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碱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考点一】酸的性质及探究【要点梳理】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如下五个:(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酸+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注意:这里的金属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之前的较活泼金属。(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4)酸+碱-盐+水(复分解反应)(5)酸+碳酸盐-盐+水+二氧化碳 (复分解反应)【典型例题】向CuO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在滤液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B滤渣里一定有CuC
2、滤液中可能有CuSO4、H2SO4D滤渣里一定有Cu和Fe【答案】B【解答】解:A、在滤液中加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不含有硫酸铜、硫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滤渣中含有铜,该选项说法正确;C、滤液中不含有硫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滤渣中含有铜,不一定含有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变式训练】1氧化铜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容器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渐加入到盛有氧化铜的容器中Bm点表示氧化铜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Cm点和n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
3、的质量不相等Dm点和n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答案】C【解答】解:A、溶液的总质量从零开始,所以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铜中,故正确;B、m点表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正确;C、m点表示氧化铜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n点和m点对应溶液中铜元素质量相等,故错误;D、酸具有挥发性,所以n点和m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故正确;故选:C。2盐酸是重要化工产品。(1)盐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请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2)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在瓶口处观察到的现 象是 。(3)氨水也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氨
4、气。如图,在 a、b 处放有浸泡过浓盐酸或浓氨水的棉花,过一会在 c 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处是放有浸泡过 的棉花。(已知:NH3 与 HCl 在空气中相遇可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NH4Cl;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扩散速度越快)(4)实验室可用NH4Cl 与Ca(OH)2 固体加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 NH3,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 NH3可用向 排空气法。【答案】(1)Fe2O3+6HCl2FeCl3+3H2O;(2)出现白雾;(3)产生白烟;浓氨水;(4)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向下。【解答】解:(1)盐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是因为氧化铁能和盐酸
5、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2)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在瓶口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小液滴,因此在瓶口处观察到出现白雾。故填:出现白雾。(3)过一会在 c 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烟,a 处是放有浸泡过浓氨水的棉花,这是因为氨分子运动的速率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故填:产生白烟;浓氨水。(4)NH4Cl 与Ca(OH)2 固体加热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H2O+2NH3;氨气密
6、度比空气小,因此收集NH3可用向向下排空气法。故填:2NH4Cl+Ca(OH)2CaCl2+2H2O+2NH3;向下。【考点二】碱的性质及探究【要点梳理】碱的化学性质有四个:(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2)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3)碱 + 酸- 盐 + 水(方程式见知识点一)(4)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复分解反应)【典型例题】(2019滨州)某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1)为验证性质,该同学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
7、变成 ;(2)性质的反应为中和反应,试写出NaOH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为了验证性质,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ANa2CO3 BCO2 CFeCl2 DBa(NO3)2【答案】红色;NaOH+HClNaCl+H2O;C。【解答】解:(1)为验证性质,该同学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红色。故填:红色。(2)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3)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硝酸钡反应,二氧化碳不是盐,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和氯化钠,因此为了验证性质,该同学
8、可选择的物质是氯化亚铁。故填:C。【变式训练】1t时,加热烧杯中的石灰水,发现溶液变浑浊,测得此时溶液的pH7关于溶液变浑浊的原因,同学们有两种观点: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他们设计以下方案进行探究,其中没有意义的是()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答案】C【解答】解:A、将装有浊液的烧杯,用冰水冷却,恢复至t,观察浑浊是否消失,如果消失
9、,可能是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致,该选项有意义;B、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即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有意义;C、取适量浊液,过滤,往滤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即使产生沉淀,也是由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该选项无意义;D、其他条件不变,隔绝空气,再做一个加热石灰水的对比实验,如果产生沉淀,说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有意义。故选:C。2如图表示碱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性质关系(“一”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
10、”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问题。(1)X的物质类别 。(2)根据性质写出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根据性质写出能体现碱的相似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 。【答案】盐;Ca(OH)2+CO2CaCO3+H2O;(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解答】解:(1)碱能和酸碱指示剂、酸、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反应,因此X的物质类别是盐。故填:盐。(2)根据性质可知,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故填:Ca(OH)2+C
11、O2CaCO3+H2O。(3)根据性质可知,能体现碱的相似化学性质的是碱能和铵盐反应生成氨气等物质,氢氧化钠和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故填:(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考点三】中和反应及探究【要点梳理】1.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水。2.酸碱中和反应的图像问题如: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画出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的变化图像。 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 NaCl + H2O A点:
12、溶质NaCl和HCl (盐酸过量) B点:溶质NaCl (恰好完全反应)C点:溶质NaCl和NaOH ( NaOH过量)【典型例题】室温时,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中,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B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答案】B【解答】解:A、由测得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情况图,所得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
13、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C、当滴入溶液体积为5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D、当滴入溶液体积为20mL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得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变式训练】1.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时,溶液p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 滴入到 中。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溶液中溶质为 (填化学式)。(2)测定某酸溶液pH时,如果放pH试纸的玻璃
14、片上的水没有擦干就进行测定,会使测得的pH (填“偏大”或“偏小”)(3)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答案】(1)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H2SO4、Na2SO4;(2)偏大;(3)氢氧化钙。【解答】解:(1)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硫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Na2SO4。(2)测定某酸溶液pH时,如果放pH试纸的玻璃片上的水没有擦干就进行测定,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性减弱,会使测得的pH偏大。
15、(3)氢氧化钙具有碱性,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2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1)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有哪些?(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案】(1)钠离子和氯离子;(2)H+OHH2O。【解答】解:(1)由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考点四】盐和复分解反应【要点梳理】一、盐的化学性质1.盐(可溶)+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金属+新盐
16、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注意: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3.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注意: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注意: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这三种复分解反应一定能发生 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碱 + 酸 = 盐 + 水 RHCO3 /RCO3 + 酸 = 另一种盐 + CO2+ H2O【典型例题】某固体可能含有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
17、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在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有Na2CO3和Na2SO4,可能有KNO3、CuSO4、CaCl2B一定有Na2CO3,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C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aCl2,可能有KNO3、CuSO4D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答案】D【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
18、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在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由于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与硫酸铜、氯化钙反应生成了沉淀,则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硫酸铜。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观察选择
19、项,D正确。故选:D。【变式训练】称取mg CaC2O4H2O(相对分子质量为146,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置于氮气流中加热,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其中AB发生反应:CaC2O4H2OCaC2O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C2O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Bm8.2C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O4CaCO3+CODF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Ca(OH)2【答案】C【解答】解:A、草酸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是+3,故A错误;B、设的质量为xCaC2O4H2OCaC2O4+H2O 146 128 x 6
20、.4g x7.3g,故B错误;C、CD发生的反应是草酸钙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碳酸钙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2O4CaCO3+CO,故C正确;D、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F点对应固体的化学式为CaO,故D错误。故选:C。1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在该过程中,下列4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烧杯内物质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ABCD【答案】B【解答】解: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由以上
21、分析可知,开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当盐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故正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其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正确;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错误;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增大;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大,但是幅度减小,故正确。故选:B。2现有不纯的氧化铜
22、样品16g,所含杂质可能是氧化铝、氧化镁、木炭粉、氯化钠。向其中加入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没有固体剩余。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B原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C反应生成3.6g水D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答案】BD【解答】解:A、没有固体剩余,说明原固体样品中肯定不含木炭粉,该选项说法正确;B、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氧化铜质量是16g,消耗氧化铝质量是6.8g,消耗氧化镁质量是8g,因此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含有氧化铝和氧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反应生成水的质量:200g9
23、.8%3.6g,该选项说法正确;D、反应后所得溶液中至少含有三种或四种溶质,即硫酸铜、氯化钠和硫酸铝、硫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D。3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B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不变C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80D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7.55g【答案】D【解答】解:A、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镁和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24、B、整个反应过程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的氯离子质量不变,但溶液的质量增加,因此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设氯化镁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2NaOH+MgCl2Mg(OH)2+2NaCl80 58 117x 5.8g yx8gy11.7g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80g,所以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40+80120,故C错误;D、设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NaOH+HClNaCl+H2O40 58.540g10% zz5.85,所以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5.85g+11.7g17.55g,故D正确。故选:D。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
25、变化关系的个数是()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锌粉和铁粉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解答】解: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故正确;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水和酸的硫酸钡,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一滴加就有沉淀生成,故错误;横坐标代表加入金属的质量,不是表示反应时间,当加入少量金属时,等质量的Zn和Fe,Fe产生的氢气质量多,另一方面,产生等质量的氢气,消耗Zn的质量多,Fe的曲线应该在Z
26、n的上方,故错误;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与稀盐酸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由NaOH+HClNaCl+H2O可知,NaOH和HCl的质量比;40:36.5,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故错误。故选:A。5根据如图实验,回答问题:(1)Fe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2)生成红褐色固体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示: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方程式中FeSO4的配平系数为4。【答案】+6;4FeSO4+2H2O+8NaOH+O24Fe(OH)3+4Na2SO4。【解答】解:(1)FeSO4中,铁元素化合价是+2,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元素的化
27、合价为+6。故填:+6。(2)硫酸亚铁和水、氢氧化钠、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FeSO4+2H2O+8NaOH+O24Fe(OH)3+4Na2SO4。故填:4FeSO4+2H2O+8NaOH+O24Fe(OH)3+4Na2SO4。6常温下,一锥形瓶中盛有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3%的稀硝酸,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与加入稀硝酸的关系曲线如图。请回答问题:(1)本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pH7时,锥形瓶中的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01%)。(3)图中a点对应的溶
28、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4)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2.6%的稀硝酸进行本实验,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会经过 (填“甲”“乙”或“丙”)点。【答案】NaOH+HNO3NaNO3+H2O;无;4.25%;HNO3、NaNO3;甲。【解答】解:(1)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NO3NaNO3+H2O。故填:NaOH+HNO3NaNO3+H2O。(2)pH7时,锥形瓶中的溶液显中性,呈无色;设反应生成硝酸钠质量为x,NaOH+HNO3NaNO3+H2O,40 8520g4% x,x1.7g,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4.25%,故填:无;4.25%。
29、(3)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过量的硝酸和反应生成的硝酸钠,化学式是HNO3、NaNO3。故填:HNO3、NaNO3。(4)若改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2.6%的稀硝酸进行本实验,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硝酸质量减小,pH传感器测得的曲线可能经过甲点。故填:甲。7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对某些盐的性质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主题:探究FeC13溶液加热、灼烧的变化相关信息:酒精(C2H5OH)具有还原性,加热条件下能与Fe2O3反应;Fe和Fe3O4易被磁铁吸引,FeO是一种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Fe3O4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1)实验一:将大约20mL饱和FeCl3溶液在蒸发皿中加
30、热蒸发,沸腾后发现溶液中逐渐产生红褐色浑浊。FeCl3溶液呈黄色主要是因为溶液中含有铁离子,铁离子符号为 。加热时,FeCl3易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物质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实验启示,FeCl3溶液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 (填“能”或“不能”)获得FeCl3固体。(2)实验二:将实验一蒸发获得的红褐色固体转移到坩埚中灼烧,颜色由红褐色变为红棕色。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除生成红棕色物质外,还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加热分解也能得到对应的金属氧化物,结合实验,从物质类别及其溶解性推断,通过加热分解 可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3)实验三:小组同学用多根玻璃棒蘸取饱和FeC
31、l3溶液于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随着加热时间的持续,在1分钟内观察到玻璃棒表面颜色的变化依次为:黄色、红褐色、红棕色、黑色。实验三相对于实验一和二,优点是 (答1点即可)。同学们对黑色物质的成分产生了疑问。联系酒精的可燃性、还原性等相关性质,对黑色物质的成分提出了猜想,经讨论认为,可能是 和Fe3O4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黑色物质的成分,收集黑色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观察现象黑色粉末全部被磁铁吸引综合实验现象判断,此黑色物质成分是 向装有黑色粉末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观察现象固体逐渐溶解,但无气泡产生(4)拓展延伸配制FeCl3
32、溶液时,为防止出现红褐色物质,可向其中滴加少量的 溶液。结合已学知识,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Fe2O3发生还原反应时,反应前后铁元素化合价一般呈 (填“上升”或“下降”)的变化。【答案】(1)Fe3+。FeCl3+3H2OFe(OH)3+3HCl。不能。(2)2Fe(OH)3Fe2O3+3H2O。不溶性碱。(3)实验操作简单,现象变化明显等。Fe、FeO、C。Fe3O4;(4)盐酸。下降。【解答】解:(1)每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 Fe3+。加热时,FeCl3易与水反应生成红褐色物质和盐酸,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3HCl。由于饱和FeCl3溶
33、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沸腾后发现溶液中逐渐产生红褐色浑浊,所以FeCl3溶液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不能获得FeCl3固体。(2)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除生成红棕色物质外,还生成水,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OH)3Fe2O3+3H2O。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加热分解也能得到对应的金属氧化物,而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铜以及氢氧化铁的共性是都难溶,所以从物质类别及其溶解性推断,通过加热分解不溶性碱可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3)实验三相对于实验一和二,优点是 实验操作简单,现象变化明显等)。酒精夺取氧化铁中的氧,可以得到铁或者氧化亚铁甚至还会自身生成碳,以及反应环境为空气中,所以还可能是生成四氧化三铁,所以可能是 Fe、FeO、C和Fe3O4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由于信息提示为“Fe和Fe2O3易被磁铁吸引,FeO是一种黑色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而用磁铁全部吸附,说明没有氧化亚铁和碳,同时用于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体,说明没有铁,所以黑色固体为四氧化三铁。(4)配制FeCl3溶液时,为防止出现红褐色物质,可以用酸抑制水解的发生,所以可向其中滴加少量的 盐酸溶液。Fe2O3发生还原反应时,是本身的化合价降低,所以反应前后铁元素化合价一般呈 下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