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合强化练7语用+论述类+诗歌(时间:40分钟赋分:4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曾几何时,面对不义之举,我们,大声吼出“站住”“抓贼”等震撼心灵的声音,让正义的力量扼断那双罪恶之手的腕骨。从何时起,我们变得胆小懦弱,粗鲁的嗓门只留给了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不是的真理,面对不法之徒,沉默是对他们的纵容,是对善良人群的犯罪。试问,我们如果遭受不法侵害,路人都沉默让你有何感想?大声喊叫会让一个长期压抑的人生理和心理都能够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放,就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痛哭可以内心郁结的块垒,而很少有人发现大声说话也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活出你爱憎分明的个性,大声地
2、说出你压抑已久的心声,你的生活可能会是另一种面貌,那时你就会觉得天原来可以这样湛蓝,水可以这样碧绿,鸟鸣可以这样清脆,来去匆匆的人群,脸上写满了的忙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愤世嫉俗颠扑不破消释充实B.义愤填膺颠扑不破消解充实C.义愤填膺固若金汤消释充分D.愤世嫉俗固若金汤消解充分2.在文中两处括号处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说话是银,沉默是金阳光灿烂在心中B.沉默是最难驳倒的论辩阳光灿烂在心中C.沉默是最难驳倒的论辩心中阳光灿烂D.说话是银,沉默是金心中阳光灿烂3.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3分)A.我们遭受不法侵害,如果路人都沉默让你有何感想?B.如果我们遭受不法侵害,路人都沉默让你有何感想?C.我们如果遭受不法侵害,路人都沉默对你有何感想?D.我们如果遭受不法侵害,假如路人都沉默,让你有何感想?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人工造林在减轻洪水和沙尘灾害方面作用巨大,。其原因就在于过去的人工造林树种单一,林下其他野生动植物极少,无法形成完整的生物链,不能为更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据调查,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方面,环境越自然越好,纯林不如退耕农田,人工混交林不如天然杂木林。作为人工造林第一大国,今后我国将
4、调整以人工纯林为主的造林计划,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更有利空间。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5分)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答:、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5、(6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派祖师张三丰收了七名弟子,他们分别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七人。请你在这七个人名中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意象,运用联想,扩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意境和谐,语言简明流畅,至少从两种感官角度来写,不得出现人名,不超过120字。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
6、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
7、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
8、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
9、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B.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C.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的新型对立。D.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8.下列对原文
10、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B.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C.文章第一段与二、三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D.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B.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C.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
11、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D.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三、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疏雨韩偓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注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蕴含了诗人的感受。C.诗人卷
12、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11.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与解析组合强化练7语用+论述类+诗歌1.B解析 “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相比较应用“义愤填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固若金汤”,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根据适用对象是“真理”,应使用“颠扑不破”。“消释”多指嫌怨、误会等的消除;“消解”使
13、用范围较宽,可以和后面的“块垒”搭配。“充实”,丰富,充足;“充分”,足够,尽量。据句意,用“充实”。2.D解析 解答此题,需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第一处,根据语境,排除B、C两项,因为语境无“论辩”的意思。第二处,“来去匆匆的人群”的主语是“人群”,“人群”后面是“脸上”,所以横线处应填“心中”与之照应,据此排除A项。3.B解析 画线的语句“我们如果遭受不法侵害,路人都沉默让你有何感想”前后陈述的对象不一致,造成中途易辄,将“如果”提到句首即可。故选B项。4.参考答案 但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则效果不佳退耕农田不如人工混交林大植人工混交林及恢复天然杂木林解析 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处从
14、后面“过去的人工造林树种单一”“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方面”等内容看,应该填“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效果不佳”相关内容;处可以直接根据前后内容推断;处是对全段内容的总结,根据前面内容可推断出。5.答案 中和包容开明革新解析 “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这里有“中和”的特征,“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里有“包容”的特征,“开明的中华文明”这里有“开明”的特征,“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这里有“革新”的特征。6.答案示例 站在岱山上远眺,四周的松林一片葱翠,穿过松林,是一条小溪,溪水清
15、澈,漂浮着瓣瓣梨花,仿佛还带着芬芳。缘溪而行,下到山脚,得一石桥。伫立桥头,忽有歌声飘来。寻声望去,采莲的娃儿赤着双脚坐在船头,唱着不知名的山歌,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山谷。解析 此题属于词语型扩展,注意先选取意象,然后组成语段。这七个人的名字都是名词,注意组成的画面要有一定的诗意,表达一种境界。同时注意要求至少“两种感官,不得出现人名”和字数的要求。7.D解析 A项,“自然空间生成的先决条件”扩大范围,选项忽视了限制性成分“适宜人生存”;B项,“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无中生有;C项,“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的新型对立”或然变必然,原文为“结果可能是”。8.C解析 C项
16、,“总与分的关系”错,应是递进关系。9.D解析 D项,“改进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说法绝对,前者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10.D解析 D项理解错误,尾联流露出的是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与无奈。11.参考答案 诗歌前两联描写环境的清幽和谐,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流露出诗人闲居于此的不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解析 “但欲”“唯将”构成情感上的转折,将前后两部分关联起来。诗歌前两联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表现闲居生活的美好;后两联“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表达了诗人想扶持危难中的百姓,抒发济世救民、建功立业的渴望;“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