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眺(tio) 可汗(hn) 攒钱(zhun) 负荷(h) B苍穹(qing) 老躄(b) 目眩(xun) 烧灼(zhu) C窈然(yo) 饥馑(jn) 逋慢(b) 瞋目(zhn)D拔擢(zhu) 觊觎(y) 粗糙(co) 悲恸(tng)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B直到十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
2、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C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D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春节来临,一批又一批的救济钱物纷纷送到四川地震灾区。灾民手捧救济钱物,热泪盈眶,如坐春风。B以色列军队11日继续对加沙地带实行空袭和地面进攻,当天造成3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还有许多严重伤者生命危如累卵。至今巴以停火谈
3、判成为解决巴以危机的关键所在。C成都金堂清江镇近200名村民与贵州博时工程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以日薪可达200元的条件签订去沙特务工的合同。谁知,这家公司压根儿就没有劳务输出的资质,所提到的日薪更是镜花水月。D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寺院里有几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 足有上千岁。他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从不 自己的过失。经济改革如长江大河,奔腾向前,不可 。A年纪 隐讳 遏制 B.年龄 隐讳 遏止C年纪 隐瞒 遏止 D.年龄 隐瞒 遏止5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
4、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 组织的单元。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等。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用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这是一
5、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
6、先孰后。 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
7、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
8、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9、。6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7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8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10、9分,每小题3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
11、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
12、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
13、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9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0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
14、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
15、,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评卷人得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16、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17、。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1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
18、施行14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 B. C. 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
19、,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0、!”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
21、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于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22、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注: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舣船;使船靠岸。17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B田父绐曰 绐:欺骗C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让称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此天之亡我 臣之壮也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不忍杀之,以赐公。 具告以事。19关于文中划波浪线处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江东虽
23、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0翻译下列句子(12分)(1).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答:(2).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答: (3).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答:评卷人得分四、默写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2分)21多情自古伤离别 , ! ? 柳永雨霖铃22东篱把酒黄昏后, 。 , , 。 李清照醉花阴23重湖叠巘嘉, , 。 , ,嬉嬉钓叟莲娃。 柳永望海潮评卷
24、人得分五、诗歌鉴赏2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鉴:镜子。渠:代词,它,指方塘。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朱熹是 (朝代)理学家、文学家。(2分)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秋 蕊 香张耒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妆。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25请简要说说词的上片写景的层次。(4分
25、)答: 26结合全词,简要赏析“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一句。(4分)答: 评卷人得分六、语言表达27下列各句横线上填入的一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没有。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开去;女人们却不独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的,学名王熙凤。A果然 宽恕 教养 B果然 饶恕 教育 C竟然 宽恕 教育 D竟然 饶恕 教养28有人根据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
26、国”人物评选活动产生灵感,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出了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依据高中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一位,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4分要求:(1)有文采;(2)评价准确、得体;(3)40字左右。示例:人物:孙膑颁奖词:国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坚、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人物: 颁奖词: 评卷人得分七、作文29请以“唤醒自我”为题,构思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
27、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C(A句中前后两句话都是一个人说的,所以“说”的后面应该用逗号。B句最后一句是对前面分述的几种情况的总结,因此,“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前应该用冒号,以示总结。D句中的“混世魔王”是特定的称谓,应该加引号)3C4B5D6C E7不是因为建筑材料、技术条件、人居理念(1分) 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反思本民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是件困难的事。(3分)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现世享受的追求,为了赶时间,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不能耗时几十几百年之久用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去建造宫殿。(2分)8(4分)联系的课文相关内容恰当(1分)能正确理解、分析“留不
28、下”、“留下了”的含义(2分)语言通顺(1分)。 例晚唐杜牧阿房宫赋,铺采摘文,极写宫殿的豪华奢侈,“矗不知几千万落”。结局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深叹嗾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始皇帝自以为皇权固若金汤,横扫六合,最终连一座宫殿也没留住。倒是杜牧的讽喻和警戒长留史册,令人感叹!如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贾谊的过秦论,根据表述酌情给分。9C10D11C12D13A14C 15D 16D.17A18B19C20(1)项王渡过淮河,能跟上的部下壮士只剩下一百多人了。(2)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里不惭愧吗?(3)仅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略。24七绝 南宋
29、或宋(每空1分)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1分)好处: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3分)25空间上由房内写到房外。(2分)时间上由白天写到晚上。(2分)先写风动门帘,再写燃香香兽,这是房内之景;然后写黄昏的朱栏和月下的长廊,这是房外之景。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共4分)26第一,词中主人公以“东墙柳”自喻,“东墙柳”年年春色依旧,而主人公容颜却一年一年老去(2分);第二,借用柳的离别之意。但层次更深。虽然同为离别,“东墙柳
30、”每年至少能被人见一次,而抒情主人公连这一面都不曾见过,意指已经离别至少超过一年时间了。(2分)(共4分)27A(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合。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句照应前面一句,应该用“果然”。宽恕:宽容;饶恕:免于责罚。“饶恕”的程度比“宽恕”重。句中取宽容义,选“宽恕”。教养:教育培养。教育:培养的过程或用道理说服人使人依照(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句选“教养”比“教育”更恰当).28人物:司马迁 颁奖词:身陷囹圄,缘于赤胆忠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约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正直和刚毅书写了中国三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人物:李白 颁奖词:一星升起,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挥洒自己的性情,用诗抒发自己的情怀!李白,在气势恢弘的大唐背景中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