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597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武功县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交卷时,只交答题纸。第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C. 通过宗法制以巩固

2、奴隶主专制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西周之所以平定天下,主要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创新,西周的制度与商朝的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封制。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宗法及丧服之制”指的是宗法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指的是分封制。因此,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即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以拱卫王室,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故B正确。分封制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分封的对象除了同姓贵族,还有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此项说法片面,故A错误。材料表明不仅仅通过宗法制以

3、巩固奴隶主专制,故C错误。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密切结合,故D项错误。2.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

4、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郡县制的发明使得过去由于分封制度而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统一大国的建立成为可能。“由此可见郡县制( )A.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B. 保证了地方自主行政C. 提高了中央决策的效率D. 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请“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统一大国的建立”说明郡县制从凝聚力以及统一国

5、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A属于经济,材料没有体现;B中自主性不符合郡县制特点;材料说明地方制度,不是中央决策方式,故C错误。4.秦朝“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官殿彆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呈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化国为家,皇权至上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的“三公九卿”中的一些职位是专为服务皇室事务所设,即皇室事务与国家事务同等对待,反映出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化国为家,皇权至上,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这些职位与皇室的关系,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官员的产生方式,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柄归中朝”“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并结合所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与以丞相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7、。 中朝的职责是协助汉武帝决策,并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故A错误。中朝只是协助汉武帝决策的机构,并非执行机构,故BD错误。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成为协助汉武帝决策的中枢机构。“中朝”的形成,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6.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A. 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 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C. 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

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说法,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属于监察制度的表现,D选项排除。7.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类君主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 阁臣权力有限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 深受皇权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没有自己的印章,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答案为A;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大臣的权力大小。B错误;材

9、料与办事效率无关,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的特征影响来分析。8. 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是在元朝,故排除,选C。清朝时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加强了清对西藏的管辖。新疆设立伊利将军;在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管理和控制。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0、清代的边疆政策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反映了A. 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迈进B.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C. 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D. 近代中国外交走向了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处理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建立了专管外交事务的机构,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故B错误;专管外交的机构不能说明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外交走向独立自主,故D错误。10.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

11、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排除A;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只

12、是说明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体现不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近代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不仅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更在强调是一个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排除D项,选择B。【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文明史观11.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A. 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B. 反

13、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 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D. 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可以知道,体现了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报刊对反割台的关注与支持,没有体现反割台斗争的群众基础如何,故B项错误;反割台运动并不是受报刊的关注才兴起了,而是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故C项错误。12.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

14、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

15、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3.“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

16、(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A.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B.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知识分子在“九一八事变”后完成事变证据汇编呈递给国联调查团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说明知识分子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担当与风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扭转”;当时知识分子的目的不是研究抗战而是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故C项错误;当时国联调查袒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没有正确界定“九一

17、八事变”性质,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主要有:对“九一八事变”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对材料信息“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事变证据汇编呈递给国联调查团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的理解和判断,据此即可正确分析判断。14.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

18、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有史学家认为:“德源(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文中的“这个方向”是指A. 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发动群众B. 坚持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

19、挽救民族危亡C. 发展资本主义,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D.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他主张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使中国走向富强,C选项符合题意。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借用西方的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来发动群众,这不符合历史潮流,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未将反封建与反侵略结合起来挽救民族危亡,他提出的主张是为了挽救颓废中的太平天国,B选项排除。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不符合历史潮流,D选项排除。【点睛】资政新篇的评价:(1)

20、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2)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3)但它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但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16.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左图和右图是1911年10月和11月

21、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

22、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A. 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C. 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D. 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

23、最大的特点就是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牵制,D选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说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A选项排除。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的说法与责任内阁制无关,B选项排除。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的说法与责任内阁制无关,C选项排除。18. 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一书中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的路线是偏执的。”下列中共“一大”的内容中不“偏执”的是A. 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B. 革命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士兵C.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D. 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

24、任何联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共一大指出,革命对象是资产阶级,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A、C、D三项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内容是脱离中国国情的,是“偏执”的表现,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革命的力量是工人、农民和士兵,这一内容是正确的,因此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的成立。19.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

25、“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C.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D. 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战略反攻的的序幕;1948年后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因此从时间上看,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解放战争点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抗战后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过程等需要掌握。20.中国人民大学

26、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B. 扩大了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C.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原则D. 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可知体现的是参政议政的人员的广泛性,D选项符合题意。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自主的原则,C选项排除。21.1965年9月1日至9

27、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 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C. 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D. 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可知,西藏举行的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藏族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得出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消灭农奴制度,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参政人员结构

28、,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问题,故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西藏地区改革开放问题,故D错误。22.中共八大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一决策A. 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B. 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C. 为新中国法建设指明了方向D. 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故A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场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说明没有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故B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场党内民主,反对个人

29、崇拜”,这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是在文革结束后,故D项错误。23.据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B. 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C. 体现了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D. 创造性地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体现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加强和扩大,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实行的是直接选举,故不正确的表述应该是C项,符合题意,故选C;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4.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

30、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A.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B.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区行政事务C. 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D.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C【解析】【详解】从“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可以看出,在香港驻军和中央要管理,都可以体现出香港是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区域,故C正确;一国两制是因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A错误;特区驻军只是主权的象征,是香港繁荣稳定的保障,并没有说驻军有权利参与特区事务的管理,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

31、出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并结合所学一国两制的内容分析解答。25.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

32、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

33、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

34、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血缘、门第、等级、世袭。(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

35、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世袭制,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选官的标准是依靠血缘、门第、等级以及世袭。(2)依据材料二“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材料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和世袭的特点。(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以及压制人才。(4)依据材料四“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信息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张扬了“学而优则仕”、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以及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27.阅读

36、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类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1898年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国会咨文材料二 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荚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第

37、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国公使绰特的信件材料三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荚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1)根据材料一,分析“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答案】(1)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

38、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陷入了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2)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与范围。(3)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以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出处提供的时间1898年,可以联想到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值甲午战争失败后。结合该战争的影响分析作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2)材料二中“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

39、得利益,不得干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到新阶段。此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3)根据材料三中“准备发表贵国声明”和“只要其他有关国家声明”可知英国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要从英国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行分析: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和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开始削弱。28.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

40、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诗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又是怎样解决的?(2)诗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开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导致诗歌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4)诗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答案】(1)原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

41、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解决: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台湾得以回归祖国。(2)新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此前道路:夺取“中心城市”。说明: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4)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解决: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

42、祖国。(2)新道路:根据材料注释“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可知“黄洋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得出新道路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可知此前主要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转变:从城市到农村,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长征的原因是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4)战役:根据材料注释“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攻占南京的是渡江战役。结果: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天翻地覆”是指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国民

43、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29.材料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材料二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构建起来。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材料二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3)依据材料

44、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答案】(1)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2)“文革”开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8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也可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3)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了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解析】(1)应从材料一中“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分析,可以答为: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答为:“文革”开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8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推进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如: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了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