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292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邵阳邵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爱华”“援朝”“建军

2、”的人会特别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

3、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摘编自 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材料二: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后,“某” 字辈几

4、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莲”“娟等字,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 (百合花)或Rose (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可能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 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 80 后诞生了无数“ABB”;

5、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史记也已参看,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 50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材料三: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关键基础,而这个基

6、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或随母姓,登记于这

7、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给生活带来困扰,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B. 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所以姓名必然反

8、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C. 姓氏过去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如今它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法律制度。D.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盂仲叔季”等传统文化式取名,与宇轩、诗涵等流行文化式取名比,前者更有文化,后者更洋气。B. 重名现象,并不是否定父母给孩子取名时追求个性化的初衷,而是凸显了时代审美对个体的影响。C. 新生儿如果不能随父母姓氏,不能有正常的名字,那么就会影响他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

9、,但两文作者对其感情倾向并不一致。3. 假如你是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

10、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

11、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

12、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

13、,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

14、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

15、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 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 “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

16、“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 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5. 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杜暹xi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

17、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

18、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

19、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B.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C.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D.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

20、不应考。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D. 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

21、回家守丧。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C.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D. 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22、(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注岐亭: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前去游玩。潘、古、郭:苏轼黄州新友。女王城:黄州城东十五里,是苏轼去年冬天贬赴黄州所经之地。关山:关隘山岭,比喻难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题目点明了时间、地

23、点、人物、事件。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出行途中的所见所闻。B. “江柳已摇村”的“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生机。C. 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D. “数亩荒园”点明诗人往游目的地,“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11. 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2.(1)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_ ,_ ”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2)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要出时的景色是“_ ,_ ”,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

24、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五彩缤纷。(3)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4)礼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而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的结论,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淅沥的秋雨淋湿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拼命地干活,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25、靠勤劳和节俭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 雄安三县历史悠久,现存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容城的磁山文化遗址、明月禅寺,雄县的宋辽古地道,安新县的梁庄遗址等,不一而足。 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卢恩光等“大老虎”人前冠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过被人民唾弃的下场。A B C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 题。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 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 河之上。小桥长不足

26、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国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 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 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房子虽然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 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

27、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A.比喻、拟人、对偶 B.夸张、比喻、拟人C.拟人、对比、对偶 D.比喻、对比、夸张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16.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随着身体的生

28、长发育,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孩子如果很小就近视,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四、作文(5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突围”本是军事用语,指“突破对方的包围”。其实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包围”,需要我们去突破。你有过或见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你对“突围”有什么感悟或看法?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9、。2020级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教师版)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124678101314DACBDCDAB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理论上说,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不过在现实中,孩子的姓名都承载着家长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的文化思考。因此,在更广的范围内,姓名必然会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乃至形成一种普遍的定势。在之前的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名字往往追求与所谓“五行”互补。而在某一个年龄段中,名叫“建国”“爱

30、华”“援朝”“建军”的人会特别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言情小说、偶像剧以及之后的网络小说为代表性载体的流行文化逐渐风行。这些作品中,宇轩、诗涵、欣怡等人物姓名,诉之于内在含义,更加追求字眼本身的文雅和美感,在一片“伟”“丽”“红”中,自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当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一代为人父母后,给下一代起名时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当然,起名之事纯属各个家庭的“内政”。不过,这种现象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调侃,却足以说明,尽管在字眼上显得更为“讲究”和“洋气”,但引发这一风潮的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流行文化。它虽然具备很强的浸润能力,也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审美启蒙的作用,但却存在内涵欠缺等问题。在这种文化引发

31、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本不存在什么是非之辩,也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优劣”。不过,多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浸润浸润,一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二来用一个既响亮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名字作为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倒是两桩美事。(摘编自 杨京给孩子起名何必像拍“偶像剧”)材料二:姓名的流变史,也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发展史。魏晋以前单名通行,南北朝时单双名平分秋色;大家族逐渐收缩成小家庭

32、后,“某” 字辈几近消亡;独生子女时代到来后,孟仲叔季式的姓名关联也没了;到今天,单名见得少了,双名通行了,甚至三字名迭出,可能也是因为前人把能用的名字都用了。人名,无疑是时代的镜子,看名字猜辈分,往往能猜中大半。今天的年轻父母,已很少垂爱“莲”“娟等字,但他们很可能给孩子取个英文名叫Lily (百合花)或Rose (玫瑰)。回看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一个名字,就可能凝练着一种时代气质。曾有学者翻阅人口普查资料时发现,一位出生于1977年7月的女孩叫“囊萤”,这样的命名,就很有回归知识、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50后“抗美”“超英”“爱华”扎堆; 60后、70后“红卫”“伟红”常见; 80 后诞生

33、了无数“ABB”;而90后的父母在港台文化冲刷下不自觉拥抱“子豪”“嘉昕”等。生养孩子不易,命名权可不是比黄金还珍贵吗?诗经早已检索,史记也已参看,能征求的意见也都征求了,这个过程,可不比十月怀胎轻松。可是,苦思冥想,怕还是挡不住大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据报道,2010年后的男孩,子轩、雨泽、宇轩遍地,女孩则多有子涵、雨涵、欣怡。这些重名,再次说明审美是时代雾气下的露珠。有网友因此调侃, 50年后的场景怕会是:“子萱大妈,去跳舞啦”“子璇大妈好巧啊,你也来啦”“子旋大哥,您老也来凑热闹啦”。(摘编自何鼎鼎在姓名中辨认时代的脉动)材料三: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首先在于家庭是个体成长的

34、关键基础,而这个基础的起点是姓氏,因为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子女的姓氏不是父母无拘无束自由选择的,而是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以往多数国家都在婚姻法中规定“一家一姓”原则,旨在保障家庭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到了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强制要求妻改夫姓,子女随母姓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稳定起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一个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的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姓名是人格的一部分,姓名体现的人格尊严不在于姓名有多么高雅、独特或者响亮,而在于稳定。对于一个新生儿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莫过于随父姓

35、或随母姓,登记于这个家庭的户籍本中,在法律上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一个新生儿需要有一个安定、稳固的起点,才能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随父母姓氏正是这个起点。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摘编自刘志鑫称姓取名,不只是私事儿)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A.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代号,只要不给生活带来困扰,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B. 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

36、史,所以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C. 姓氏过去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如今它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法律制度。D. 出生姓名是人格尊严的稳定起点,新生儿不仅需要家庭呵护,也需要宪法保护其人格尊严。【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到姓名之中”是错误的。由原文“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或者给生活带来困扰,符合顺口好记易写等基本的标准,任何汉字都可以自由使用”“与姓氏不同,宪法对于名字没有强制性要求,父母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子女的名字。当然,自由并不等于无拘无束,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可知,并非任何

37、汉字都可以用到姓名中,名字的自由度要大一些,但姓氏只能随父母的。B项,“所以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是错误的。由材料三可知,姓名必然反映某方面的时代特征甚至形成普遍定势是原因,而姓名的流变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是结果。C项,“过去”“如今”是错误的。由原文“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可知,原文没有将过去和如今作比较;曲解文意,原文是“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并未否认其在现代“标示家族血缘的文字符号”的作用,选项变成“成为一种法律制度”否定了其标示家族血缘的作用。故选D。2. 根据

38、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 “盂仲叔季”等传统文化式取名,与宇轩、诗涵等流行文化式取名比,前者更有文化,后者更洋气。B. 重名现象,并不是否定父母给孩子取名时追求个性化的初衷,而是凸显了时代审美对个体的影响。C. 新生儿如果不能随父母姓氏,不能有正常的名字,那么就会影响他自由发展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受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为孩子取名,但两文作者对其感情倾向并不一致。【2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A项,“前者更有文化,后者更洋气”是错误的。由原文“无论取什么样的名字,不涉及所谓土洋或者 优劣”可知,二者不能进行比较。故选A。3. 假如

39、你是家长,给孩子取名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 法律法规:孩子的姓要随父亲或母亲的姓氏。 (2)汉字规范:用规范汉字,不给孩子生活带来困扰; (3) 文化素养:争取不跟风,不落俗套,讲究文化内涵。【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并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原文中说到“在现代国家,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所以在给孩子取名字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孩子的姓要随父亲或母亲的姓氏。原文中说到“因为每个儿童都需要获得正常的名字,作为其人格自由发展的稳定起点。汉字博大精深,用规范汉字取名足以容纳父母的意愿和情感”,所以在给孩子取名字时,要用

40、规范汉字,不给孩子生活带来困扰。原文中说到“在这种文化引发的跟风效应下,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家长在起名时的初衷是追求个性化特征,摆脱过去的俗套,并尽力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但因为影响他们思想情趣的来源相对单一,加上这种文化本身也流于浅薄,群起效仿后就不免形成了新的俗套”, 所以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争取不跟风,不落俗套,讲究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素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41、。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

42、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

43、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

44、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

45、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

46、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 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

47、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 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 “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 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理解有误。从原文“你想

48、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看,这里应该是“我”认为秋虫的诗会很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并非诗歌的作者在诗中认为的。故选C。5. 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6分)答案:. 听到的“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作者对秋虫清音感受细腻,当它“交相共鸣”“倾倒而来”时,自己有“月光般水银泻地”的动态感受。对“秋虫清音”喜爱之情的“流淌”。由幼时对静寂之声的敏感写到随年龄的增长对秋虫声音的愈来愈亲切。“秋虫清音”蕴含的文化韵味的“流淌”。由秋虫清音联想到李白、杜甫、李清照等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又联想到当代诗人海子和北岛等的思想。“

49、秋虫清音”于人生历程的“流淌”。由秋虫的各种迷人的声音,逐渐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路历程,让自己有幸福感。(两分一点,任写三点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流淌”具体体现的多个层面进行简析,所以首先要明确“流淌”的语境义,“流淌”在这里是“流动”的意思,即秋虫清音的流动,而伴随着这种流动,作者的思绪也跟着流动,那么作者思绪的流动也就是我们要回答的多个层面。从全文来看,在浅层层面上,由文中“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

50、律”可以分析出,作者一方面写了听到的秋虫的声音呈现出动态的过程,“秋虫清音”是动态的“流淌”;另一方面由文中“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可以得出,作者从幼年到现在对秋虫清音情感的变化也在“流淌”。在纵深层面上,通过文中“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等内容可知,作者写了由秋虫清音引发的对于由古到今的一些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韵味的感

51、受,“秋虫清音”蕴含着文化韵味的“流淌”;更深层面上,由文末“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可知,作者由秋虫清音又体味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收获幸福感,“秋虫清音”蕴含人生历程的“流淌”。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整合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杜暹xin,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

52、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q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gun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

53、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B ) (3分)A.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

54、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B.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C.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D.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句中“

55、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主语“安西都护张孝嵩”与谓语“迁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蕃人伏其清慎”译为: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主谓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深思”理解为“十分思念”,与后句中“慕”,语意上递进关系,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A. “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

56、”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D. 文中有关古代官职任免的术语中, “举”“授”“擢”“拜”表示官职授予,“补”“迁”表示官职调动。【7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擢”是提升官职。古代提升官职的常用词: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57、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故选D。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A. 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

58、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B. 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C. 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D. 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59、。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干中“在他出使碛西期间”错误,应“杜暹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故选C。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答案】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2)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60、?”【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注意,俄,不久;授,被任命为;以,因;清节:清廉节俭;见,被;重,形容词作动词,器重;坐:因;下,交;得罪:古今异义词,获罪。【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61、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 ,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

62、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 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番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番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番境以后,他才传书让番人去收取。番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

63、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番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番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

64、年,病逝,谥号为“贞孝”。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0-11题。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注岐亭: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

65、常前去游玩。潘、古、郭:苏轼黄州新友。女王城:黄州城东十五里,是苏轼去年冬天贬赴黄州所经之地。关山:关隘山岭,比喻难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 本诗题目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出行途中的所见所闻。B. “江柳已摇村”的“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生机。C. 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D. “数亩荒园”点明诗人往游目的地,“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66、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D项,“数亩荒园点明诗人往游的目的地”,“数亩荒园”是女王城东禅庄院,是饯别的地点,不是诗人将要前往的目的地岐亭。 故选D。11. 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6分)【答案】(1)用典:“关山路”的典故抒发贬谪黄州命途多艰的孤苦无助。(2)虚写(想象):“细雨梅花”回忆去年贬谪黄州途中凄苦之景。(3)情景交融:贬谪黄州途中,只有凄风苦雨梅花相伴,抒发去年迁谪黄州的孤苦无依“断魂”之愁。(4)对比:诗人“去年今日”贬谪黄州时的孤苦无依与“今年今日”好友送别的深厚情谊对比(或“去年今日”贬谪黄州时的孤苦无依与“今年今日”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比)。

67、【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诗歌尾联“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关山路”是指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其一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关山路”的典故抒发贬了诗人谪黄州命途多艰的孤苦无助。“细雨梅花正断魂” 即指此,是采用虚写手法,回忆去年贬来黄州途中“细雨梅花正断魂”的况味,痛定思痛,于平静中透出辛酸。而“去年今日”,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情景交融,暗

68、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译文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注释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潘、古、郭:苏轼黄州新友,指潘大临(一说为潘丙,大临之叔)、郭遘、古耕道三人。女王城:东坡志林卷四黄州隋永安郡条:“今黄州都十

69、五里许有永安城,而俗谓之女王城。”一说为楚王城的讹音。东禅庄院:即定惠院。稍:犹“渐”。决决,水流貌。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青青:指新生的野草。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烧,指野火。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温:稍微加热。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赏析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关于决决,卢纶山店有“决决溪泉到处闻”之句。关于冰谷,柳宗元晋问:“雪山冰谷之积,观者胆掉。”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细,故冠以“稍闻”二字,用词精确。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后句说

70、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数亩荒园”,点明了饯行的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而这个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因此,尾联转以回忆作结。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其一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

71、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此时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汪师韩评价说:“含蕴无穷。”(苏诗选评笺释)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二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前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幽”。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冯班语,见纪批瀛奎律髓),实际是紧扣题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前两句见学法12.(1)古人

72、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2)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要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五彩缤纷。(3)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礼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而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

73、是( A)(3分) 学法 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淅沥的秋雨淋湿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拼命地干活,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靠勤劳和节俭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 雄安三县历史悠久,现存大量的古迹遗址,如容城的磁山文化遗址、明月禅寺,雄县的宋辽古地道,安新县的梁庄遗址等,不一而足。 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积沙成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卢恩光等“大老虎”人前冠

74、冕堂皇,一副正人君子做派,背地里却男盗女娼,他们终究逃不过被人民唾弃的下场。A B C D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此处望文生义。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与前文的“剩下的”语义重复。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积沙成塔:比喻积少成多,此处应用“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75、(多含贬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 题。(7分) 学法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小河在 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 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国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 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 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

76、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房子虽然小,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 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B )(3分)A.比喻、拟人、对偶 B.夸张、比喻、拟人 C.拟人、对比、对偶 D.比喻、对比、夸张解析“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7、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参天的榕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材料中并没有使用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案原文运用排比的手法,更形象地写出孩童们嬉戏内容的丰富;原文中由短句到长句,句式的长短富有节奏美。解析:对比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和修改后的句子,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修改后的句子中,三个“一会儿”被删去,并且调整了语序。那么可以从三个“一会儿”形成的挂比的修辞手法的效果和原来的语序的好处的角度来分析。16. 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

78、,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青少年的发育性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增长造成的。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近视度数会随之增长。孩子如果很小就近视,成年后很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而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者,发生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疾病要比普通人高很多。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近视倾向,一定要尽早带孩子治疗、检查,正确佩戴合适的眼镜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答案】(1)“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眼轴增长造成的”(2)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3)将“治疗 、检查”改为“检查、治疗”【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应改为“原因是眼轴增长”或“近视是

79、眼轴增长造成的”。搭配不当,“疾病高很多”不能搭配, 在“疾病”后加上“的风险”或“的机率”。语序不当,“治疗、检查”逻辑顺序不当,应是先检查再治疗。四、作文(5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突围”本是军事用语,指“突破对方的包围”。其实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包围”,需要我们去突破。你有过或见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你对“突围”有什么感悟或看法?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作文题目】突围”本是军事用语,指“突破对方的包围”。其实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包围”,需要我们去突破

80、。你有过或见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你对“突围”有什么感悟或看法?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提示语中第一问“你有过身陷围城的苦恼、困扰和突围的经历吗”,要求考生说真话,吐真言,这体现了近几年中考命题的导向。话题作文命题形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但不乏执著探索者。2010年聊城的“自视”话题,引导考生摆正他视”与“自视”的关系,这一话题的思维含量较大,由此引发的构思空间很广,便于考生写出新意;哈尔滨以“偶尔停一下,真好”为话题,启发考生“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学会调正自己的“疲惫、失落、孤独、苦闷”,以便“积

81、蓄力量,整装待发”,这些话都说到了学子的田,考生读题后文思自然会汩汩流出。话题“突围”与上述两个命题样,既可以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也可以就“突围”发表议论,考生思维和倾吐的空间较大。一花独放不是春,话题作文仍应是中考作文园圃中值得培育的鮮花。写好这篇话题作文,须把握下列三点:1准确理解概念。“突围”是个比喻性文题。“围”所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是阻碍人前行的事物,如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内心的束缚,也可以是不利于人自立自强和和谐生活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优越的环境、狭隘的心胸,甚至父母的溺爱、亲友的帮助等等。“突”这一动作可以理解为摆脱、走出、消除、战胜等。“突围”不是无意识行为,而是种有着明确目标的主动出击,并有一定的突发性。2扣住“为何突围”立意。例如: 有对陈旧僵化意识进行剔除,创新意识才有生存的土壤; 只有挣脱繁冗的束缚,人生才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更加自信; “突围”是自我独立成长的开始,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得坚强自信; “突围”是自我精神的奋起,只有这样,“我”的生活才能变得更有价值。3围绕“怎样突围”构思。例如: 围,需要信仰作灯; 突围要有理性冷静的心境; 突围,需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 突围,不仅需要毅力,还需要生活智慧和思维创新; 突围,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须吹响“集结号”; 去除不必要的“突围”,需要宽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