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274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C. 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D.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城墙是在都邑周围建起的用于防御的障碍性建筑,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说明王都实力强大,不用担心外来进攻,体现了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故答案为C项。A项,商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社会,保留

2、原始社会部族遗风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是在秦朝,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A. 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B. 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C. 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

3、时官员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遣”、“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秦朝没有太尉其人,所以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太尉并不是临时官员,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排除D项。3.晚清由在乡官吏和科举出身士绅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即便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军权甚至部分人事权也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 缺乏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B. 晚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 科举制度强固了中央权力合法性

4、D. 地方武装军事实力不够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晚清地方武装均由科举出身的士绅组建而成,且并未形成割据局面,原因在于科举制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由科举出身的士绅深受传统儒家忠义观念影响,故C项正确。A项,从“曾国藩、李鸿章掌握一地财权”可知地方具备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晚清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均为地方实力派系,排除。4.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A. 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B. 君主

5、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发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可以决定军国大事,但随着军机处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军国大事的决策权自然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军机处并不是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故A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军机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5.在古代雅

6、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A.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C.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D.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等信息可知,城邦利用戏剧演出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感;同时材料“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信息可知,通过牺牲公民的子女被宣布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一环节,起

7、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这些措施都是强化城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信息,故A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潮盛行是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公民地位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B。6.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B.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D. 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道德意识的法律化,C选

8、项符合题意。通过法律塑造道德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的重视,A选项排除。契约关系的道德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的说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善意和诚信的重视,D选项排除。7.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部门年份农林渔牧业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地产房租业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A. 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 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 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D. 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

9、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出阶级矛盾的趋于缓和,A错误;王权开始受到削弱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出现是18世纪中期,D错误。8.“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A. 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B. 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C. 具有实用

10、主义的政治倾向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制宪者虽然反对奴隶制,但是为了维护联邦而同意保留奴隶制,这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B选项排除。联邦制的推行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D选项排除。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后,有西方历史学家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联邦议会的权利大于帝国议会B. 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 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

11、会负责D. 德意志帝国议会推举帝国首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并结合常识知识可知,汽车的第五个车轮是备用的,材料用此比喻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871年德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的,君主专制是实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帝国议会的权力小,并不是在比较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谁权利更大,而实际上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即使是联邦议会权力比帝国议会大一些,联邦议会本身的权力也是很有限的,造成帝国议会权利小的原因,不是联邦议会权利太大,而是“立宪是虚”,“君主是实”,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不

12、是德意志帝国政府与帝国议会的关系,排除;D项,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帝国首相是由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任命的,而不是由帝国议会选举或推举的,而且材料也不是论述的德意志帝国首相的产生方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 海疆与

13、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 近代军事工业创建与发展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变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而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故A项错误;1875年重视海防和塞防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海防和塞防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1.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

14、金和汇总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 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 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 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考点:1840至1900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2. 辛亥革命

15、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排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排除D

16、。13.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 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 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D. 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根据“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能正确分析国内基本形势,也不能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正确的道路,还是存在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故排除A、B、D;但根据

17、“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故选C。14.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正式形成B. 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C. 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外交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1937年底,抗日战争已经爆发,苏联援华军人数非常多,体现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抗战问题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帮助,当时的执政党是国民党,代表的

18、是大地主大官僚的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国民党同苏联的合作体现出,在民族危亡关头,相较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危机,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与矛盾已变得次要,故而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故D项符合题意。1942年元旦,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故A项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即意味着国民党不再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仅仅是因为抗日的需要,而非践行孙中山三大政策,故B项不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新中国的外交策略,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C项不符合题意。15.“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

19、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这是一部影视剧中毛泽东指导某次著名战役的台词,这场著名战役的重大战果是A. 解放了东北全境B. 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 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题中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平津战役的胜利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C项正确;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辽沈战役的意义,A项错误;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

20、础是淮海战役的意义,B错误;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错误。【点睛】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以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的手段并对敌人采用政治攻势取得胜利,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以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和近战夜战取得了最终胜利;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是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国民党军队。16.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

21、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A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二月革命后出

22、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17.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 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 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 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

23、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BD两项错误;人大是中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说法错误。【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18.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

24、法律体系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或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

25、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9.1959年,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成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确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早已无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当时A.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C. 蒋介石欲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D. 中美关系已经出现重大转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可知台湾方面并不

26、认可美国方面提出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但是没有改变蒋介石追随美国敌视大陆的基本政策,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蒋介石使台湾问题国际化,故C项排除;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故D项错误。20.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A.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B.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27、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已经提出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并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选项并未完整概括

28、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21.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A. 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B. 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C. 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D. 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目可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天津各界成立救国十人团,天津总商会的参与抵制日货,可见五四运动得到各界支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北京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是引发天津斗争的直接原因,故A

29、项错误。学生只是参与演讲,并不是天津斗争的主体,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故C项错误。所以选D。2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 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 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 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

30、D选项排除。23.“小铁片”也有大文化,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色彩纷呈,五花八门。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A. 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B. 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C. 交通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D. 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的设计五花八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侧面反应出了各州依法享有其权力,是联邦制国家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实行联邦制,而非邦联制,B选项错误;各州汽车牌照的设计不同,不能说明其交通管理不规范,C选项错误;仅就各州汽车牌照设计的不同,不能得出“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D选项不符合题意。24.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

31、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

32、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三题,总分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

33、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

34、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答案】答案:示例一: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

35、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示例二: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

36、,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析】【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转变而展开,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

37、,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层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

38、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答案】(1)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

39、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析】(1)措施:根据“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概括回答;目的:根据“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扱在皇帝的手中”“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概括得出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统治。(2)可辩证地分析影响,积极影响,从巩固专制集权统治、行政法制化促进社会进步角度考虑;消极影响

40、,可从专制政体难以制约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等分析。27.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

41、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

42、?【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工业革命、人民的斗争以及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