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2106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5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B.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C. 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D. 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分布:各器官均有分

2、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详解: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嫩叶和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A正确;细胞分裂越旺盛,生长素合成量越大,所以成熟的叶片和根尖成熟区产生的生长素很少,B正确;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而在成熟的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2. 植物茎向光生长的主要原理是( )A.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B.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分裂

3、,使其生长快C.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D. 单侧光使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答案】C【解析】【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详解】植物茎在单侧光照射下,使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导致茎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促进了该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从而出现向光性。C正确。故选C。3.下面关于植

4、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B. 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C. 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会诱导产生大量乙烯,不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D. 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表土,可以抑制杂草的滋生【答案】C【解析】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可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A项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所以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B项正确;相对密闭的贮藏环境,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细胞呼吸较弱,乙烯产生较少,有利于新鲜果蔬的长期贮藏,C项错误

5、;2,4-D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用一定浓度的2,4-D处理表土,可以抑制杂草的滋生,D项正确。4. 下列植物体各组织或器官内生长素分布最少的是A. 芽的分生组织B. 茎的形成层C. 幼嫩的种子D. 成熟的果实【答案】D【解析】【详解】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幼嫩的种子,芽的分生组织,茎的形成层等生长旺盛的地方,成熟的果实中生长素含量较低。故D项正确。【点睛】了解生长素产生、分布的情况,属识记内容。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地方,如胚芽鞘、芽呵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想形态学的下端运输。5.下

6、面是有关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生理功能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 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受生长素的调节B. 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柱头上可以得到无子果实C.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D. 已知108 mol/L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就会抑制芽的生长【答案】D【解析】根的向地生长与茎的背地生长,是由于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和根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引起,因此受生长素的调节,A项正确;花蕾期去雄,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雌蕊柱头上,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没有受精,胚珠不能发育成种子,所以得到的是无子果实,B项正确;用

7、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在棉花植株上可以防止落花落果,C项正确;已知108 mol/L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若超过这个浓度,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芽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至抑制芽的生长,D项错误。6.在胚芽鞘尖端幼嫩部位生长素的运输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极性运输B. 主动运输C. 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D. 非极性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

8、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详解】A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然大量聚积于侧芽部位,可见其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A正确;D错误;BC、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BC正确。故选D。7.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 abcB. cbdC. bacD. a=b=c【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

9、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详解】图中两个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含量应该相等,第一幅图中的胚芽鞘被玻璃隔板阻隔,虽有单侧光的照射,但胚芽鞘中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a=b=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A和C答案均错误;第二幅图中没有阻隔,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因此,cd,c中生长素浓度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而db=ad,D错误,B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图示中信息,单侧光照射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再根据题意作答。8.在农业生产中

10、,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A. 促使侧根细胞的分裂B. 促使侧根产生生长素C. 抑制侧根产生生长素D. 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答案】D【解析】非移栽棉花的主根没有被破坏,产生较多生长素,生长素运输到侧根,导致侧根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根的生长;移栽的棉花,主根被破坏,即破坏了根的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所以移栽的棉花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9. 将植物幼苗横放(如图甲),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乙图

11、所示,则植物幼苗h点上生长情况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曲线的位置是A. mB. nC. oD. p【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由于其受到重力的作用,h点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生长的效果增强。分析乙图,曲线no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生长受到抑制,另一条生长曲线mp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详解】AB、h点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茎生长,乙图m、n点生长素浓度较低,AB错误;C、O点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生长较慢,C错误;D、P点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生长较快,D正确。故选D。10.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

12、法错误的是: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 调查古树木、蝗虫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答案】B【解析】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值,而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

13、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因此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点睛】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方法步骤(1)随机取样(2)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2)一段时间后重捕(3)以如下公式计算:注意事项必须随机取样(1)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2)标志

14、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11.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的年龄组成分别是A. 衰退型和增长型B. 增长型和衰退型C. 稳定型和衰退型D. 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种群特征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少【详解】据图分析,甲曲线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幼年的个体数远大于老年的个体数

15、,属于增长型;乙曲线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说明属于衰退型,故选B。12. 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 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 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 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答案】C【解析】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属于物种的丰富度表述,A错误;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错误;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是种群密度的表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正确;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D错误;答案是C。【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

16、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 用样方法调查。(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1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

17、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答案】B【解析】【详解】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D错误。【点睛】本题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为情境,

18、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在第59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 防治鼠害时,应从第5年开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

19、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15.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20、)A. 该图可表示密闭恒定容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曲线B.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的水平C. 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D. 该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人工培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曲线【答案】C【解析】在探究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实验中,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应为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的水平,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理想条件下测得的曲线为“J”型曲线,人工培养可以

21、得出“S”型曲线,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关键是理解“S”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1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 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型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

22、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4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详解】a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降低蝗虫种群密度,防止c点出现,C正确,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D正确。17.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

23、关系B. 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C. 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D. 小鸟与小虫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A、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则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故A正确;B、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故B正确;C、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种间互助关系,故C正确;D、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故D错误。故选D。18.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竹林中毛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

24、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竹林是种群,故A错误。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通常是因为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原因,故B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物有关,故C正确。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酸碱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故D正确。19.下列关于群落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中种群密度呈正相关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

25、化C. 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 群落演替总是向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数,与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B错误;C、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D、群落演替总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生物多样性不一定增加,也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C。2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

26、的发展就能演替到森林阶段B. 一个群落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不属于演替过程C. 顶级群落的形成与当地的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D. 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也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

27、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还受水分、光照等因素限制,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与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没有关系,B正确;C、温度和年降雨量等气候对演替的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能否演替成为顶级群落取决于气候,C正确;D、人类活动既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

28、度,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故选A。【点睛】易错点:如果环境适宜,那么演替可以进行到最后的阶段,演替成为森林;若环境不适宜,则不能到达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22.下列

29、关于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B.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食物链的起点C. 各种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D. 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取代【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详解】A、捕食食物链只由生产

30、者和消费者组成,A正确;B、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食物链的起点,B正确;C、有些植物属于消费者,不属于第一营养级,如菟丝子等,C错误;D、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取代,D正确。故选C。2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 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 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故A错误;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食草昆虫,故B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青蛙,共4种,故C

31、错误;生态系统的组分中,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24.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 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C.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D. 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答案】D【解析】【详解】兔与人既有捕食关系,也有共同的食物,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若去除鼬,则食物链缩短,流向鹰的能量增加,

32、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B正确;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增强,C正确;植物中的能量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D错误。【点睛】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分析:1、若研究对象仅位于一条食物链中:捕食者减少,则被捕食者增加;被捕食者减少,则捕食者也减少。2、若研究对象位于多条食物链中:若食物链缩短,则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增加。25.在一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为(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流入到次级消费者体内 流入到分解者体内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3、总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详解】一个营养及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所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被分解者分解等。因此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故选C。26.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几乎为0 kJB. 106kJC. 2106kJD. 3106kJ【答案】A【解析】【

34、分析】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详解】已知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其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而蜣螂是以大象的粪便为食物的,所以蜣螂获得的能量不是来自于大象,而是大象的上一营养级,即大象同化的能量中可以流入蜣螂体内的约0KJ,A正确。故选A。2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A.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 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 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答案】A【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35、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各种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 200gB. 250gC. 500gD. 1000g【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的传递效率问题,至少消耗多少是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如果是最大耗多少是按照最低传递效率10%计算。消耗植物的重量为:20g

36、20%20%500g。【详解】至少增重按照最短的食物链,最大的传递效率,所以猫头鹰增重20g最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20g20%20%500g,故C正确,A、B、D错误。29.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就其根源来自( )A. 食物中的碳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 燃料中的碳D. 生物环境中的碳【答案】B【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详解】人从同化作用角度考虑是异养型生物,其体内的碳元素

37、直接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食物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B正确。故选B。30.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O2B. 完成过程的能量不可能由过程提供的C. 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 C处在第四营养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部分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D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

38、,即B、C均为消费者。【详解】A、图示表示碳循环过程,因此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A错误;B、表示光合作用,该过程所需的能量来自太阳能,B正确;C、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图中D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D、C处在第三营养级,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1.下列有关信息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蜜蜂的“舞蹈”属于物理信息B. 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C.

39、上课时教师的语言属于行为信息D. 母鸡产蛋后的鸣叫属于化学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详解】A、蜜蜂的“舞蹈”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孔雀开屏属于特殊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C、语言属于声音,上课时教师的语言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D、母鸡的鸣叫是通过声来传播的,因此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D错误。故选B。32.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40、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为一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B.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 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D.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B正确;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C错误;在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D正确。33.关于生态系

41、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反馈调节C. 有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无机环境没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详解】A、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B、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其中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42、B错误;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与无机环境无关,D正确。故选B。3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43、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3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现状和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 一些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

44、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2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错误;C、一些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

45、价值,C正确;D、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B。36. 关于限制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能识别GAATTC的碱基序列B. EcoRI切割的是GA之间的氢键C. 一般不切割自身的DNA分子,只切割外源DNAD. 它只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限制酶有多种,每种限制酶都能识别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因此不是所有限制酶的切口都是GAATTC的碱基序列,A错误;EcoRI限制酶切割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限制酶一般不切割自身的DNA分子,只切割外源DNA,C正确;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

46、物中,在酵母菌等真核生物中也存在,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7.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NA连接酶将黏性未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B. 限制酶可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C. 目的基因须由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D.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酶【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其中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能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47、连接起来;运载体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详解】A、DNA连接酶将黏性末端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A错误;B、限制性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和切割运载体,B正确;C、目的基因需由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C正确;D、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化学合成法,即用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不需要限制酶;其二是反转录法,即用已知的mRNA和逆转录酶先合成DNA单链,再进一步得到DNA双链,也不需要限制酶,D正确。故选A。38. 下列关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基因枪法导入植物体细胞的方法比较经济有效B. 显微注射技术是转基因动物中采用最多的方法C. 大肠杆菌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使细

48、胞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D. 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体细胞的方法比较经济有效,故A错误;B、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故B正确;C、受体细胞是微生物时,采用钙离子处理,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感受态),故C正确;D、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故D正确。故选A。39. 下列哪项表述说明了目的基因表达成功()A. 用DNA探针检测目的基因出现杂交带B. 用DNA探针检测mRNA出现杂交带C. 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蛋白质出现杂交带D.

49、以上都不能说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基因表达成功的产物是蛋白质,应用抗原-抗体杂交检测出现杂交带,故C正确.A是在DNA水平检测,B是在转录水平检测。考点:本题考查目的基因表达与鉴定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40.在判断抗虫基因是否成功转入棉花基因组的方法中,不属于分子检测的是( )A. 通过观察害虫吃棉叶是否死亡B. 检测目的基因片段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C. 检测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D. 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能否与特定抗体形成杂交带【答案】A【解析】【分析】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

50、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通过观察害虫吃棉叶是否死亡,属于个体水平上的鉴定,A错误;B、检测目的基因片段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DNA分子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B正确;C、检测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与DNA探针能否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C正确;D、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能否与特定抗体形成杂交带,采用的是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属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D正确

51、。故选A。二、非选择题41.为了探究不同环境下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A花盆横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横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装置C花盆摆放在一个有小孔的木箱中(G、E,G、E表示近地侧,L、F,L、F表示远地侧)。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具有使根向_弯曲生长的作用,其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_(促进/抑制)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2)用植物生长素调节机理解释,装置A、B中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的原因是_。(3)在装置C中,若固定光源位置,让花盆和木箱一起绕d轴匀速转动,则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的生长状况是_

52、。(4)若A、B为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横放植物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所述的植物必须是_。【答案】 (1). 地 (2). 抑制 (3). 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不如根敏感,促进了近地侧细胞比远地侧细胞伸长更为明显 (4). 向小孔弯曲生长 (5). 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花盆侧放,由于受重力影响,近地侧G、E、G、E生长素分布多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背地生长;装置C中由于光源固定,花盆和木箱匀速转动过程中,幼苗面对小孔处接受光照,生长素背光侧分布多,幼苗弯向光源生长;A、

53、B的单一变量为有无光照处理,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所选植物必须是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详解】(1)由于在重力作用下G、G侧生长素分布多,又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对根作用使根弯曲向地生长。(2)由于在重力作用下E、E侧生长素分布多,而茎对生长素没有根敏感,高浓度的促进作用大于低浓度的促进作用,所以装置A、B幼苗茎向上弯曲生长。(3)由于固定光源位置,光只能从小孔照射进来,所以一段时间后,箱内幼苗会向小孔弯曲生长。(4)由于装置A花盆侧放在某一光照强度的地方;装置B花盆侧放在一个不透光的木箱内,所以若A、B为

54、对照性实验,A、B实验探究的课题可表述为光照对生长素运输的影响,但生物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因而所选的植物必须是同一物种长势相同的幼苗,并控制好其他无关变量。【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42.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1)现有某调查小组打算调查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这块草坪长100 m

55、,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该每_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_。(2)若调查小组选取的样方均为1 m2,统计到各样方内蒲公英的数量如下:样方编号12345678910种群数量(株)1110812791091112则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_。(3)分析(2)中所得数值是否与实际种群密度完全一致?_为什么? _。【答案】 (1). 10m (2). 相同 (3). 9.9株/m2 (4). 不完全一致 (5). 该值是估算值,只是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56、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详解】(1) 依题意可知:调查长100 m、宽30m的校园草坪中的蒲公英种群密度,采取等距取样法抽取10个样方,则应将草坪依据其长度分成10等份,即应该每10m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相同。(2)用样方法调查的该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种群密度,其估算值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1110812791091112)109.9(株/m2)。(3)在(2)中所得数值是种群密度的是估算值,只是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因此与实际种群密度不完全一致。43.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

57、(只/hm2)次生杂木林5511506 3灌丛5116358 1农田213941 7人工马尾松林2314385 7(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灌丛中的植物因为光照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_现象。(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是_;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_。(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_是捕食者。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_。【答案】 (1). 水平 (2). 分层 (3). 农田生

58、态系统营养结构最简单 (4). 食物和栖息空间 (5). 乙 (6). 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和表格数据可知:在次生杂木林、灌丛中,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是次生杂木林、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栖息环境);在农田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最低,原因是营养结构最简单。2、分析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知,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故甲为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3、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

59、结构。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数量少,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栖息环境)。(3)分析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知,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故甲为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乙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

60、查。44.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_,猫头鹰属于_。(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3)该草原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必须具有两种成分是_和_。(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占有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_。【答案】 (1). 生产者 (2). 消费者 (3). 草 (4). 太阳能 (5).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 分解者 (7). 猫头鹰 (8). 草【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

61、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利用。消费者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排出体外的无机物又可被生产者利用。【详解】(1)分析食物网可知,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属于生产者,猫头鹰以兔子为食,属于消费者。(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即草。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3)由食物网可知,该草原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必须具有

62、的两种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在草兔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占据第三营养级,在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占据第四营养级,即猫头鹰占有两个营养级;生产者草属于第一营养级。【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并能辨识题图食物网中的各组分,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45.下图表示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放入”棉花细胞中与棉花的DNA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科学家在进行操作时,要使用的酶是_。(2)在获得目的基因的过程中,PC

63、R技术相当重要。PCR扩增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加入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_、四种脱氧核苷酸和_。(3)图中由目的基因、_、_、标记基因组成。(4)图中的是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一株棉花,这株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可进行_水平的鉴定。(5)将上述抗虫棉植株的后代种子种植下去后,往往有很多植株不再具有抗虫性,原因是_,要想获得纯合子,常采用的方法是_。【答案】 (1). 限制酶、DNA连接酶 (2). 引物 (3). 热稳定DNA聚合酶 (4). 启动子 (5). 终止子 (6). 个体生物学 (7). 发生性状分离 (8). 连续自交【解析】【分析】转

64、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包括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培养两个阶段。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再继续进行培养,愈伤组织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进而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过程。【详解】(1)过程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所用的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2)PCR技术是利用目的基因为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目的基因与两种不同的引物在热稳定性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新的DNA分子的过程。(3)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一般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启动转录)、终止子(终止转录)、标记基因(检测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受体细胞)。(4)检测转基因抗虫棉是否抗虫,可以直接接种害虫,利用个体生物学水平进行检验。(5)抗虫棉后代不抗虫,是由于出现性状分离,想提高纯合度,应将个体连续自交,提升纯合子出现概率。【点睛】本题考查转基因植物的培育,需明确转基因植物的培育过程及获得纯合子植物所利用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