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课时作业: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解析:注意题干所指时间“1949年”,据此可排除A、C两项;194
2、91954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代行人大的职权,D项无法体现,可排除;材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故B项正确。答案:B2(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由材料判断出,这个宪法是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A、B、C三项符合共同纲领的内容。D项才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符合共同纲领的发展。答案:D3(2013山西省高三第三次诊断
3、)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各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解答能力。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在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可以担任不同职务,还可以成为劳模,体现了新中国初期民族平等,故A项正确。答案:A4(2013陕西省宝鸡中学3月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
4、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改名是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1955年才开始实行,故B项错误。改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看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C两项错误。答案:D5(2014贵州省湄潭中学月考)1954
5、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解析:本题考查了1954年一届人大及宪法,分析判断各选项,将错误项排除。A项人大制度并非各级人大都实行海选;B项新中国成立,人民开始当家作主;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选C项一届人大主要功绩为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C6(201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调)1954年中华人民
6、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部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ABCD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故不正确。都是1954年宪法的意义。答案:A7(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
7、商会议的全部职能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解析: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消失,但是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行使着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而二届人大是1959年召开,排除B项;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排除D项。答案:C8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
8、,“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解析:审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评论家俞可平的话,他认为“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充分表明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答案:B9(2013湖南省江华一中、江永一中、道县二中第二次联考)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A实施群体不同B享受权利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主要作用不同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题型为最佳型选择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的是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资本主义制度。答案:C10(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引起了台湾当局和美国的震惊,美国劝说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但蒋介石却下令炮兵坚决回击。这种敌对状态一直持续到1978年底。这表明()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B美国放弃“两个中国”的图谋C国共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解析: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实质上是企图通过“划峡而治”,双方停止军事行动,进而分裂中国。因此蒋介石下令坚守金马反映了他反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可见他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答案:C11197
10、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台海关系的理解能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B项叙述错误,没承诺放弃武力;D项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C项是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个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答案:A12(2013江苏泰兴高三期中)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
11、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B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解析:关键信息:台湾、“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关键信息反映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A、C、D三项题干没有反映。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4山西省高三第二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
12、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8分)(2
13、)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3)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的重大变化,并简述其影响。(6分)解析:第(1)问从图片信息的内容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新型民主制度,该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第二小问对刘少奇的批判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第(3)问材料三反映了需要依法治国方略,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内容回答“史实”和“影响”。答案:(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
14、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8分)(2)背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6分)(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言之有理即可)(6分)14(2013江苏省泰兴市期中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
15、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
16、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 845家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
17、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6分)(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6分)(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4分)解析:本题依托所给材料,考查了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在完成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有效信息,根据问题要求
18、进行归纳和概括。第(1)问重在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把对台问题的态度转变前后进行说明。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考查了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根据相关所学来回答即可。第(3)问需对材料三、四中,港澳取得的成绩进行概括说明,而不是具体的成绩。“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问设想较好,需要考生一定的把握。第(4)问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和对材料的高度概括,根据理解来进行回答。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4分)(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6分)(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6分)(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