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局动荡。魏、蜀、吴三国政权不断消灭割据势力,魏国统一了北方,吴国和蜀国统治着南方。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2据史书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文中的“帝”是指()A司马昭 B司马炎 C刘渊 D符坚答案B解析根
2、据材料“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B项。3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A西晋短命而亡 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 D匈奴取代西晋答案C解析根据形势图并不能得出西晋短命而亡,故A项错误;图中内容呈现了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流民南迁,并不能体现十六国的建立以及匈奴取代西晋,故B、D两项错误;由图中少数民族分布可知,少数民族迁至内地,故C项正确。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
3、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统治集团的腐朽“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晋惠帝昏庸民族压迫政策A B C D答案D解析西晋建立之后统治集团迅速腐化,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且昏庸,源于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尽西晋的国力,再加上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最终西晋短命而亡。均正确,故选D项。5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分别应该填写的是()A魏、蜀、吴、西晋、东晋 B魏、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魏、西晋、东晋 D蜀、魏、吴、东晋、西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26
4、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317年东晋建立。所以,分别应该填写的是魏、蜀、吴、西晋、东晋,故选A项。6下列各项中,关于两晋、南朝政权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南朝从420年开始南朝包括前秦A B 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的王朝;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其统治局限于江南;420年,东晋灭亡,宋开始,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前秦属于北方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所以表述不正确,故选A项。7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
5、习主题()A江南经济的开发 B繁荣开放的社会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南朝”“番禺(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可知,A项正确。“开放”“民族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对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得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8下列一组有关北魏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北魏建立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统一北方迁都洛阳A B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迁都洛阳是494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是在迁都洛阳之后。由此分析符合题意,故选C项。9史
6、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答案D解析材料“(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学说汉语,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项。10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
7、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人口南迁”发生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原始人类和黄帝、尧舜禹时期,故A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等级提升11.下面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社
8、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社会动荡,错误;“汉人胡食”说明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故错误,正确;图片中“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胡食已融入汉人的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正确。所以选B项。12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B都促进了本国封建生产力发展C都侧重于制度更新和移风易俗D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对风
9、俗文化方面的改革甚少;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则更多地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1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A BC D答案D解析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是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正确;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正确;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图示中没有体现,故错误。故选D项。14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
10、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见图),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A B C D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符合题意;中原汉族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为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符合题意;加剧了民族矛盾和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不属于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5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体现的是()A汉代的王国制 B三国时期的分裂C十六国时期局部 D南北朝时期对峙答案D解析北齐、北周是
11、北朝的最后两个政权,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故材料中形势图体现的是南北朝对峙,D项正确。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2、北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答案(1)多民族政权下,民族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北方天气寒冷;少数民族文化落后,改革阻力大;北方统一;偏居平城不利于统治中原地区。(2)移风易俗(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迁都洛阳。(3)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4)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
13、“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可知是多民族政权,且存在矛盾;根据材料二“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可知北方寒冷;根据材料三“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可知文化落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改革阻力大;“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说明孝文帝目的是控制中原。第(2)问,根据材料三“移风易俗”“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等等。-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