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清流一中2015-2016上学期第一阶段考 高三历史试题 要求:1、144小题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45-47题答题时不要答在密封线内。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1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
2、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3.“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4陆游在岁暮感怀一诗中写道:“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金灭北宋),此风犹未已”该诗旨在抨击两
3、宋时期() A政有夷狄之风B淳朴民风败坏C官吏贿赂盛行D官场党同伐异5. 从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木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这表明()A传统的宗法制无法维系B公开立储威胁到了皇权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D储君的权力受到了限制6.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
4、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7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 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 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8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农村管理注重血缘
5、关系9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各色人物超过2000个,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等生活情致,天平山、运河、古城墙等地标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江南的山青水绿之美。仇英这幅画作是() A古代最早的风俗画作品 B江南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C对两洋绘画技法的尝试 D明末进步思潮流行的体现10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
6、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11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的“文明”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C直接民主D轮番执政12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开端,因为有了古希腊文明,才产生了璀璨的欧洲文明,从而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47项世界遗产并位居世界第一。与希腊人相比,使意大利人更感到骄傲的是A完美的政治制度B繁荣的经济文化 C领先的科学技术D庞大的帝国版图13“城邦个体公民的福
7、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14十二铜表法表三第4条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突出强调权债双方自由平等 B体现人权至上的法律原则 C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 D重点保护债权人的财产权15、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B理念的世
8、界才是真实的 C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D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16、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17、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A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宗教 B与西方宗教思想
9、没有任何联系C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 D只是农民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18、“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19、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
10、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20、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2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22、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
11、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中国的洋务派选择的是哪种方式A第种 B第二种 C第三种 D三种都不是2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的先进技术C肯定了“中学为体”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D指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24、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
12、输入()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2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26、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B魏源的“师夷长
13、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主张27、李鸿章曾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材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自强”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D力主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28、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
14、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29、在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场中,有一个八匹白马拉着两节火车奔腾的镜头。尽管这是艺术夸张,但马拉火车确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它最能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B当时蒸汽机车的制造水平太低C落后意识是实现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D清朝专制统治的腐败30、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
15、象的共同原因是 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31、1913年张謇发表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一文,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特别是:“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材料表明张謇 主张发展实业,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方面 看到了民族资本发展的局限性 倡导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力主对外开放,实现实业救国 A. B. C. D.32、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图二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
16、识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33、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 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34、“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
17、,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35、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36、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1 352290 791117213 48219302 792415 447138247 969193
18、23 456577 257178342 21119353 895675 173208461 812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37、“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里的成熟也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上。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38、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
19、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39、“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40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
20、致良知”“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A B C D41宋代学者李舰说“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于异端,何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舌心知百体皆无所主,将舍浮屠何适哉。”对此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内在动因 B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儒学价值的反思C批评“后儒者”对民众的影响力有限 D说明佛教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42、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
21、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43嘉兴民丰纸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民族企业,其发展过程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1948年,民丰账面资金一度达到480亿元,但其生产经营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出现这种奇怪的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原因是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B日本人的掠夺政策C官僚资本经济控制 D美国商品大量涌入44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
2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第卷(非选择题 共56分)二 非选择题45.(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 据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
24、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2分)46. (16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为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
25、苒三十年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
26、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2011年10月11日求是(1)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试从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分)4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优秀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
27、“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 2015-2016上学期第一阶段考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ABADB 6-10 DDDBB 11-15BDBCD 16-20
28、BDABB 21-25DCCCD 26-30BDBCA 31-35DCCDC 36-40CACCC 41-44DAAD二、非选择题45.(28分)(1)内涵: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善待人民,为百姓利益着想;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理想政治: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2)异: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同:两人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从中国传统思想来论证近代民主思想的合理性。(3)关系:都主张重视人民,近代思想家
29、们从民本中汲取重民、贵民内涵,成为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之一。近代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A、列强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B、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C、近代教育的兴起和留学风气影响;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46.【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二中由“偶像”到抛到粪缸里说明中国人对皇帝看法的变化。第(2)题注意结合材料三及辛亥革命的意义分析说明。第(3)题运用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内涵理解,并结合辛亥革命的政治、社会影响分析说明。答案:(1)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分)(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
30、道路,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4分)(3)现代化史观: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社会史观:破除了封建习俗和观念,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8分)47.答案(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典型;(2)论述步骤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合理:(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912分) 二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合理;(2)论述步骤基本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基本合理;(3)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48分) 三等:(1)选取历史事件或现象不够妥当;(2)论述步骤欠完整,现代化理论运用欠合理;(3)
31、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3分或以下) 示例:以洋务运动为例。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中央与地方的一些开明官员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洋务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等。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认同”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力求“变革”军事与技术以巩固传统制度。洋务派追求国家富强,其改革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大门,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他们固守旧制度(“认同”大于“变革”),使早期现代化止于“器物”层面,这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优秀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在做题中主要是要抓住“认同”与“变革”,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述即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 -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