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唐宋时期的经济知识点一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
2、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知识点二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
3、铁的明确记载。3商业的繁荣(1)城市商业繁荣。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2)商业的繁荣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市场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3)在货币领域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甚至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人
4、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雇募制成为了普遍的方式国家干预的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国家更多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5赋役制度改革制度表现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
5、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主题一时代变迁下的生存空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
6、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探究从史料一到史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魏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转向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
7、179人59.7%探究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提示从史料表格信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数量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史论形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使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8、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二“千街错绣”“灯火连昼”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史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
9、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北宋东京城探究(1)根据史料二、三,分析说明宋代商业上的变化,是否说明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有哪些新变化?提示(1)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这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2)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史论形成唐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1
10、)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命题视角感悟视角一过程与方法灵活考1(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北宋 南宋时间段真宗天禧年间仁宗嘉佑年间 神宗熙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单位:贯) 3 600万 3 680万 5 060万 6 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南宋全国岁入超过北宋岁入,
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因而尽管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域远小于北宋,但因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也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2.(2017唐山摸底)右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草市是指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集市,与图片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实现了坊市界限的打破,但题目中并未出现坊、市,故B项错误;根据图片,儿童嬉戏与商贩并存,表示朝廷对市禁的开放,故C项正确;区域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朝,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视角二主流价值观引领考3(2017深圳调研
12、)武建国认为唐朝“乃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该观点认为推行均田制 ()A试图推行土地国有政策B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C确保国家财政税收D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解析:选D“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但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在均田制范围内,故A项错误;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可知,均田制的立法精神是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故D
13、项正确。4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可知宋代人对“田产”的崇拜,对田产的重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故A项正确。视角三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7滨州二模)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14、()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解析:选D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6(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此做法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C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D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解析:选C政府不再专卖食盐,但商人向政府购买盐钞,实际上是向政府预交商业营业税,不一定减少了
15、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凭盐钞到指定地点换取食盐进行销售,而非违反政府禁令的民间私盐贸易,故B项错误;此做法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下,政府改变了食盐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人自由销食盐,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波动,故D项错误。仿真达标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八市质检)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
16、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2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解析:选A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
17、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 58.4% 6.8
1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解析:选D依据题干材料的时间从西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结合所学,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项正确。4(2016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9、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5(2017昆明摸底)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解析:选D材料中“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主要是为了规范租佃关系,故D项正确。6宋代有的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道院,有的还假立契约,诡称典卖给权势之家。还有农民将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这些情况导致了()A佛道实力的膨胀B政府税收的困
20、难C租佃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解析:选B材料中农民的行为造成国家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减少,不利于国家征税,故B项正确。7(2017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 ()A土地契约制度己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21、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8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选A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9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
22、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D宋代的交子解析:选B从“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项错误;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10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
23、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解析:选C“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11唐会要记载:“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真怪之产。”唐诗亦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材料中反映了 ()A商业经营的市坊限制打破B小农经济出现繁荣景象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破产D江南地区经济实力上升解析:选D宋代城市商业突破市坊
24、限制,材料也未体现市坊限制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扬州商业的繁荣,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王朝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 C项错误;扬州商业的繁荣,反映出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故D项正确。12(2017益阳调研)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本质上说明了 ()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D社会政治清明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宋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
25、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徐州检测)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
26、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三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
27、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的“市镇化”(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11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概括各层的层意即为答案所在。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从三个方面反映了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概括这三句话的含义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得出
28、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得出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三“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得出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作用:方便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作用: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
29、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材料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如果赞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的经济文化与西方文艺复兴的相同之处;其二认为宋代积贫积弱,如果认同此观点则重点阐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无权,以及宋朝在与其他势力的对抗中的情况分析;也可以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则分别阐述宋代与文艺复兴的不同及宋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先进之处。答案:观
30、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
31、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观点三: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个方面) 观点四: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任意五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