaY,则它们的后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表现型为突变体和野生型,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致死)、XaY,
49、表现型为野生型,符合题目要求,因此选C。【点睛】能够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判断遗传出遗传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给选项作出进一步的推断,是解题的关键。29. 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两个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B. 基因型为AaBb的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豌豆之比为9:7C. 紫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D. 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答案】B【解析】【分析】紫花和白花受非同源染色体
50、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紫花为双显性基因控制,白花甜豌豆的基因型为5种,如AAbb和aaBB的白花杂交,就能得到AaBb的紫花豌豆,A错误;B、基因型为AaBb的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豌豆之比为9(A_B_):7(A_bb、aaB_、aabb),B正确;C、紫花甜豌豆(如AaBB和AaBB)杂交,后代中紫花(A_BB)和白花(aaBB)的比例一定为3:1,C错误;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可以是AaBb和aaBb,也可以是AaBb和Aabb,D错误。故选B。30. 某家族的单基因肥胖不仅由第18号染色体上的R、r基因决定,
51、而且还与第2号染色体上的M、m基因有关;R基因存在时不能形成黑皮素4受体,m基因纯合时不能形成阿黑皮素原,其机理如图1所示。图2是该家族系谱图,其中-1是纯合体,-2的基因型为mmRr,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家族中体重正常个体应具有基因M和r,这两种基因传递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 若-4与其他家族中的正常纯合女性婚配,生出严重肥胖孩子的概率是1/2C. 若II-5个体为杂合子,则III-7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8D. 在缺乏酶X的个体中,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能治疗的严重肥胖个体基因型是MMrr、Mmrr、mmrr【答案】C【解析】【分析】-1是纯合体(MMrr),-2的基因型为mmR
52、r,-4为MmRr。【详解】A、根据图1,该家族中体重正常个体应具有基因M和r,这两种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若-4(MmRr)与其他家族中的正常纯合女性(MMrr)婚配,生出正常孩子(M_rr)的概率为1/2,严重肥胖孩子的概率是1-1/2=1/2,B正确;C、-4为MmRr,若II-5个体为杂合子(Mmrr),则III-7个体(3M_Rr、1mmrr、1mmRr)为纯合子(1mmrr)的概率是1/5,C错误; D、在缺乏酶X的个体中,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能治疗(说明有黑色素4受体基因即rr存在)的严重肥胖个体基因型是MMrr、Mmrr、mmrr,D正确。故选C。3
53、1. 已知一小鼠的基因型为XBXb。该小鼠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结果是A. 第二极体中同时含有B基因和b基因B. 卵细胞中可能含有B基因或含有b基因C. 若卵细胞中含有B基因,则极体中必不含有B基因D. 卵细胞中必然含有B基因,极体中可能含有b基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小鼠基因型可知其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BXb,染色体复制后,变成初级卵母细胞其基因组成为XBBXb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则第一极体为XBB。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
54、若次级卵母细胞为Xbb,产生的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的基因型都为Xb;根据以上分析, 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关键要熟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规律。但核心只有两点:一是染色体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实质。32. 关于下列坐标曲线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可以表示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中含32P的噬菌体数量变化B. 乙可代表DNA条单链发生碱基变化后,该DNA复制n次,子代中突变DNA所占比例C. 丙可代表DNA中(G+C)/(A+T)与单链中(G+C)/(A+T)的关系D. 丁可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55、【答案】D【解析】【分析】依次分析四条曲线的变化可知,甲中由12,说明数量加倍;乙中由11/2,数量或者占比减半;丙中数量关系是呈正比例变化;丁中曲线变化规律是2421。【详解】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每个噬菌体中只含有1个DNA分析,若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只有1个,则其侵染大肠杆菌后繁殖产生的噬菌体中,始终只有2个噬菌体中含32P,所以甲图中曲线由1变为2的数量变化可以代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数量变化,A正确;DNA条单链发生碱基变化后,相当于DNA双链中一条链突变,而另一条链正常,该DNA复制n次,子代DNA中,凡是以突变链为模板的子代DNA全为突变DNA,凡是以正常链为模板合成的DNA全
56、为正常DNA,所以n次复制后,突变DNA所占比例始终为1/2,B正确;当DNA其中一条单链的(G+C)/(A+T)=n时,则它的双链的(G+C)/(A+T)=n,所以可以用丙图代表DNA中(G+C)/(A+T)与单链中(G+C)/(A+T)的关系,C正确;假设性原细胞中染色体的相对数量为2,则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相对数量变化规律为性原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2)次级精母细胞(前期和中期为1、后期为2)精细胞(1)精子(1),这与图丁中曲线的变化规律不吻合,D错误。【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厘清各选项中隐含的横纵坐标的含义:如甲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含32P的噬菌体数量变化;乙图横坐标为复制次数,纵
57、坐标为子代中突变DNA所占比例;丙图横坐标为DNA单链中(G+C)/(A+T)比值,纵坐标为DNA双链中(G+C)/(A+T)的比值;丁图若横坐标为减数分裂的时期,纵坐标无法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因为图中数量有24的加倍变化。33. 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B. 睾丸(精巢)丙曲线图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FG段,曲线AG段对应细胞甲、乙、丙C. 细胞甲、乙、丙、丁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有甲、乙、丙D. CD段着丝点分裂
58、,染色体加倍,所以对应于甲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丙为减一后期图,丁为减二中期图。分析曲线图: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二时期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详解】A、观察题图可知甲乙是有丝分裂,乙丙丁属于减数分裂,且丙的细胞质分配是均匀的,所以此器官是睾丸(精巢),A正确;B、对曲线进行解读可知,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丙为减一后期图,丁为减二中期图,ABCDE属于有丝分裂,FGHI属于减数分裂,所以细胞
59、甲、乙、丙都在AG段。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FG段,B正确;C、细胞内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值是1:1,说明着丝点已经分裂,无染色单体,甲、乙、丙、丁中符合条件的是甲、乙;由题图可知甲含4个染色体组,乙、丙具有2个染色体组,丁中只有1个染色体组,C错误;D、曲线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因此对应于甲细胞,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过程的过程及其过程中相应的物质变化规律。34.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与此相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独特
60、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B. “分子量大”可体现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C. “半保留”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连续性D.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组成,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DNA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转录以实现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详解】A、DNA分子通过双螺旋结构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A正确;B、DNA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组合多种多样,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C、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的完整连续传递,C正确;D、DNA能
61、够发生基因突变,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B。35. 下列有关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通常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携带一个氨基酸B. 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等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C.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DNA空间结构的稳定D. 通常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答案】B【解析】通常一个tRNA上只有一个反密码子,携带一个氨基酸,故A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大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故B错误;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DN
62、A的两条单链间间距相等,加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空间结构的稳定,故C正确;多聚核糖体就是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故D正确。考点: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和功能点睛:多聚核糖体是一个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能够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36.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具囊膜的逆转录病毒,HIV的宿主细胞主要是T细胞,病毒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内经一系列过程形成新的病毒。下列与HIV增殖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外壳需RNA聚合酶的催化B. 逆转录出的DNA分子中
63、A+T与C+G的数目相等C. A与U的配对只发生在转录过程中D. HIV增殖时所用原料全部来自宿主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R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是RNA不是蛋白质,A错误;B、由于DNA分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
64、此逆转录出的DNA分子中A+G与C+T的数目相等,但不能确定A+T与C+G的数目关系,B错误;C、A与U的配对可以发生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C错误;D、HIV是病毒,增殖时所用原料、场所全部由宿主细胞提供,D正确。故选D。37. 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使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毒性。科研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B. d、e两组对比可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 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 培养后的d组中所有的肺炎双球菌都具有毒性【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有许
65、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S型),能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荚膜的无毒性(R型)。a试管有毒性。荚膜是多糖,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毒,因此b试管无毒。c试管无荚膜,无毒。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能使R型转化为S型,因此d试管有毒。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无法使R型转化,因此e试管无毒。【详解】A、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有a、d两组,A正确;B、d、e两组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对比可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正确;C、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C正确;D、培养后的d组中少数的肺炎双球菌具有毒性,大部分的未发生转化,无毒,D错误。故选D。38
66、. CRISPR-Cas9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可用来对抗入侵的部分病毒(DNA)及外源DNA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以对目标DNA上几乎任何一个位置进行删除或添加特定的DNA片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胞内能合成与入侵病毒(DNA)及外源DNA互补的RNA序列B. 识别序列形成杂交区的过程与转录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C. Cas9能专一性破坏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来切割DN
67、A分子D. 在被切割后的目标DNA中添加特定的DNA片段需要DNA连接酶【答案】C【解析】【分析】CRISPR-Cas9可用来对抗入侵的部分病毒(DNA)及外源DNA,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说明该物质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限制酶的作用,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与目标DNA的识别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该复合体中,决定其在DNA上切割位点的是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进而可从特定位点进行切割。【详解】A、CRISPR-Cas9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可用来对抗入侵的部分病毒(DNA)及外源DNA,其原理是由一
68、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说明大肠杆菌等细菌细胞内能合成与入侵病毒(DNA)及外源DNA互补的RNA序列,A正确;B、识别序列形成杂交区的过程是RNA与DNA上碱基互补配对,存在U-A、G-C、C-G、A-T碱基对,转录过程是DNA上碱基序列与RNA上碱基序列互补,存在T-A、G-C、C-G、A-U碱基对,故与转录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正确;C、由图可知,Cas9能特异性的切断目标DNA上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D、在被切割后的目标DNA中添加特定的DNA片段需要DNA连接酶构建磷酸二酯键,D正确。故选C。3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
69、毒,其侵染肝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 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参与C. 过程所需的tRNA和氨基酸来自肝细胞D. 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理解脉络,掌握中心法则的内容: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过程前后相比,病
70、毒外多了一层膜结构,这层膜结构应来源于肝细胞细胞膜,过程类似于胞吞,与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过程是RNA复制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参与,DNA聚合酶用于DNA复制,B错误;过程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和氨基酸,其自身只有R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所以翻译过程所需原料只能来自肝细胞,C正确;过程是RNA复制过程,RNA上的碱基与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上的碱基互补配对,是翻译过程,mRNA上的碱基与tRNA上组成反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40.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研究课题与实验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卡尔文循环的发现、DNA复制的方式同位素标记法B.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种群
71、数量的增长曲线模型建构法C. 细胞器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D.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的观察对比实验法【答案】C【解析】【分析】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
72、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
73、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卡尔文循环的发现、研究DNA复制的方式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B、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都采用了模型建构法,前者是物理模型,后者是数学模型,B正确;C、细胞器的分离采用了差速离心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采用的是纸层析法,C错误;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的观察采用的是前后对比实验法,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41. 近年来人们很关注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谈“胆固醇”色变。图甲表示了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1)胆固醇可以在人体细胞中合成,场所是_,它是构成_结构的重要
74、成分。(2)细胞中的胆固醇可以来源于血浆。人体血浆中含有某种低密度脂蛋白LDL(图乙),可将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以外的组织细胞中,满足该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a、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是_与靶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的结果。b、LDL通过图甲中途径_方式进入靶细胞,形成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脱包被后与胞内体(膜包裹的囊泡结构)融合。胞内体内部酸性较强致,导致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回到细胞膜被利用,该过程与细胞中膜结构的_特点有关。(3)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途径表示的过程为_。(4)当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抑制L
75、DL受体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的储存以及_,从而使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5)作为高血脂患者,是否要禁止摄入脂质食物?_。【答案】 (1). 内质网 (2). 细胞膜 (3). a、载脂蛋白B (4). b、胞吞 (5). 流动性 (6). 含有LDL的胞内体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胆固醇释放到细胞质基质 (7). 抑制乙酰CoA还原酶的活性 (8). 否【解析】【分析】1、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具有单层膜,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3、由图分析可知,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的
76、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将胆固醇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减少来源来源,增加其去路。【详解】(1)脂质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故胆固醇可以在细胞中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它是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2)a通过对图乙分析可知,LDL能够将包裹的胆固醇准确转运至靶细胞中,是载脂蛋白B与靶细胞的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的结果。b质膜能向细胞内形成凹陷,吞食外围的液体或固体的小颗粒叫做胞吞,从图甲分析可知,LDL通过图甲中途径胞吞方式进入靶细胞;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细
77、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合题意可知,胞内体内部酸性较强致,导致LDL与受体分离,胞内体形成含有受体的小囊泡,通过途径回到细胞膜被利用,该过程与细胞中膜结构的流动性特点有关。(3)含有LDL的胞内体通过途径增加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途径表示的过程为含有LDL的胞内体进入溶酶体,被水解酶降解,胆固醇释放到细胞质基质。(4)由图分析可知,当细胞内胆固醇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这说明乙酰CoA的活性受到了抑制。(5)脂质与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高血脂患者需要保证适量摄入脂质食物的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还需要提高身体素质,听从医嘱合理安排饮食等。故作为高血脂患者,不能禁止摄入
78、脂质食物,而应该少量摄入优质脂质,遵医嘱吃降血脂药物,注意科学饮食,适度锻炼。【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脂质在细胞中的代谢。意在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2. 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25 恒温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对某气体的吸收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_。曲线a点发生与该气体有关的生理过程的总反应式为 _。(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_(大于/等于/小于)消耗量。(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将温度从25 提高到30 时
79、,a点将_移。(4)若其他条件不变,对该植物追施适量氮肥,光合作用增强,原因是N元素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许多重要物质如_(至少一例)的组成成分。(5)光照条件下若玻璃罩内低氧高二氧化碳时,细胞内的Rubisco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经一系列变化后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_。在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细胞内O2/CO2值_(升高/降低),此时有利于_(光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答案】 (1). O2 (2). (3). 大于 (4). 上
80、 (5). 叶绿素、酶、膜蛋白、磷脂、NADPH (6). 叶绿体基质 (7). 升高 (8). 光呼吸【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变强直到d点及以后,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a点时无光照,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据图分析,光照强度增加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强,气体的释放量增加,因此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氧气;a点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 6 CO2+12H2O+能量 。(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
81、速率,此时还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大于消耗量;(3)a点时无光照,只进行细胞呼吸,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呼吸酶的活性增强,a点上移;(4)N元素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许多重要物质,如叶绿素、酶、膜蛋白、磷脂、NADPH的组成成分,所以对该植物追施适量氮肥,光合作用增强;(5)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能够顺利进行,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细胞内O2/CO2值升高,此时有利于光呼吸过程。【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
82、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43. 有丝分裂中存在如下图所示的检验机制,SAC蛋白是该机制的重要蛋白质。(1)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_。(写出两种)(2)图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期,结构是_。(3)如图所示,一开始SAC蛋白位于染色体的_上,如果染色体_,SAC蛋白会很快失活并脱离,当所有的SAC蛋白都脱离后,细胞进入图D所示的时期,APC被激活。(4)此机制出现异常,经常会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改变,请结合已有知识解释本检验机制对有丝分裂正常进行意义。_【答案】 (1).
83、 同源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2). 前 (3). 中心体 (4). 着丝点 (5). 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 (6). 能保证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能激活APC,细胞进入后期,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此时SAC蛋白有活性,C、D中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SAC蛋白无活性,CD过程中APC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在
84、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等现象。(2)图A中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结构是由一组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的中心体。(3)据图分析可知:一开始SAC蛋白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当染色体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后(图C),SAC蛋白会很快失活并脱离。(4)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机制可保证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与纺锤丝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才能激活APC,细胞进入后期,保证复制的染色体都能平均进入子细胞,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改变,维持子代细胞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点睛】明确题干信息中SAC蛋白与APC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4. 鸭喙具有黑、黄、花三
85、种颜色,为探索鸭喙颜色表型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家系(甲和乙)中的黑喙鸭与某纯种黄喙鸭(无色素)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为鸭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组别亲本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第一组家系甲(黑喙)x纯种黄喙鸭F1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黄喙鸭第二组家系乙(黑喙)x纯种黄喙鸭F1中多数为黑喙鸭、少数为花喙鸭第三组第一组F1中黑喙鸭 x F1中黑喙鸭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 =9:3:4第四组第一组F1中黑喙鸭 x F1中黄喙鸭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 = 3:1:4(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上述四组实验中的第_组可以判断鸭喙色由两对基因控制,符合_规律。(2)若控制鸭喙色性状的两对基因
86、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则第四组亲本的基因型为_。推测花喙产生的原因是_。(3)综合上述信息可知,第一、二组杂交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家系甲、乙种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关。据此分析一、二组结果出现的具体原因是_。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答案】 (1). 三和四 (2). 基因的自由组合 (3). AaBb和 aaBb (4). 花喙鸭具有A基因,能够生成黑色素;但不具有B基因,因此无法使黑色素沉积在整个喙部,造成喙部黑黄相间,表现为花喙 (5). 家系甲与家系乙中的鸭大部分为基因型为AABB的纯种黑喙鸭;此外家系甲中还
87、混有少量基因型为AaBB的黑喙鸭,家系乙中还混有少量基因型为AABb的黑喙鸭 (6). 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 = 1:1:2【解析】【分析】若鸭的喙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中不同喙色个体进行杂交,F2最多有两种表现型,与表中杂交组合三、四呈现的信息不符,说明鸭的喙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再依据杂交组合三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花:黄=9:3:4和杂交组合四的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花:黄=3:1:4可进一步推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且黑喙鸭为A_B_。【详解】(1)已知鸭喙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上述四组实验中第三组实验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花:黄9:3:4(为9:3:3:1
88、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此外,第四组的F2有三种表现型的个体,也能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黑喙鸭为A_B_,黄喙鸭aabb或aaB_,后代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 = 3:1:4,则亲代黄喙鸭aaBb。故B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A基因影响黑色素在喙部的沉积,由此推测花喙(aaB_)形成的原因:能合成黑色素,但色素未能沉积在整个喙部,造成喙部黑黄相间。(3)已知本实验亲代黄喙鸭的基因型为aabb。分析图示:aabb与品系甲或乙中的黑喙鸭杂交,F1中有极少数的黄喙鸭,其余均为黑喙鸭,说明品系甲的黑喙鸭中有少量杂合子,其基
89、因型为AABB和AABb。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aaBb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喙鸭:花喙鸭:黄喙鸭 = 1:1:2。【点睛】表中杂交组合呈现的“F1喙色的表现型、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切入点,明辨相关基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再依据题意明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45. 如图为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过程需要的酶是_,酶通过_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过程得到的RNA先要在细胞核中进行加工后才用于翻译,翻译
90、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_(填“相同”或“不相同”)。(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本图推知:该细胞中核糖体分布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_等。(3)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完成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_(填序号)。用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中的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最可能是_(填序号)。(4)某遗传病由核基因和线粒体上的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患病夫妇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由此推知夫妇患病分别因为_异常。【答案】 (1). RNA聚合酶 (2). 核孔 (3). 相同 (4). 线粒体(或内质网) (5). (6). (7). 线粒体、细胞核【解
91、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其中和都表示转录过程,需要模板(DNA的一条链)、核糖核苷酸、酶和能量;和都表示翻译过程,需要模板(mRNA)、氨基酸、酶、能量和tRNA,和表示DNA复制。【详解】(1)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酶在细胞质中合成,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翻译时一条mRNA会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由于翻译的模板是一样的,所以最后得到的多肽链上氨基酸序列不相同。(2)由图可知: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3)转录和翻译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全部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细胞质中的RNA的合成是核基因通过转录形成,所以细胞质中的RNA减少,应该是细胞核DNA的转录受到抑制,即过程受到影响。(4)线粒体基因的遗传病的传递特点是母亲得病,子代全部得病,一对患病夫妇生下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父亲只能是细胞质基因异常,母亲是细胞核基因异常。【点睛】本题结合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首先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和所需的条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中名称,理解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