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一堂课,一生的影响人教版新课标曾经有幸观摩了北师大教授,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在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为该校六年级上的一节文言文课文伯牙绝琴,为他一直坚持的“生命教育”提供注脚与范式,我为此拍手叫好。肖川老师亲自为小学生上课,一时还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论,褒贬不一。我的看法是不必纠缠于过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在大学里教书育人或者著书立说,这是大学教授的职责,同样,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在更广阔的领域实践,这是学者的另一种使命,或许这种实践并不完美,但因此却显得更为珍贵!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把产生这样的效果解读为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是优秀的人,然后是说这席话应有的“气
2、场”,有了这两个因素,“胜读十年书”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以为,肖川老师为小学生上课,完美体现了这两个因素。首先,肖川是谁?相信只要有点教育阅读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他的教育随笔集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相信如我般是很多老师案头必备的书目,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含蕴丰厚、深刻,文字更是清新、隽永,表达细腻、纯美,他对生命教育的阐述,“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让我有进入内心的妥贴与畅快。一直以来,众多人还停留在“教师是殉道者”的“苦难阶段”,而肖川老师却“诗意栖居在大地上”。他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这种对职业对幸福对生命的深刻领悟,相信说他是优秀的人,应该没
3、有多少人反对。其次,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品味的大学教授为一群孩子上课,这是不是有点曲高和寡了?我看不是。我想说的重点不在细节,正如肖川老师在课后对自己的评价,“与许多优秀的小学教师相比,自己缺乏和小学生打交道的经验,也缺乏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巧妙的课堂设计,之所以走进课堂,是力图把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和理解传达给听课老师,帮助学生打开一扇理解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窗口”是的,我认为这扇“窗口”恰恰是肖川教授带给孩子们,甚至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比如课中,肖川老师给小学生讲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也找不到答案,但这却实现了孩子们在今后的日积月累中从狭隘走向广阔的可能;又如他在文言
4、文教学中讲写作,这似乎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文本外的教学设计,但是这却达成了语文教学板块之间触类旁通的境界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虔诚与敬畏态度,深刻丰富而妙语天成的语言,亲切优雅的和悦姿态,却完成了对孩子们一次文化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或许还是朦胧飘浮了,孩子们的理解或许还是懵懂的,但是,这样的“气场”,垫高学生遥望的视野,足以给他们的生命打上底色,从而让人生有了可以仰望的目标,有了可以伸头探视的“窗口”,有了可以走向山的那一边的高远理想!回想自己的生命历程,对某堂课我们或许已经忘了老师具体讲了什么知识,但可能对某堂课老师的讲课姿势,瞬间的某个眼神,激情的某段演讲而印象深刻,那就是那种特殊“气场”带给我们的“心灵烙印”。有时,突然之间我们或许就长大了肖川老师不需要为孩子们传递什么具体知识,作为一个知名大学教授,他的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躬身实践的勇气与姿态,足可以让那些无数只躲在“象牙塔”中造“空中楼阁”的教授们汗颜与惭愧!事实上,在肖川老师授课的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孩子们闪亮的眼睛,通红的脸庞,翘翘的小嘴,还有那些充满灵气的思维碰撞火花!“真诚、深刻、丰富”,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三个指标都达到了,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喝彩!一堂课,有时是一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