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卷共6个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1(2020湖北宜昌调研)材料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丰兵和步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因此“胡服骑射”
2、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摘编自扬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有何不足之处。(9分)2(2020安徽黄山质检)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
3、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
4、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8分)3(2020四川绵阳二诊)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
5、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8分)4(2020福建南平期末)材料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
6、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却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惜。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5(
7、2020云南大理模拟)材料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戍学制”。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戍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
8、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摘编自单增淳壬戍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8分)6(2020安徽A10联盟)材料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解决政企不分、权责不清、“大锅饭”现象严重,粮食队伍庞大、费用高、效益差,市场体系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调控手段不完备,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等深层次问题。
9、主要改革内容是:一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二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敞开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做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有序流通,国家制定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粮食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摘编自卢彦超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卷共6个小题
10、,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1(2020湖北宜昌调研)材料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丰兵和步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
11、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摘编自扬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有何不足之处。(9分)答案(1)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赵国面临齐国、秦国和少数民族威胁,需变法强国;赵国北邻三胡,便于学习少数民族。(2)意义:增强了军事实力,使赵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促使了
12、服饰文化的变革;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打破了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不足之处:商鞅变法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贵族政治,建立官僚政治(是一场全面的地主阶级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赵武灵王改革局限于军事方面,其服饰改革也是为军事服务。2(2020安徽黄山质检)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
13、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1)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或答无为而治)鼓励
14、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政权初建,经济凋敝。(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3(2020四川绵阳二诊)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
15、,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充分吸纳
16、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2020福建南平期末)材料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
17、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却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惜。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8分)答案(1)特点:从传统向近代外交转变;传统与近代外交杂糅(中西结合);人员选拔制度的随意性;人事组织的临时性;使节制度的不稳定性;制度化。(2)影响:有利于外交近代化;为中国对外交涉提供制度保障;开阔了视野;改善
18、国家形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由于制度的缺陷,其外交效应是有限的。5(2020云南大理模拟)材料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戍学制”。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戍学制把
19、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摘编自单增淳壬戍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8分)答案(1)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2)特点: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
20、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6(2020安徽A10联盟)材料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解决政企不分、权责不清、“大锅饭”现象严重,粮食队伍庞大、费用高、效益差,市场体系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调控手段不完备,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等深层次问题。主要改革内容是:一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二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敞开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做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有序流通,国家制定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粮食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摘编自卢彦超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与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侧重于解决权责不分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坚持市场取向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逐渐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2)意义:规范了粮食交易行为;促进了粮食的有序流通;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