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3809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2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西汉的制度最优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郡县制存

2、在弊端3观察下图,周天子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的主要目的是() A分而治之B稳固统治C论功行赏D富国强兵4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A以年龄为准则B以血缘为纽带C以等级为核心D以德才为标准5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6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

3、映了()A相权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8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A实行依法治国B百官胆小怕事C皇帝独裁专断D行政机构缺失9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拉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A在秦国有坚实基础

4、B比分封制度更优越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了民族间融合10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他首创()A郡县制度B中朝制度C皇帝制度D科举制度11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12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監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B形成地方威胁

5、中央局面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3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反映出科举选官()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14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亲信和

6、近臣C建立刺史制度D分割诸侯的力量16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分权势力的是() 秦朝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推恩王侯子弟 汉武帝设刺史 宋太祖派文臣管理州郡ABCD17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8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B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C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19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

7、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A获得了法定地位B有政务的决策权C是中枢辅政机构D成为实际的宰相20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D深受皇权控制21下列关于内阁制度与宰相制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B内阁制和宰相制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22据图 1 推断该城市是()A广州B厦门

8、C福州D上海23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24据英国人宾汉回忆,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而“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一到他们以为有机会可乘攻打一个孤立者时,就会拿起一枝火绳枪而试图射击他”。这一描述反映出()A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B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C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D清政府组织人民奋勇抗英25“我们虽然把台湾的

9、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与此段材料有关的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26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 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 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 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 澎湖群岛 其五 台湾全岛 其六 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27图3为某同学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采用的材料

10、。该图片可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日本蓄谋已久B中国失败原因C日本军力强大D中国政府腐畋28有人认为,义和团拆毁天津杨村铁路的缘由是“意谓前既拒杀官长,祸必不免,毁路所以阻兵,烧站而死西人,更可图快”。此观点意在说明义和团拆毁铁路()A阻止了八国联军侵华B是盲目排外的行为C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D是战争形势的需要29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D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30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

11、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二、材料阅读(3题共40分)31(16分)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

12、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4分)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2分)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

13、方式及其作用。(4分)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33根据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能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的起讫时间。根据材料线索,

14、举一例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民众自发抗争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泰宁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天命,敬畏天神,没有涉及集权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利用天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B项正确;占卜是夏商西周时国王利用天命维护统治的手段,故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借用天命来讨伐敌人,没有

15、体现宗法等级观念凸显,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历史制度应该是螺旋上升的,故A项错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产生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历经几百年不利于中央集权,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就是因为只实行郡县制,进行分封,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沿袭了近两千年之久,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西周建立之后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的主要目的是对异姓诸侯加以监督,稳固统治,其主要

16、目的不是分而治之,故A项错误;稳固统治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的地理特征不是为了论功行赏,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是为了维护统治,主要目的不是富国强兵,故D项错误。4【答案】B 【解析】“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反映了这种继承方式(父子、兄弟相传)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不是以年龄为准则,故A项错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体现了的继承方式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是以等级为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继承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以德才为标准,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7、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分析、比较,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表述明显错误,因为自明朝开始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因此,D项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6【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但不是“本质上反映了”,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了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完全被废除,而变化的根源是皇权的强化,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中枢机构的变化,不一定是完善,但一定是皇权的强化,故

18、D项错误。7【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出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丞相负责的是行政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由于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是因为国家政局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太尉并不是后人杜撰,秦朝存在这个官员,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秦朝大臣绝对服从君主,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专断的时代特征,秦朝以法治国,法治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皇帝独裁专断的特征,并不是反映百官胆小怕事,故B项错误;皇帝独裁

19、专断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县,但大部分原统治区域依然实行分封制,因而郡县制在秦国并未有坚实基础,故A项错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不能说郡县制一定比分封制优越,故B项错误;秦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对民族融合无明显影响,故D项错误。10【答案】C 【解析】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里的更名号主要是确立自己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和其相关的是确立皇帝制度。11【答案】B 【解析】材料变化说明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

20、独立,故A项错误;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故C项错误;地方享有司法权,不同朝代权力大小不同罢了,故D项错误。12【答案】C 【解析】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说明行省设置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故A项错误;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不会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故B项错误;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至公无私”“至公如权衡

21、”说明科举选官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材料不能反映科举选官提升官员的政治素养,故A项错误;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并没有体现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科举选官的公平性,没有反映其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说明给事中具有审核政令、封还诏书权力,应该供职于门下省,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故B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项错误;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故D项错误。15【答案】D 【解析】频繁更换丞相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为了削

22、弱诸侯的力量,故A项错误;任用亲信和近臣也是为了牵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不是为了削弱诸侯的实力,故C项错误;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削弱诸侯的实力,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的力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16【答案】A 【解析】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派文臣管理州郡,加强中央集权。17【答案】A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后科举制形成。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

23、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18【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是历史叙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历史结论,故A项正确;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

24、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A项错误;内阁并没有法定的行政权或者决策权,其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故B项错误;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说明内阁具有票拟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中枢辅政机构,故C项正确;内阁并没有法定行政权或决策权,与宰相的地位和职能不同,故D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明代内阁凡行移各衙门的文书均用翰林院印,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

25、阁臣权力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政府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故D项错误。2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选项: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A正确;二者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B正确;内阁的地位不能够与丞相相比,不是中央正式行政官职,没有决策权,而宰相有决策权,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

26、实,正确。D项表述明显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2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得知,广州虽然是通商的五口之一但并非国家的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得知,厦门既是通商的五口之一又是经济特区之一的城市,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得知,福州只是通商的五口之一但并非国家的经济特区,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得知,上海虽然是通商的五口之一但并非国家的经济特区,故D项错误。23【答案】A 【解析】清军未对英军在中国沿海调查行动进行阻挠说明清军缺乏海权意识和观念,故A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实力不足,故B项错误;英军的水文调查一项不能佐证英国准备充分,故C项错误;综合国力包含政治、经济、文

27、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D项错误。24【答案】B 【解析】“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曾到处遭到袭击”“这些人(袭击者们)显然是在田间工作的农民”说明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反抗英国侵略表达了人民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材料是英国人的回忆,并未体现英军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并没有反映出英国未能实现侵华的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并不是清政府组织人民英勇抗英,故D项错误。25【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有涉及保卫台湾,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

28、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在刘永福的带领下进行了反割台斗争,故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涉及台湾,故C项错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与材料“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不符,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英国要求的割地是香港岛,与材料涉及地点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涉及旅顺半岛,故B项错误;中法战争也不涉及东北地区,割让台湾岛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沿线和台湾澎湖等符合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27【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日两国军舰在吨位、马力与航速上的差距,不能反映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故A项错误;材料

29、体现了中国军舰队在吨位、马力与航速上均与日本军舰存在差距,说明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于日本,因而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日本舰队的优势,不能体现日本军力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中日两国军舰的差距,不能反映中国政府腐败,故D项错误。28【答案】D 【解析】义和团拆毁铁路并没有能够阻止八国联军侵华,故A项错误;“意谓前既拒杀官长,祸必不免,毁路所以阻兵”说明义和团拆毁天津杨村铁路的缘由是为了防止列强报复,“烧站而死西人,更可图快”也是说明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是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并不能体现是盲目排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仅说明义和团拆毁铁路的意图,并没有提及效果

30、,不能体现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故C项错误;是战争形势的需要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29【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图中漫画反映中国收入的主要来源盐税等税收被列强控制,体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的是马关条约中投资设厂的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中国的财政为列强控制,并不能说明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表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沦为殖民地,故C项错误;中国财政为列强控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可知此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

3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二、材料阅读(共40分)31【答案】(16分)(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2分) 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2分)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 ;趋于公平(公正)。(6分)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4分) (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

32、依据学识水平选拔。(2分)32【答案】(12分)(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3分)(2)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4分)(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3分)(4)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2分)33【答案】(12分)(1)时间:18941895年。(2分,写错任一时间均不给分) 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分。答“公车上书”亦可) (2)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1分)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1分) 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亦可)。(2分)(3)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