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文科试题一、单选题。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2、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4、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5、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
3、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6、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7、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
4、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8、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9、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10、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
5、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的含义是()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2、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
6、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A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C民族工业发展落后 D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13、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C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 D肯定工人的爱国行为14、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
7、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C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15、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材料说明()A专利权的授予促进经济发展B国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C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利经济发展D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促进经济发展16、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到1978年为
8、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C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17、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新中国()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 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 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18、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变革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
9、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19、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2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
10、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2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建立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22、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
11、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 B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C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 D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23、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24、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
12、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25、1928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结合时代背景,对以上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 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A B C D26、土地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认由农民组织的农会代替劣绅所包办的农会,并设置了一些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机构,还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以复兴农村。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13、)A国民政府开始为对抗日本侵略做准备B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相抗衡C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发生了转变D国民政府贯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27、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发回美国的报告提到,“就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而言,共产党人是愿意合作的。但是一味支持中央政府和蒋介石,而把共产党人排除在外,将会促进不统一,而且后果将会是悲惨的”。从这则材料可以得出( )A美国已经放弃了支持国民政府的政策B美国决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C美国已经部分预见到战后中国的政局 D美国决定帮助国民党夺取政权28、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
14、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29、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第II卷非选择题30、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15、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樊树志国史概要(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4分)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2) 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2分)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
16、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 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分)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2分)(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的本质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2分)31(20分)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学对人类生活所做的解释对变迁和传统或赞同,或拒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17、料一 本只是一太极(理),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朱子语类(1)依据材料一,归纳朱熹思想体现了儒学怎样的“传统”和“变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迁”的原因是什么?(8分)材料二 东阳陈同父,跌宕不羁,常与客言:昔有一士,邻于富家,贫而屡空,富翁告之曰:致富不易也,大凡致富之道,当先去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请问其目。曰即世之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岳珂程史(2)依据材料二,指出陈亮的思想与朱子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6分)材料三 一般来说,功
18、利主义的政治家、思想家,总是注重现实而不迷恋过去,即使讲过去,也是为了现实。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3)结合康有为或伏尔泰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6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已”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2)材料二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