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德尼奥尔特曼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39年生于加拿大。科罗拉多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0年起任耶鲁大学教授。生平事迹在研究细菌tRNA的合成中,发现RNA具有催化作用,为此,198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如果你能根据别人刚刚发表的成果马上修正自己的研究工作,那么,你有可能获诺贝尔奖。”知道奥尔特曼博士的名字要比切赫博士早得多。我第一次留学回国后,在板桥的研究所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出生在加拿大,科罗拉多大学毕业,1971年发现了可以切断tRNA(转移核糖核酸)前体的酶核糖核酸酶P。起初他认为,要显示核糖核酸酶P在体内
2、的切断活性是离不开RNA(核糖核酸)成分和蛋白质成分的。一天,他听说切赫关于四膜虫的rRNA(核蛋白体核糖核酸)前体依靠rRNA本身的催化作用变成了成熟体的报告,马上更新检查自己的核糖核酸酶P的RNA成分和蛋白质成分的机能。他想,tRNA和rRNA有区别,但是两者都是靠酶的催化才从RNA的前体变成成熟体的。结果,他发现核糖核酸酶P在RNA成分中的正确位置上切断了前体tRNA,而蛋白质成分中则没有这种切断活性。切赫的rRNA是自身切断自身,然后进行拼接的分子内的自我催化,还不能绝对说是酶。而核糖核酸酶P催化的不是自己,而是催化别的分子的tRNA,使之成熟,所以应该认为是酶。他发表了RNA具有酶催化作用的论文。这以后,他又陆续查明,不仅tRNA、rRNA,而且mRNA也是靠RNA的催化作用成为成熟的RNA的。1989年,他和切赫一起获诺贝尔化学奖。其实,奥尔特曼1971年就已经分离出有可能获奖的RNA的酶了,只是连他自己在内,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若与切赫的发现比较,切赫的发现甚至可称是再发现。像孟德尔等科学家那样,虽有重大发现但当时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日后他人再重新发现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像这种本人没有发现其重要性,日后从他人的工作中得到启发再由本人重新发现的例子却非常少。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当作摹本,重新检查自己的研究成果,拂去灰尘,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