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581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与仿真测试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精讲】“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

2、、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

3、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1)要注意通读并勾画。“通读”是读原文、读题干、读选项。读原文时要随时注意每一段落、每一部分的概括性语句,把握好本部分的意义和写作意图,通过对每一段落的理解而达到

4、对全篇的中心内容、写作思路的理解,从而弄明白材料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见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整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筛选”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整合”尤为重要。整合主要是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及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整合有两个意义,一是可以掌握全文的脉络和从中获得相关信息,答题时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二是题目选项多半与这些主干句有关,抓住了主干句就抓住了解题的钥匙。(2)筛选信息要有目标。阅读和答题都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依据试题要求而定。阅读的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试

5、题的题干要求。(3)提取信息务必准确。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判断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

6、近,使其聚在一起。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章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3)潜在信息。“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4)分散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是另一个问题。(5)语言信息。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这是从筛选后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 ,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

7、阐释基本概念、事物属性、,某种道理的语句。准确理解整合文章表述的观点、作者的见解和文章所传递的新知识的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每年必考,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真题解读】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

8、,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

9、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

10、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

11、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误。A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二、(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

12、字,完成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

13、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

14、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

15、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 三、(2017年高考浙江卷第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

16、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

17、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

18、:“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

19、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答案】D 【仿真考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哲学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呢?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就曾经分析过哲学产生的原因,在形而上学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哲学产生的前提问题,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有哲学,在

20、亚里士多德看来,别的学科都是与某种实际用途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哲学产生的情况却不同,它完全超越了实际用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惊异,就是当我们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往往会对世间的万千气象产生一种惊奇之感。惊异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好的素质,动物很少会有惊异感,动物只有恐惧、警觉之类的感受,它们不会在没有受到胁的情况下,自觉地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惊异感。只有人才会在面对不解现象时产生惊异,才会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提出各种问题。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意识构成了哲学思维的开端,正是由于惊异,才产生了最初的哲学思维。 但是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光有惊

21、异是不够的,人还必须有闲暇,才能使哲学产生。一个人如果没有闲暇,每天要为五斗米而忙碌,那么他肯定不可能去思考哲学问题。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爱智”之学,是一门纯粹思辨的学问,或者说是一门形上的学问,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越特点。人们对于哲学通常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态度将其看作一门属于精神贵族的学问。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标准来看,今天,当我们要求哲学必须与谋生、求职、经商、升官等活动联系起来时,当我们以为学习哲学可以在这些实际方面有所用处时,我们已经不配谈论哲学了。亚里土多德一定会认为,我们对待皙学的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恰恰表明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奴隶的位置上。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哲学产生的原因

22、时,曾经明确地表示,别的学问都是为了要掌握一技之长,以用于生活中的某个实际目的,只有哲学是超越实用目的的。所以,如果你问亚里士多德,学哲学有什么用处?他一定会告诉你,哲学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可见,在古希腊哲学中,至少是在主流哲学家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也就是说,学习哲学,只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从中体验到一种快乐,把握到一种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这种观点出发,关于学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当然就成为一个假问题。因为哲学、智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目的,目的本身还会有什么用呢?但是从另

23、一种意义土来说,哲学又是无用之大用。当个人真正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当他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哲学之大用了。它让人体验到一种精神的快乐,如果有人要进一步追问:这种精神上的快乐又有什么用?那么我只能反问他:听一曲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用?它能让你填饱肚子吗?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吗?如果人们所理解的用处仅仅只是指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那么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学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精神追求的生灵,那么哲学所带来的智慧本身就足以使精神怡然自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追问哲学有什

24、么用,岂不是贬低它了了吗?所以,在西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哲学家们就已经表达了一种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学以致知的态度学习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摘编自赵林从哲学产生的原因看哲学的用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动物很少会有惊异感,它们会有恐惧、警觉之类的感受,但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种惊异感。B. 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时,只有人才会在不解、惊异之后提出各种问题。这种由于惊异而产生的问题构成了哲学思维的开端,正是由于惊异,才产生了最初的哲学思维。C. 形而上学认为人闲暇才使哲学产生,这表明人们对于哲学通常都是抱着一种敬仰的态度

25、,将其看作一门属于精神贵族的学问。D. 哲学是一门“没有用”的学问,因此它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哲学、掌握智慧,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答案】A【解析】C项,“表明”错,前后无关系,推断错误。D项,“因此”有误,因果倒置,原文为“因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惊异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非常好的素质,进而指出惊异是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B. 第二段运用假设论证,论述了闲暇对于哲学产生的重要作用。C. 第三段运用事实论据,结合现实生活,论述了我们对待哲学不应持实用主义的态度。D. 第四段进行总结,明确了学习哲学的目的,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

26、【答案】C【解析】注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运用事实论据,合现实生活”有误,此处是假设论证,没有事实论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如果你追求哲学能让你填饱肚子、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这些物质方面或者肉体方面的用处,可以说学习哲学没有任何用处。B. 当一个人进入到哲学思维的境界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彻骨的豁达和愉悦,这就是哲学被认为无用之大用的理由。C. 有些人面对哲学家们所谈论的智慧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感觉跟有些人听一曲贝多芬的音乐会体验到一种精神

27、的快乐是相似的。D. 对于哲学不要再追问它的用处了,西方哲学家早就认为哲学是学以致知,学习哲学只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致用。【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虽说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香草美人”进行了解析,但是对于“香草美人”的理解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虽然这种说法不十分精确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艺术手法所具有的特点。令人疑惑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却是极为常见的,“香草美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以女性的角

28、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先秦文学中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便以盛装的女性盼望男性的欢爱来隐喻对君王恩遇的期待,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在离骚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以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屈原自比为女子,因为佩戴香草而加罪,众多女流嫉妒自己美丽的双眉,而对自己造谣中伤。这些诗句,都是以女性口吻所作,即“男人说女人话”,从女子心理角度出发,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周乐诗曾列举屈原、宋玉、曹植、辛弃疾诗词中男人说女人话的许多例子,关于辛弃疾,他说:“即以豪放风格见长的辛弃疾也有如许忸怩的词章:长门事,准拟佳期误,娥眉曾有人妒

29、(摸鱼儿)”。周乐诗从理论上说明:“自拟闺中少妇娇媚幽怨的诗词,频频出现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 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呢?这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有关系的。父子、男女、君臣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关系。但父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君臣、男女之间是非血缘关系,因而在主从关系上产生了相似性: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国中的男女。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人)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这样,男

30、性诗文中君臣之遇的关系,便与表现男女感情的各式主题形成对应意义:渴望报效-相思;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宠幸;受冷落薄情;遭排挤打击弃妇。男性作家在君臣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与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相同,所以易于通感。男性作家作为为男性,在强大的社会秩序中,能找准的位置就只能是统治压抑之下的女性的位置。 (选自张秀敏香草美人-中国文人的妾妇心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备受文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不尽相同。B. 闻一多先生对“香草美人”的“男人说女人话”的解释比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的解析更为准

31、确。C. 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D. “男人说女人话”就是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答案】A【解析】B项,“更为准确”错,原文只是说“闻一多先生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并未比较二者谁更准确,无中生有;C项,“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错,原文为“许多文人”,扩大范围;D项,“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错,闺怨情结不等同于闺怨,偷换概念。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32、、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一多对“香草美人”的解释为“男人说女人话”,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的。B. 文章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的观点后,分别选用了屈原离骚和辛弃疾摸鱼儿的例子加以佐证分析。C.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D. 在作者看来“香草美人”既是带有特殊隐喻的意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一多先生“男人说女人话”的解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仅为一家之言,还值得商榷。B.

33、 屈原在离骚中自喻为女子,实际是“借男女以喻君臣”,抒发不得楚怀王恩遇的苦闷与无奈。C. 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所以他们在社会秩序中只能对应女性位置,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D. 男女与君臣的主仆关系非血缘关系,相似性源自君臣、夫妻等组成的二元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压迫关系。【答案】C【解析】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C项,因果倒置。“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是结果的表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诚信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当代社会和

34、谐稳定的精神命脉。作为一种德性伦理,中国传统诚信没有彼岸世界的上帝或神的终极关照,不依赖外在法制或契约的规制,也不是依靠后设利益的刺激,而主要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靠行为者的自我担当;对诚信的评价也不是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而是依据行为者行动所体现的德性。但中国传统诚信伦理并不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诚信的实现常常需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如传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关系一样,道德诚信一方面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道德诚信可以直接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周礼中就有记载人们为规避失信,交易双方订立契约性文件“券书”,一旦失约,失约方就得按照约定赔偿,这可谓诚

35、信制度化的早期雏形。作为中国传统商帮的典型代表,晋商、徽商具有儒商的特色,堪称信义诚信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是晋商、徽商取得成功的关键,但我们也应明晓晋商、徽商诚信伦理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支持。严明的法律制度保障了商业诚信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商帮的诚信伦理也具有制度化倾向乃至直接成为制度。就规约诚信而言,晋商、徽商会将宗法、家训、族规等作为道德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以晋商祁县乔家为例,乔致庸制定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六不准”家法,对家族成员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教。在浓郁的地域诚信文化的关照之下,晋商、徽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36、亦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来保障商帮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晋商开创性地创立了票号制度,建立了东家、票号员工、客户一体化的诚信网络,使得东家、掌柜、员工和普通商户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以现代文明法制理念来看,传统诚信制度也存在缺陷或不足:一是在国家法律制度方面,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缺乏宪法的根本保障,也没有保护自由原则、平等主体的民商法体系,因此,晋商、徽商无论是作为商帮团体还是个体企业,在与强权的政府打交道时,明显处于劣势与不利地位,不得不依附于政治势力和官僚集团。二是缺乏也不可能产生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三是缺乏建立在契约精神上的现代诚信制度。晋商、徽商还主

37、要是以“人情信任心理和人情道德的自为调节功能”为主,缺乏独立于交易双方而且被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没有对交易活动进行仲裁、评价、监管及惩处的常设外部力量,更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机制。制度化的缺陷是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西方制度化诚信逐步建立乃至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风云裂变的社会变局中,传统商帮必然摆脱不了与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时代断裂的命运而走向衰微。(选自沈永福 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诚信是一种德性伦理,主要依靠个体德性的自觉和自律,行为者的自我担当而存在。B. 守信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

38、统美德,而在经济领域,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要将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C. 晋商、徽商是中国儒商的代表,凭借商人的德性自律及商帮的相与互助,商业诚信活动就能有序开展。D. 各具特色的商帮诚信制度,使传统商帮成为不可脱节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答案】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国传统诚信”,先后阐述了传统诚信的特征、诚信与制度的关系、诚信在中国传统商帮的具体表现以及诚信制度的缺陷或不足。B. “社会诚信总是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本文的立论前提,文章用较大篇幅阐释了中国传统诚信对于制度维系的诉求。C. 文章多次举引

39、晋商、徽商的典型例证,说明中国传统商帮的诚信伦理具有制度化倾向,通俗且具有说服力。D. 文章结尾部分,从国家制度、产权制度、现代契约制度等多个层面,正反对比,中西对照,论述了传统诚信制度的不足。【答案】D【解析】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正反对照,中西对比”无中生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诚信不依靠外在的规则或后果来评价,不代表其否认或排斥外在约束机制。B. 传统道德诚信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甚至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可见道德和制度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C. 为严格约束和管教家族成员,乔致庸制定“六不准”家法。这“六不准”也是诚信制度的现实载体。D. 传统诚信制度的缺陷是多方面的,即便建立了现代性的产权制度,传统商帮也有可能走向衰微。【答案】B【解析】。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错,强拉因果,或无中生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