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385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历史北师大版选修3学案:第4章 第3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节美苏争霸中的对抗与缓和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1.掌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史实。(重点) 2.认识从美苏争霸中得到的启示。(难点)美苏争霸1.背景(1)20世纪50年代,国际力量发生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获得民族独立的新兴国家逐步崛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的力量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2)赫鲁晓夫上台后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争取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3)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日益抬头,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特点东西方由全面对抗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

2、3表现(1)缓和1955年5月,美、苏等五国签署条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1955年7月,美、苏等四国召开日内瓦会议,促进东西方接触。1963年8月,苏、美、英三国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加快了核军备控制谈判步伐。(2)争霸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苏、美两国相继宣布恢复核试验,核军备竞赛升级。1961年,美、苏在加勒比海地区展开新的较量,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美苏等国谋求缓和与对话1.背景(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战略格局发生变化。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国力受到削弱。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实施以发展核武器为中心、全面扩充军事力量计划,在美苏争霸中转守为攻。(2)国

3、际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的自主性日益增强。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主力军。(3)美苏进行战略调整1969年,美国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对外政策方针。1964年后,勃列日涅夫利用“缓和战略”麻痹分化西方。2特点对话中包含对抗,缓和时不忘争夺。3表现(1)第一次缓和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举行会议,签订一系列协议。1975年召开欧安会,签署赫尔辛基宣言。(2)第二次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的启示1对抗与缓和构成美苏争霸过程的两个方面,对抗始终是主

4、要方面,缓和则是次要方面,是对抗的另一种形式。2霸权主义的本性就是战争,是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主要根源。3美苏双方由紧张对抗转而谋求缓和与对话,更能体现霸权主义的战争本性。(1)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与对话,是美苏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共同需要。(2)美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的转变,反映了双方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3)美苏关系出现缓和与对话的局面,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对“冷战”格局与争霸格局的理解1.局面的形成(1)二战初期开始形成美苏“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2)“冷战”格局形成的根源在美国,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苏联与之抗衡。(3)美苏争霸格

5、局形成的根源在苏联,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2“冷战”与争霸的关系(1)两者基本一致,无论内容和目的均是如此。(2)从时间上看,先有“冷战”后有争霸,但两者都以苏联解体而告终。(3)从性质看,“冷战”侧重于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而争霸侧重于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4)从手段看,“冷战”是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而争霸则出现了一些局部战争。120世纪50年代,苏联主动承认联邦德国,依据时代背景推断,苏联的意图可能在于()A结束“冷战”以实现世界和平B采取缓和战略来麻痹美国C实现苏美合作以共同称霸世界D与美国争夺欧洲的控制权【解析】苏联承认联邦德国,目的在于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实现

6、苏美合作,并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答案】C全面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美苏争霸1原因(1)二战后美国确立霸权主义政策,对苏联开展“冷战”,并极力拉拢西方国家,力图控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2)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2实质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3特点互有攻守,各有得失。4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美苏的争霸使局部战争层出不穷;但双方互相牵制,也有力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5教训(1)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3)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4)综合国

7、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5)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2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解析】本题考查对美苏争霸的全面掌握,B项最全面。A、C、D三项均是美苏争霸在某一阶段的表现。【答案】B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1962年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材料二

8、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是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材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里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件?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

9、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苏争霸的认识。【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国家实力决定争霸态势材料解读材料一: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希望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处理上要谨慎。材料二: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政策。材料三:里根执政时期对外政策再次强硬起来,争夺世界霸权解答思路第(1)题注意材料一中的时间及当时的主要形势。第(2)题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及尼克松面临的严峻形势。第(3)题可从双方国力变化的角度分析。第(4)题注意运用“国家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关系”的理论回

10、答【尝试解答】(1)事件:_说明:_(2)原因:_变化:_行动:_(3)背景:_(4)认识:_【答案】(1)事件: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原因: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变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行动: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3)背景: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4)认识: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着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曾对美

11、国记者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这些话表明()A苏联为维护和平,愿与美国真诚合作B苏联要争夺世界的绝对霸主地位C苏联要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D苏联要与美国合作,震慑战争犯【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答案】C2右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

12、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解析】本题考查对美苏争霸的比较分析能力。A项不符合史实,因为美国当时在经济上仍居绝对优势;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美国也拥有核武器的控制主动权;D项也不符合史实,美国只是拥有战略优势。故答案为B项。【答案】B3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这表明()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美、苏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苏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美国要同苏联结盟ABC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了对苏联的两手政策,确实使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后来的戴维营会谈就是这种迹象的表现,但是需

13、要注意的是这种“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美、苏之间的矛盾依然较为深刻,明显错误。【答案】D4以美、苏“冷战”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A东欧国家发生剧变B两德实现统一C苏共中央宣布自动解散D苏联正式宣告解体【解析】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正式宣告解体,战后苏联“一极”不复存在,标志着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结束。【答案】D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

14、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请回答:(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

15、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3)你认为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什么?【解析】第(1)题可从引文“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中的时间信息中得出答案。第(2)题结合时间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态势处于守势来思考。第(3)题要从国家外交政策的本质考虑。【答案】(1)苏联。“冷战”政策。(2)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3)国家利益。一、选择题1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

16、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1959年是美苏争霸的第一个阶段,此时双方的态势是有谈判也有竞争,从时间“1959年”看,B项表述显然不符合实际。C项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可以排除。材料内容反映了美、苏双方对展览会展出的与生活相关的小器具的态度,不涉及“冷战”问题,而赫鲁晓夫“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的话和尼克松反对的态度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答案】D2美国地理杂志刊发了一幅“逃兵”的照片。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合封时,一位参与修建围墙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

17、丝网,投奔西德。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西德修筑柏林墙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B东德修筑柏林墙防止民众逃往西德C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D柏林墙从修建之时起在民众心中就已倒塌【解析】A项说法错误。【答案】A3尼克松执政期间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最大不同是()A对苏采取强硬政策B对苏采取“缓和”战略C美在争霸中全面收缩 D美苏争夺重点在欧洲【解析】尼克松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对苏采取“缓和”政策,杜鲁门时期美国挑起“冷战”,对苏采取强硬政策。C项“全面收缩”错误。美国为确保争霸重点欧洲,从亚洲越南撤军,实行战略收缩。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41972年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美国认识到,在

18、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再加上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欧日竞争等因素,美国深感无力同时对抗中、苏两大国,为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A51968年夏,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

19、武器。至1970年3月,已有47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这一条约在当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A消除了核战争的危险B缓解了“冷战”所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C消弭了美苏间的分歧D有效地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消除”“消弭”“有效地避免”等信息均与史实不符,A、C、D三项错误。【答案】B6.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解析】“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趋于缓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当政时期;苏联解体后,美苏“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20、说明A、C、D三项表述错误。【答案】B7下列有关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与阿富汗政变直接相关B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C采用了突然袭击的方式D说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解析】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对抗再次升级,美国总统卡特重新强调实力和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美苏关系再次跌入深谷,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8读下面图片戈尔巴乔夫(右)和里根,当时苏、美争霸的特点是()A苏联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B美、苏争霸剑拔弩张C美国居战略优势D苏联处于被动反击的地位【解析】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正处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占优势的阶段。【答案】C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

21、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说希腊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陨落”,它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力争维持其自由和独立地位”的国家带来“灾难性”影响。他诬指“极权主义”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危害着美国的安全”,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

22、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美国的哪一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在“援助自由国家”问题上二者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3)就上述美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解析】第(1)题主要是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把握。第(2)(3)题要从“冷战”政策的实质入手回答。【答案】(1)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目的: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2)杜鲁门时期推行无条件“帮助”,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占据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尼克松时期实行有条件的“帮

23、助”,原因是当时美国经济增长缓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逐渐丧失世界霸主地位。(3)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其经济实力有着密切关系。(意思相近即可)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尼克松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以有限的力量去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调整“伙伴关系”,让其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负担,缓解美国的困境;二是增强“实力”,即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与苏联抗衡的基础;三是通过“谈判”签约来限制苏联实力的发展,缓和国际局势。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

24、,“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美苏关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结合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政策。(3)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其直接背景。(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主张“缓和”的国际因素。【解析】第(1)题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美苏关系表现为缓和。材料一反映了“尼克松主义”,美国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新局面。材料二反映

25、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收缩力量,寻求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第(2)题依据材料一中“收缩美国的海外战线”等信息归纳美国对苏联采取的政策。第(3)题结合材料二中“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等信息概括苏联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直接背景。第(4)题注意“国际因素”的限制条件,进而从世界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思考。【答案】(1)美苏关系表现为缓和。(2)政策:实行“尼克松主义”,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3)主要目的:麻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加紧争夺世界霸权。直接背景:苏联在军备竞赛中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4)国际因素: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依靠两大阵营对抗已不可能。-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