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 能力目标:(1) 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过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2) 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学习重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重要标识和重要见证。学习疑点如何在中共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这一特点的理解。一、 课前自主阅读,完成以下练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和“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3)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 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汉代, 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人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5)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西方 的冲击。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
3、征之一。作为其特征的见证, 和 是很有说服力。(2) 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性,即 和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随着中国 的日渐没落和西方 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 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 的领导和 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篇章。二、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尝试提炼课文纲要。参考提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 源远流长
4、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 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课堂教学:1、 完成课文各项活动设计,体会课文概要。2、是非辨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应归功于汉字的发明史和史学典籍存流。3、核心讨论:中华文化具有其独具的特色,但它与西方文化不相容。 课堂基础巩固。一、最佳选择题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的时期是( )A明清时期 B殷周时期C春秋战国
5、时期 D隋唐时期2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是( )A、甲骨文 B、文字的发明C、火的发明 D、电的发明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具有说服力的是( )科学技术 汉字 文学艺术 史学典籍A、 B、 c、 D、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A单一性 B排他性 C包容性 D,相似性5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就必须( )A、加快引进西方文化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全盘肯定中华传统文化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二、非选择题6200405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法兰西文化先后在法国
6、和中国相会。中国文化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态度走向法兰西。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在文化交流中有何重要性?课后拓展:能力升级5、中华文明是世界上A最辉煌、传播范围最广的文明 B、最古老、对世界的影响最深刻的文明C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 D、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之6随着的建立,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文化开放的氛围浓郁,进人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儒家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B、秦朝C、汉朝D、隋唐7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D、关注人文价值8
7、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人了其他文明。这些古老文明遭遇如此命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B、异族入侵和内部战乱C、特殊的地域及自然环境 D、封闭守旧的民族精神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其主要原因有 ( )中华文化从来受到外域文化的冲击 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不断创新的自我超越精神A、 B、 C、 D、生活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6世纪起,中国文明
8、大规模传入日本由朝鲜传入的佛教,是文化变革的媒介,在日本起了与基督教在欧洲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中所起的完全相同的作用。学者、教师、工匠和僧侣从大陆渡海而来,随身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宗教信仰。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了大化改新。材料二 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取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形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关于唐文化圈形成的观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主测评()单项
9、选择题1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是( )A、史书典籍 B、法律典章 C、文字 D、科学技术2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檗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表明中华文化( )A求同存异 B兼收并蓄 C、源远流长 D丰富多彩3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 )A、儒家学说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史书典籍 D汉字4在中国历史上9殷周时期的天命神权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隋唐气度恢弘的文化开放及宋明理学都曾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
10、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深的学说是( )A宋明理学 B儒家学说 C、佛教教义 D、道教教义5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是 的重要原因。( )A,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C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思想D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非选择题 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江泽民说:“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2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
11、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啊!这个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微有什么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1,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在吃川菜、粤菜和湘菜的同时,也吃麦当劳;在穿旗袍的同时,也着洋装;在
12、听梁祝春江花月夜的同时,也听小甜甜布兰妮的歌曲;更不要说日本漫画、韩国服装、美国NBA、英超和德甲了。这些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还是反映了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馆,他赞叹说: “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请你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的论证。相关信息(一)夏商周年表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太古文明中,历五千多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唯有中华文明。但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虽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但我国历史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推,历史纪年就难以
13、考证。因此,建立这一时期的年代学标尺,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5月lb日,李铁映和宋健在国务院主持会议,宣布启动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的研究成果夏商周年表,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41年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向前推进了1229年。这份年表不仅框定了夏、商前期年代的基本框架,而且排定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王及西周In个王的在位年,填补了我国古代文明史中的一段空白。(二)汉字寻根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大约有3300年。-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