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_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4087 上传时间:2025-1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个性阅读不能“信马由缰”人教版新课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诚然,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一时间,个性化阅读几乎风靡所有阅读教学的课堂,凡学生与众不

2、同的“个性”体验,教师均颔首默许或大加赞赏,因此,课堂上“个性”迭出,“精彩”纷呈,气氛活跃,热情高涨。但冷眼旁观,我们也发现不少个性阅读的课堂却是在“偏轨”上运行,不免让人为个性阅读教学的明天而忧虑。案例一:一位老师教低年级小学生拓展填空“一()树叶”。师:孩子们,谁能够帮老师把这道填空题填一填?(几乎全部学生都举起了小手。)生:一片树叶。师:很好,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该生高兴地坐下。这时,另一个小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生:一张树叶。师:(先是一愣,继而笑眯眯地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我看过一棵树上长着大大的树叶,就像大大的一张纸。师:所以你认为是一张树叶!生:嗯。师:(微笑着点点头)

3、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瞧,好大的一张树叶啊!(这下课堂上炸开了锅。)生:老师,我看到一种树叶长得卷起来,就像一头猪,是一头树叶。生:一枝树叶。生:一扇树叶(顿时,课堂上热闹非凡,个个争先恐后,答案层出不穷。教师不停地微笑致意,甚至带头鼓掌赞赏。)反思一:个性阅读不可随意更改文本的规范语言。文本的每文每言,都具有典范性,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规范严谨。文本的语言材料需要学生去理解、积累和仿效乃至创新运用。但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规范语言不能随意地改变,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今后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失误。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一张树叶”,可能想到的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想到的是学生对

4、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可能想到的是不能打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以“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肯定了这一答案,这就不应该了,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规范。正因为这一肯定,才使后面的“错误”更多,以至危害更大。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一上课,教师首先出示一篇约五百字的文白相间的书信。这是一封教师虚构的秦王写给蔺相如的信。信中,秦王高度赞扬了蔺相如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同时也鲜明地指出了秦国在各个诸侯国中的强势地位和统一天下的决心,并且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蔺相如能到秦国辅佐秦王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学生读信后,教师问:“你认为信中描写的蔺相如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蔺相如

5、会去秦国吗?”。问题引起了争议,学生自发地分为两方。一方认为蔺相如该去秦国,一方认为不该去。于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异常激烈。正方同学大概是被信中秦王恳切的言辞所感动,认为秦王求贤若渴,一片真情,且秦国势力强大,又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蔺相如应该“人往高处走”。反方则认为不该去。他们认为,古人讲究忠君报国,蔺相如应该忠于自己的君王和国家。直到快下课了,双方意见仍不一致,更没有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反思二:个性阅读不得任性超越文本的叙述内容。课堂辩论,学生的思想激烈碰撞,“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语言你来我往,课堂教学热闹非凡,煞是好看。但关键是:学生对全文内容还没有作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对文

6、本所揭示的人物精神还没有具体的感悟和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还没有作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就着手让学生作出极具个性的辩论。课堂看似活跃,学生人人参与,实则是虚假的繁荣,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收效甚微。钱正权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也就是说,提倡“个性化阅读”,不是随意超越文本,对课文内容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想怎么取舍就怎么取舍,那样,只会冲淡课文的内容,失去课文的本来教育意义,教学的目的要求就不

7、能准确达成。个性化阅读必须基于文本内容。案例三: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丰碑的片断。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怕牺牲、关心集体的英雄。生:军需处长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好战士。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他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保护别人呢?(教师感到这样理解不妥当,但又觉得有点道理,于是点点头,示意其坐下。)师: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反思三:个性阅读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随便多元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8、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但这种尊重的前提,是学生的“个性”解读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如果失之于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将其导入正轨。语文课程的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与编者要进行人文教育的意图,因此对课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人文价值,不能随意超越和多元化。如果随意“超文本”或尽性“发挥”,往往会造成人文精神的错位,人文价值的颠倒和人文教育的失落。道德的缺失是语文教育的最大悲哀。案例中的教师把“尊重”等同于“迁就”,所以对学生认为“军需处长不合格”的错误理解也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课文内容的价值导向丧失殆尽,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形成。常见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课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这些课文的价值取向也常常会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被误读,这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必须引起重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