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540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再谈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重庆市暨华中学 徐世泽重庆渝北(401120)一题多解是针对一道题目采取多种解题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加强和巩固。并对各种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利于学生在各类检测中能最快最准确的解答问题、优化解题方法,获得理想的成绩。例:24molH2S在30molO2中燃烧,可得SO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你有几种解法?解法一:常规法: 2H2S + O2 = 2S + 2H2O设24molH2S燃烧生成S耗O2的物质的量为x 2mol 1mol24mol x2:1=24:x 解之得:x=12mol 同时生成S是24 mo

2、l还剩余O2为(30-12)mol经计算得知S过量,所以按O2的量来计算SO2的量S + O2 = SO2 1mol 1mol18mol 18mol解法二:原子守恒法: 2H2S + O2 = 2S + 2H2O(1) 2H2S+ 3 O2= 2SO2 + 2H2O(2) 观察分析得知: 无论反应按(1)或(2)发生最终都是首先满足H生成H2O。根据H守恒:24molH2S24molH2O 需12molO2(若O2不足,则SO2物质的量为0)剩余3012 =18mol O218molSO2(若O2过量,由S守恒计算)解法三:待定系数法:24 H2S + 30 O2 = a SO2 + b S

3、+ 24 H2O a + b = 24 a =18mol 2a + 24 = 60 b = 6mol解法四:直接配平法:a H2S + b O2= a H2O +(1.5ab)S +(b0.5a)SO2 将a = 24,b = 30代入得 24 H2S + 30 O2= 24H2O + 6S +18SO2解法五:关系式法: 设充分燃烧的H2S a mol,不充分燃烧的H2S b mol a + b = 24 a = 18mol 1.5a + 0.5b = 30 b = 6mo 解法六:十字交叉法:(按得失电子数) 2 0 24mol S 24mol S 失电子:48 mol 2 +4 24mo

4、l S 24mol S 失电子:144 mol 30molO260molO 得电子:120molS 4824120SO2中的S占总物质的量的34SO2 14472SO2的物质的量 = 24mol34 = 18mol 解法七:十字交叉法:(按参加反应的H2S的物质的量) (1) 2H2S + O2 = 2S + 2H2O (2) 2H2S+ 3 O2= 2SO2 + 2H2O = 因此按(2) 反应的H2S为24 =18,同时生成的SO2也为18mol解法八:差量法: 2H2S + O2 = 2S + 2H2O n 2 3 2H2S+ 3 O2= 2SO2 + 2H2O n 2 3 说明:只要有

5、2molH2S参与反应,气体总物质的量就缩小3mol。 H2S的物质的量:缩小的物质的量 = 23 SO2的物质的量 = 24 + 302432 = 18mol解法九:电子守恒法: 设生成S需H2S a mol,生成SO2需H2S b mol a + b = 24 a = 6mol 2a + 6b = 304 b = 18mol解法十:逆向推导法:假设30molO2与20molH2S充分反应生成20molSO2, 那么还剩余4molH2S根据2H2S+SO2=3S+2H2O得4molH2S要消耗2mol SO2, 故最终有18mol SO2解法十一:观察法:(适合选择题) 选一个中间值推理:生

6、成20molSO2,需20mol O2,余10mol O2, 生成20molH2O24molH2S中所含的H,所以生成的SO2必小于20mol。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问题的解答与讨论,需要我们教师对每一道有代表意义的习题进行有效的推敲,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变得更鲜活,充分利用各种解题方法对化学知识进行升华。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由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增减、论述过程的转化、知识点的迁移、求解点的变化等角度进行演变,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并延伸。从而形成知识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例2:题

7、目: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变式一: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同时,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变式二: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在其体积比为1:2:3时,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变式三: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恰好使它们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变式四:相同物

8、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3:2:1时,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答案:1:2:3 6:3:2 1:4:9 6:3:2 9:3:1)对一道习题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延,要求我们教师能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设计符合知识内容的变式问题,从而把知识点系统化、问题化,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三、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由题述信息出发,按信息量和信息点的不同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在综合考试模式下,题目数量减少而又尽可能的照顾各个知识点,所以一题多问的开放型试题的出现是个必然。可以是学科内的一题多问,也可以是学

9、科间的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知识识记和应用能力及解题的意志品质。例3:HNO3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制备HNO3采用NH3催化氧化法,将中间产生的NO2在密闭容器中多次循环用水吸收制备的。(1)工业上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产硝酸,生成的气体经过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使其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中无其它损失)。 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循环操作的次数为n,试写出NO2HNO3转化率与循环操作的次数n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计算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气体要经过多少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二氧化氮转变为硝酸?(2)上述方法制备的HNO3为稀HNO3,将它用水稀释或蒸馏、浓缩可制得不同浓度的H

10、NO3。实验证明:不同浓度的HNO3与同一金属反应可生成不同的还原产物。例如,镁与硝酸反应实验中,测得其气相产物有H2、N2、NO、NO2,液相产物有Mg(NO3)2,NH4NO3和H2O。生成这些产物的HNO3浓度范围为:H2:C6.6mol/L;N2和NH4+:C10mol/L;NO:0.1mol/L0.1mol/L。各气相产物成分及含量随HNO3浓度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写出Mg与11mol/L的HNO3反应的方程式; 960 mg Mg与0.1L 4mol/L的HNO3恰好完全反应,收集到224 mL气体(S.T.P)气体,试通过计算写出反应方程式。(答案:(1) 3NO2+H2O=2

11、HNO3+NO;2NO+O2=2NO2 设起始时NO2物质的量为1mol,经过n次循环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Sn=2/3+2/31/3+2/3(1/3)2+2/3(1/3)3+2/3(1/3)n-1,经等比数列求和得Sn=1-(1/3)n。因此,NO2HNO3转化率为1-(1/3)n/1100% 1-(1/3)n/1100%=95%,因此,n=2.63,要经过3次循环操作才能使95%的NO2转化为HNO3(2) Mg+4HNO3=Mg(NO3)2+2NO2+2H2O 40Mg+100HNO3=5NO+H2+NO2+3N2+4NH4NO3+40Mg(NO3)2+41H2O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

12、、图象的定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方程式比例系数的确定。由图象可知:nNO:nN2:nNO2:nH2=5:3:1:1,同时还原产物还有NH4+,并通过得失电子相等确定与前者的关系。) 对一道习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问,使知识的层面更加广泛。可以设计的问题很多,但要把握教学中心和知识中心,对所问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即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一题多果 一题多果是对于一道试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型试题的答案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该类型试题的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所以知识再现,并进行类比和联想,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案。该类型题

13、对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要求很高,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并在解题中培养类比和联想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例4:题目: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答案:与金属反应的产物及是否钝化;遇有机物的炭化;外观观察等;是否与非金属碳、硫等反应;溶于水的热效应;等体积称重;稀释测pH值;测导电性;与还原性物质如溴化钠等的反应;遇明矾的现象;与氯化钠等的反应现象;分别加入到浓盐酸中;遇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加无水硫酸铜的现象;氟化钙。) 一题多果的开放型试题对老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有灵活决绝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的素材是比较多的,需要我们老师多总结和多

14、提炼。 五、一题多面 一题多面是指一道题目涉及多个知识层面,可以是学科内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综合,侧重的是学科间综合。测试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测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例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某些大中城市相继出现大雾和沙尘天气,致使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关闭,并出现了一些交通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1、雾属于哪一种分散系()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2、1952

15、年国外某城市的一次大雾,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3.8mg/m3。这种大气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 A、循环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 D、泌尿系统 3、气象学认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尘暴;能见度在50至200m又称黑风暴;能见度为1至10km时是扬沙天气;而浮尘天气是沙尘暴和扬沙过后天空出现细粒浮游物的结果,这时太阳呈现苍白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km,俗称“落黄沙”。沙尘暴的形成和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土壤表层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扬沙、沙尘暴与浮尘的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它们是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所致 B、沙尘暴能造成严重的大气

16、污染,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因风沙表面富集镍、铬、铜、锌、铅、铊、镉等金属元素,通过呼吸和皮肤使人中毒 C、“落黄沙”对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影响,叶片嫩芽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照常进行 D、植树种草,加大防护林建设和提高森林覆盖面率,退耕还林是防治风沙的最好途径4、沙尘暴的形成和与风速有关,森林对风有很好的的减速作用。若两地(森林区)风速差的平方与两地距离的2/3次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风吹到树林的速度为30m/s,现要求减弱到5m/s。(1)林区的宽度为( )A、253/k B、253/k3 C、256/6k D、56/4k3(2)假设空气的密度恒定不变,则风的能量减少为原来的多少倍( )班主任对

17、学生个案跟踪重庆市暨华中学 徐世泽 胡佐兰重庆渝北(401120)(斗地主)2004年11月5日下午5点05分左右,。高二年级的张三(化名)直奔寝室,后面有几个男生追上来推了他一把还说:“昨天我们输了,今天一定要赢回来。”几个同学一起有说有笑的进入了302寝室,张三从枕头下面掏出一副扑克牌。立即召集大家坐下来斗地主,这样张三和另外二个就斗起地主来了,大约玩了半小时,5点35分,李四(化名)站起来说:“不玩了,我没有Money了”。这时旁边观战的一位同学大喊:“让我来”,又过了25分钟,6点05分,同学都散了,张三慢慢站起来,一边清理战果一边吃方便面,6点25分才急匆匆的跑进教室。(上网吧)20

18、04年11月12日晚上9点24分,某中学的学生陆续走出教室。同学们有的回家有的回寝室,而张三和李四二人不回寝室,逃出校门进入离校门约100米的一家网吧。到第二天早上6时20分才返回学校。 (过生日)2004年11月19日中午12时25分,张三和几位要好的同学进了一家餐馆,几个学生找了几个位置坐下来,叫来服务员点了几个菜,喊了几瓶啤酒,趁菜没上之机,他们又斗起地主来了。过了20分钟,他们就开始举行张三的生日宴会,先是大家举杯敬祝张三生日快乐,接着大家划拳饮酒气氛十分热烈,一个半小时后,几位学生才摇摇晃晃的离开酒馆。(化学课上的表现) 预备铃响了,“张三”最后一个慢吞吞地走进教室,桌上乱七八糟的堆

19、满了书、作业本。上课了,猴子屁股坐不住,不时转过身和后面的同学讲几句话,有时投影屏幕上会出现他的小手,有时讲台上的演示实验装置搞坏,是“张三”的杰作。下面举几个他在化学课中表现。例12005年9月,开学第三天上午第三节,学习内容为:“电解原理的应用”,我刚讲完本节课的学习安排,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的阅读教材,惟有张三东张西望,还不时的打扰周围同学。当同学们进入讨论环节时,他就越发兴奋,讲话的声音非常大,但他谈的是关于NBA的话题。过了一会,我请同学来演示实验,刘二(化名)就高高兴兴地上来演示,他一边认认真真的演示,我一边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演示实验完成后,我就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刘二的操作中有

20、那些问题?(2)观察到那些实验现象?他插嘴了:“老师,他作的很认真,现象是比较紧张,额头上都冒汗了”。他直盯盯地看着我,一脸的疑惑。还没等我发话,伍三插话了:“他还观察的仔细呢。”“张三”满意了,自己坐了下去。他从来都是坐立自由。例22005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学习内容为:“环境保护”,下面是当时的课堂实录。我: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启示?有什么见解?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瞧见张三正在看新体育杂志,连头都不抬,冷不丁,他冒出一句:“我不喜欢下酸雨。”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在电视里看见下酸雨后,小鱼、小虾都要死,我不喜欢下酸雨。接着我又对他问: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

21、环境呢?他说:在报纸上看见过称:(1)尽量减少汽车数量,(2)汽车安装尾气处理器,(3)加强化石燃料的脱硫处理,(4)寻找新的能源,而我们现在一定要搞好宣传,让所有人树立环保意识。我简直大吃一惊,“张三”真是与众不同,知道的多,知识面广,我极力表扬他,可往他的桌上一看,他的化学书还在睡觉呢!(启示和思考) 张三是一个不守纪律的坏学生吗?我不赞同。他的有些行为习惯受了社会风气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教育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风气和社区环境,相关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尽管他上课时爱插嘴,坐立自由,但我认为他不是存心捣蛋,他随口的一句话,往往成为我们班的教学戏语,好像兴奋剂,催化剂,调味品,处理得当

22、,往往成为教学转折点,改变了我的教学设计,“酸雨”现象,激发了师生的灵感,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难忘此情此景。在一潭死水的教学中,学生没了灵性,教师没了灵感,何谈创新?当然,我也有些担心,这担心不是多余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题量逐渐增多,题型逐渐复杂,他的笔试成绩可能越来越差,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难免有人会给他戴上“行为习惯不好”的帽子,渐渐地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厌学、辍学。类似“张三”的学生恐怕为数不少。到一定的时侯不是有较多的学生成为所谓的“差生”吗?较多的学生不是未修完高中教育而中途流失了吗?这其中也许存在着未来的爱迪生、爱因斯坦及其他奇才,但就在最具可塑的

23、时期他们的自信心被“塑”没了。他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吗?我更不敢苟同,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他笔试成绩确实糟糕,但他口头表达强,回答问题头头是道,且与众不同。他记忆力强,老师讲过的趣事,他能简要复述,他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他总是凭他的生活经验、兴趣来学习新的知识。他的有些知识来自于课本以外,这恐怕是他天生的也许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是被我们现在某些颇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何谓“因材施教”?现在似乎有一种片面的理解,这就是在笔试成绩的统一尺度下,将学生按程度不同分成几类,然后实施相应的教学,其中包括对成绩差的学生降低教学要求。显然这仍未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而且其中蕴含了

24、对“差生”自尊、自信的挫伤。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天真浪漫充满自信的幻象大师,那么为什么我们只用一种方式和统一尺度去衡量评价他们呢?“因材施教”的内涵应该包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内容,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获得肯定、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向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真正做到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他可能是未来的语言大师,未来的发明家吗?这是我的希望。不过,要有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这当中包括有正确的观念、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社区环境,当然也离不开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的教师群体。如何写好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主要是指对教学原理、方法、心得等进行论述的文章。 不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志,平时工作可谓是

25、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学生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谈起教学方面的体会,更是如鱼得水、如数家珍。可就是写起论文来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俨然成了煮饺子的茶壶。 如何写好教学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时,显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写作经验,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 观点要正确 既然是论文,就应该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见解往往有对错之分,我们提唱创新,鼓励突破,反对人云亦云,更反对观点错误、立场反动的东西。 前一段时间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认真学,公然在班上跟学生讲:好好学将来可以住漂亮的房子、娶漂亮的老婆云云。 估且不管

26、这位老师的用心如何、学生的反应怎样。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封建社会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翻版,象类似的观点如果出现在论文中,这种文章又岂有可取理? 由此可见,写文章的第一要素:观点要正确。 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好象是在谈什么大道理,其实不然。试想,我们在撰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对搜集的大量资料不加以任何甄别,见到所谓有用的资料就照搬照用,难免有非理性、甚至是不健康的思想观点充塞其中。 就象我上面所提到的那位先生的话,不仅不利于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相反地,类似的话如果出现在文章中,这样的文章不仅不是佳品,而且是次品,是毒品。 不仅如此,离开了唯物辩证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27、也是行不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样地,搞教学研究也不能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否则,这样的文章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当然也就是不具有什么学术价值了。 二、 选题要适当 选题是撰写论文和著作的重要起点,主要包括:内容、范围及难度等三个方面。 内容 往往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料而定,通常选定自己熟悉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本职业务范围内或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内容。不能为了赶时髦,或为了评职称投稿,勉强东挑挑西选选,去找一些连自己都似懂非懂的东西。即使这样做了,最终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范围和难易 论文的范围和难易度要掌握好。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

28、深怕人微言轻,似乎题目越大,论文的份量就越重,或者说就越像论文。其实,题目太大以后,往往会因力不从心,容易失败。这里的太大是指:研究的问题外延太大,几乎是无所不在其中-不是概论、就是原理、不是数学、就是物理!这种文章表面上看起来很大气,可往往给人言之无物、华而不实之感。 同样地,如果选择的题目太小了,则显得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也不利提高。 当然 ,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论证角度。 一般来说,大题目写起来容易空泛,这往往是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入,写少了象蜻蜒点水,如浮光掠影;写多了则显得又臭又长。 相反,如果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能够深入

29、本质,切中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那论文就一定有份量。 在选题时一般要注意:它的实用性、互异性、准确性、突破性等等 三、 材料要充分 选材是否合理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写论文从整体构思,到题目确定,到论证过程等等,都不能离开选材-客观的资料。选材的目的,是采众家之长,成一已之见。因而,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如何确立论点 即通过资料的收集、汇总、整理,把与自己的想法吻合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挑选出来,并且从新的视角,予以新的观察。 如何独树一帜 同类资料中,不同作者自有其不同的阐述与见解,我们可以把其中富有个性的典型论据、体现各自特点的合理论证,摘录出来,从而为自己独

30、树一帜提供保证。 如何表现自我 不少文章大同小异,因而,有关资料内容的交叉争议之点,往往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关键之处。如果我们注意把这方面的资料整理出来,对于形成自己的主见,确定文章的论证角度和发展方向,则大有裨益。 如何精耕细作 不少文章由于种种原因,原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作详细而中肯回答。如将文中略写部分归拢在一起,加以扩充分析,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修正原有的选题方向,对问题作出定向、定度的思考和研究。 总而言之,选材时,一定要注意不去作大而无当的联系和比较。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找一些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东西来作对比研究,以便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 四、 思路要清晰 在写论文之前,我

31、们不妨先拟好一个写作提纲,如有可能最好是来一个初稿,然后再 提纲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细节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展现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个部分、每一环节是否都是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 初稿 提纲只是论文的大致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节都考虑周密完善,因而可以先写一个初稿。有了它,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有不恰当之处,这时就应加以调整或修改;对于有错误的论点、论据,或发现新的论点、论据,还应及时抽掉与增补,使之逐步完善。 初稿的写作通常有两种写法: (一)、按提纲的顺序分段进行,它可以便文章的格

32、调、风格前后保持一致,前后衔接紧凑、自然,避免旁逸斜出,防止语言、文字上的重复; (二)、按内容的熟悉程度分段进行,这种写法有利于作者积极思考,便于捕捉创作的灵感。 五、 表达要准确 修改-论文的后期制作。反复推敲出佳句,精心修改得华章。 只有反复推敲和字斟句酌,文章才会显得具体、准确、生动,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的教育、教研成果。 修改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来一个亡羊补牢-是发现什么问题,修改什么问题, 通过材料的增删,使文章血肉丰满,使观点立之牢固,并与材料达到和统一;又可以彻头彻尾-发现问题,该舍就舍、该去则去,决不估息。在内容上包括修改观点,修改材料,在形式上包括修改结构,修改语言等。 修改观点 在初稿形成后,要再看一看全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说明它的若干个从属论点,是否有失偏颇、带有片面性或表述得欠准确;同时还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与别人类似或雷同,有无创意与新意等等。 修改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不仅要求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处置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楚,能使主题内容得到顺畅合理的表达,还要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主次、详细等各个环节合理紧凑。 修改语言 要在语言的准确性、学术性、可读性等方面下功夫,文字力求准确、精炼、简洁、专业,努力做到字字珠玑、句句充实。 文章的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都成为锦绣文章的主人!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