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三校(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铜陵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100分钟 满分:l00分)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这说明西周的礼制A. 有助于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B. 促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 有利于形成文化心理认同感D. 奠定周朝分封制政治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礼制的作用,注意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通过共同的
2、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可知,西周的礼制突出了对周文化的认同,共同的民族心理,有利于统一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C。A项不符合史实,商周时期王权尚未完全集中,故排除;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秦朝,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2.孔子弟子子夏在全国许多地方办私学,广收门徒,其学生中不仅有兵圣吴起,还有李悝、魏文候和商鞅等;荀子的弟子中有韩非子和李斯等人。这说明A. 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一致B. 诸子百家存在共通之处
3、C. 诸子百家思想皆源于儒家D. 各学派思想融合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的材料信息,我们可以获取信息,就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子夏、荀子的学生中有法家、兵家代表人物,这充分说明到了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思想渐趋融合的发展趋势,故选D。A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诸子百家的共通之处,排除B。C表述错误,排除。【点睛】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3.阅读下列表格中的史料,由此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粤之无镈(注:一种锄草用
4、的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周礼考工记“四月,郑祭是帅师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又取成周(注:以洛阳|为都城)之禾。周郑交恶”春秋左氏传A.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 小农经济的普遍形成C. 农耕技术有所进步D.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已提示两则史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景象,第一则史料说明当时粤人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第二则史料反映出当时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现象。可见,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当时农耕技术有所进步,故选C。井田制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材料也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排除B、D。4.韩愈的“治心论”认
5、为,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去遵循它,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韩愈的这种观点A. 意在使儒学实现宗教化B. 加速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 强调对传统儒学的改造D. 推崇信奉儒学的自觉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韩愈强调用心践行儒学的重要性,只要内心自觉的践行儒学,那么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说明韩愈对自觉践行儒学的行为比较推崇,故选D。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韩愈要将儒学宗教化,排除A。自觉践行儒学与三教合一的加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传统儒学也强调封建名教纲常,因而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强调改造儒学的观点,故排除C。5.下面是宋元时期有关商贩商业活动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该
6、时期记述出处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叫卖声)俱不同(宋)高承事物纪原只见汴河岸上有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宋元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无大都),小商贩,用盒于盛着糕点,将盒子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卖糕点(元)熊梦祥析津志A. 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商业经营中渗透广告意识C. 都城开始成为商业中心D. 小商贩完全集中在居民区【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三则史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京师和大都商贩的商业活动。第一则史料说明宋时京师的商贩在贩卖时要进行吆喝,吸引购买者;第二则史料说明汴河边的馒头店店门匾上写有广告语“上等馒头点心”,吸引消费者;第三则史料说明元大都的商
7、贩在卖糕点时,要将糕点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其意也是吸引购买者。故以上史料都可以用来证明宋元时期的商贩在做生意的时候已经有了广告意识,故选B。其他几项表述错误,故排除。【点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严格采取重农抑商的国家。所以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宋朝打破了市坊制度。从此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6.明代对于外国贸易,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或市舶司之职,而代以官设牙行。因为牙行是由官府设立的,故称为“官牙”,行商则称为“官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A. 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B. 对外经贸交流日趋规范C. 买办商人群体逐步形成D. 官营手工业品享誉海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不用唐宋
8、以来的市舶使代以官设牙行”“其时番船多集广州,故广东牙行独盛”及“官牙”“官商”等信息说明,明朝政府不仅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监管,且直接参与对外贸易,可见,当时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规范”等信息,排除B。C项买办阶层是在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材料不符。D项与本题无关,故排除。7.在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地大物博,但能合力以图之,持久以困之,不患不操胜算”。中国“又何畏此小国”,日本的行为只是“夜郎自大”。据此可知他A. 存在轻视日本的心理状态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 认为中日的开战已成定局D. 对日本国情有清醒认识【答案
9、】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但能合力以图之,持久以困之,不患不操胜算”。中国“又何畏此小国”,日本的行为只是“夜郎自大”,可知李鸿章存在轻敌的心态。故选A。B项与本题无关,故排除。C、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8.川沙县志记载:旧时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土布大为减销,女工又少一技能;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这反映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A. 加速了民族工业发展B. 顺应了经济发展潮流C. 冲击了传统农耕文明D. 淡化了男尊女卑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破坏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10、女工到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虽多一生计,但“风俗不无堕落”,这就说明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冲击,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没有反映其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排除B。女工到洋纱厂、洋布局做工,在当时被认为“风俗不无堕落”,这说明男尊女卑意识仍未淡化,故排除D。9.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两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B. 政治体制发生质变C. 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D. 民
11、族救亡意识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朝士皆耻言西学”到“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意识凸显,故选D。当时的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故A错误。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表述错误,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材料没有显现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严重即可答题。10.1928年,申报出现了一个新专栏“咖啡座”,当时的编辑明确表示,这个专栏就如现实中的咖啡座,人们可以在里面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这从侧面反映出A.
12、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B. 大众传媒发展助推思想文化传播C. 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的浓厚D. 西方文化传入改变人们休闲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咖啡座”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文化传播,故选B。申报里的“咖啡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咖啡座,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日益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故排除A。自由的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发达,而且缺乏比较,得不出上海民主政治氛围相对浓厚的结论,故排除C。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11.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
13、。这体现了他A. 全盘肯定西方文化B.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 坚守中国传统文明D. 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既不是全盘肯定西方文化,也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胡适提倡“整理国故”,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表明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理性、科学、批判的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其力图整合东西方文化,故选D,排除AC项。胡适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并非是洋务派,故其不会坚持“中体西用”思想,故B错
14、误。【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在充分读懂材料,不能受所学的全盘否定思想的控制,要在理解基础上联系所学即可得出答案。12.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以前蒙、藏、回、苗学校概称蒙民、藏民、回民、苗民小学或师范,此后“所有该类学校一律以地名称之”。边疆地区各民族小学学校“不得冠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国民政府如此规定旨在A. 突出大民族观念B. 提升政府集权意识C. 消除民族间差异D.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1937年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旨在淡化民族差异,强化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意图。故选A。材料是教育部规定,体现不了
15、政府集权意识,B错误。单独取消学校出现民族的称谓无法体现消除民族间差异,C错误。材料不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词是“不得冠以任何族别字样,以泯界限”,提倡没有界限民族之分,为的是共同抗日。13.下图为民主革命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A. 促进了国共内战全面的爆发B. 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C.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D. 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这是解放战争最后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加速了新民主主义
16、革命的胜利进程,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在1946年6月,故排除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故排除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完成指的是三大改造胜利结束,这要到1956年底,故排除C项。14.1960年,中共中央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时,曾恢复了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允许出售高价商品以调节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B.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失误C. 主动开启全面体制改革D. 大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60年代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材料可知,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中央恢复了农村贸易市场,允许出
17、售高价商品以及调节市场,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失误,故选B。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中共中央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这仅是局部调整,当时也未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故C错误。A、D表述与史实不符。【点睛】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5.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像勇敢、节制之类的优良品性,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心灵来指导,也不能使人为善。这一看法A. 揭露了雅典社会的弊端B. 揭示了人性本恶C.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8、D. 突出美德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从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了勇敢、节制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性,即“美德即知识”,弥补了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而忽略道德和法律对人的制约,极易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故本题选D项。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苏格拉底是一个性善论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C错误。16.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A. 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B. 罗马法日益注重形式主义C.
19、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D.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从材料给出的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关系增多,不可能需要所有的交易都要有5名见证人在场。因此,原有的契约形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书面契约的应用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故选C。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A项错误。罗马法始终注重形式主义,但后来日益淡化了,故B错误。材料的重点在于契约成立的条件,罗马法始终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项与本题无关。17.15世纪,欧洲美术创作中以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充满着温情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所画的圣母形象娇憨、妩媚
20、、宗教气息完全消失,而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也是揭示人的完美形象与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体现对人生幸福与欢乐的狂热歌颂。这表明当时A. 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B. 摆脱神学束缚成为共识C. 民主与科学观广泛传播D. 人文主义影响日渐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以宗教故事和传说的作品,由原来的呆板宗教气息变成温情为主,歌颂人生幸福与欢乐,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影响日益深远,答案为D。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和神学束缚,排除AB。民主与科学的传播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C错误。18.德国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
21、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了A.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B. 东方缺少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C. 西学东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D. 亚洲商业城市的发展产生不了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中韦伯所说的“精神酵母”,指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新教的兴起,思想的解放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新航路开辟与本题无关,故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C错误。材料中突出了亚洲的宗教未进行改革,从而使亚
22、洲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而非“产生”,故D错误。19.19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9世纪末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杂志用大量篇幅介绍科学知识,许多科学书籍成了畅销书,科学发现成了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A. 科技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B. 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C. 科学知识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D. 科学理论逐渐被庸俗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了欧洲公众对科学态度的变化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表明当时科学知识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科技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科学理论逐
23、渐被庸俗化”这些表述在材料中均无法直接体现,故A、B、D三项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近现代科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杂志用大量篇幅介绍科学知识,许多科学书籍成了热销的抢手书,科学发现成了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20.下图反映了18411891年英国女性职员人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A. 工业化造成劳动力资源紧张B. 工业化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C. 女性对家庭的贡献日益削弱D. 工业化消除男女的性别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从题干图标数据信息可知,18411891年即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女性职员人数在不断提升,由此可选B。ACD
24、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21.法国1875年宪法虽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共和派可以利用宪法中“共和国总统”来改造和完善共和制;君主派虽强大,但无力单独制宪,只能宪法中无限增大总统权力,一旦时机成熟,宪法稍加修改,帝制即可复辟。这反映了当时法国A. 政党政治更迭频繁B. 共和派力量比较弱小C. 两派既斗争又妥协D. 民主政治极度虚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由材料可知,共和派和君主派在斗争中互相妥协,同时又互相斗争的事实,故选C。材料虽然反映出法国政局动荡,但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更迭问题,故排除A。既然共和派能通过维护共和制宪法,就说明法国共和派力量并不弱
25、小,排除B。材料信息显示的是法国上层的斗争和妥协,但法国毕竟最终确立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所以并非民主政治虚伪,排除D22.1920年,列宁提出了全俄电气化的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的口号。而后他又指出,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据此可知列宁A. 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明显B. 明确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C. 要求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牺牲D. 认为工业化条件已经成熟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列宁对俄国工业化设想的变化,“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体现出列宁
26、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实践;“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国家的工业化也不可能实现”则表明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转到苏俄具体国情实际上来,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重新规划通过商品经济和市场货币关系,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的道路。故选B。材料没有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D内容,排除。23.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 取得成功的偶
27、然性B. 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 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 基于实际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是论述罗斯福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不是论述取得成功的偶然性,A项错误;题干是说“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说明不是整顿措施的系统性,B项错误;材料未论及罗斯福新政脱离理论的盲目性,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故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基于实际的灵活性,D项正确。故选D。24.2019年5月,继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从
28、10%上调至25%后,美方又进一步威胁,启动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税25%的相关程序。基于此,5月l3日晚,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宣布调整加征关税措施,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原则大打贸易战,这充分说明A. 经济全球化趋势弊大于利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C. 全球化面临着严峻挑战D. 中美争夺世界的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利弊。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聚焦中美两国的贸易战,面对美国对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行为,中国政府也进行了反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故选C项。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利有
29、弊,但是利是大于弊的,故排除A。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即崩溃了,故排除B项。中美贸易战不是中美在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故排除D。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2分、26题18分、27题12分,满分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继位以后,对于如何健全政治体制,更好地发挥各级官僚机构的作用,与大臣们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太宗采纳了张玄素的建议,表示自己不能像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而是让“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真正得以确
30、立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三省制。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王室官员势力大减,逐渐向名誉性官职蜕化。内阁成员的人员几乎完全局限于政府要员的范围之内,像大法官、国务大臣、财政大臣等都是历届内阁的成员。一个新名称“政府”开始于内阁通用,且日益广泛流行开来。罗威尔把这一变化称之为过去200年内“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到安娜女王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已不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非法的、秘密的Cabal或Junto(注:意为政治集团),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危害议会权力的机构。可以说,内阁作为国家机器中公认的一部分已被人们心照不宣地接受了。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
31、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调整政治体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行政体制的变化,并说明该变化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英两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答案】(1)原因:吸取隋代统治教训;稳固统治需要;处于对充分发挥中央各机构作用的考虑;唐太宗励精图治等。(2)变化:内阁成员趋于稳定;内阁与政府日益融为一体;王室成员的权力淡出。影响:国王的行政权逐步遭到削弱;内阁地位更趋于稳固,内阁的合法性为社会所接受;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更加鲜明。(3)趋势:唐朝:中枢政治体制趋于完善;相权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英国:君主立宪
32、制逐步完善;行政权逐步由国王转向内阁【解析】【详解】(1)从材料“表示自己不能像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而是让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真正得以确立和完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三省制”。并根据所学可总结出吸取隋代统治教训;稳固统治需要;处于对充分发挥中央各机构作用的考虑;唐太宗励精图治等。(2)变化:从材料“内阁成员的人员几乎完全局限于政府要员的范围之内,像大法官、国务大臣、财政大臣等都是历届内阁的成员。”“到安娜女王统治末期内阁作为国家机器中公认的一部分已被人们心照不宣地接受了。”表明内阁成员趋于稳定
33、;内阁与政府日益融为一体;王室成员的权力淡出。影响:国王的行政权逐步遭到削弱;内阁地位更趋于稳固,内阁的合法性为社会所接受;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更加鲜明。(3)趋势:联系所学对英国和唐朝的政治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朝:中枢政治体制趋于完善;相权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行政权逐步由国王转向内阁【点睛】本题考查材料阅读,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材料一关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体现了唐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渐趋完善,相权的削弱和君主专权的不断强化。材料二主要关注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的历程以及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
34、成,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的趋势。答题中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尽量要点全面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材料二 美国决策者坚决拒绝通过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融入世界经济,拒绝外国直接投资,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对19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置之
35、不理,继续实施高关税保护政策。在经济上实施具有孤立主义特点的高度保护主义,一心一意地搞工业化在19世纪的美国决策者中间曾经流行过这样的格言:“不要按照英国人所说的去做,而要像英国人那样去做”。美国工业化和工业化后很长时间内,外贸依存度一直不高美国的工业化无疑是内向型的,是以国内消费为引擎的作为美国工业化的意识形态,保护主义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产业的不利地位,因此,美国工业化的政策制定者不遗余力地推进结构转型。不仅如此,从187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以电力革命、重型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为核心的技术革命高潮,美国通过新产业的激进创新而非传统工业一举超越了英国。从南北战争结束到
36、美国工业化完成的三十年(l8651894年)又被称为“镀金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放任主义经济哲学的高峰。摘编自贾根良美国学派与美国的工业化:经验教训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呈现出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国工业化道路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答案】(1)由国家计划推动,转变为市场推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由不重视环境,转变为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2)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内需为主导,发展内向型经济;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契机,以结构转型为目标抓住高端
37、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借鉴意义:优化产业结构,力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注重技术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等。【解析】【详解】(1)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策略可以根据材料“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汤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概况信息的能力。(2)美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可结合材料二进行概况,从中提炼有效信息,注意要点要全面。对中
38、国的借鉴意义可结合中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塞缪尔亨延顿,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他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
39、,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尽管如此,国际上仍然存在不少杂音。对此,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10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表示,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摘编自搜狐网新闻阅读上述两段材料,围绕“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冲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观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亨廷顿认为导致
40、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这是因为冷战后美国企图构建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崛起,美国日益感受到威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历史上文明的交流互鉴曾经推动过东西方文明的大发展。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而东学西渐也有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西学东渐,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冷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文明多样发展,文明多元共存是基本现实。对于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
41、谐共处、合作共赢。这正如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在冷战阴云下,突破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藩篱,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最终实现了合作共赢。这种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取长补短。例如鸦片战争后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开始积极向西方工业文明学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断兴起,由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借助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计划手段,逐步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成为推动战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文明可以实现交流互鉴,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超越文明冲突,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提示: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考查文明的多元、共存、交流、包容。主题是围绕着文明交流互鉴还是文明的冲突,充分考查学生中外关联,史料实证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只要观点明确,史实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