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 文必修 人教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望海潮)1课堂互动2合作探究3设计导图4随堂练习课 堂 互 动(一)学习上阕这首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1如何理解开头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点睛作用?答:前片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是总起句。“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答:“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
2、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3如何理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答:这三句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诗人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二)学习下阕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4“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据说曾
3、引起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这两句美在什么地方?答:(对这两句的赏析,可以从“三秋”与“十里”描写的时间与范围,“桂子”与“荷花”描写的对象等角度分析。)_“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因而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或这两句把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景物高度浓缩在诗句中,给人以广泛的联想)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答:“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思为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
4、湖中采莲的少女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6如何理解“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答:这三句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合 作 探 究探究1 词的上阕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角度来写的?探究之旅:上阕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寥寥数语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
5、铺排渲染,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西湖与钱塘胜景尽收眼底。探究2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探究之旅:作者对于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身临目睹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设 计 导 图望海潮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上片主要描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下片写西湖山水、人民欢乐,盛赞孙何的声势和高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请同学们为望海潮内容脉络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答案】随 堂 练 习【解析】B(拥,簇拥、跟随)B【解析】D项“三秋”,词中的意思是“秋季”,现在的意思比较复杂:夏历七月为初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指夏历九月。即季秋、暮秋。指三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DB【解析】“三秋”指秋季,“三秋桂子”与“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花木,不是实写。【解析】是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但能够穷奢极侈的不是普通的市民。D【解析】“委婉低沉”的说法不对,且本词上片亦有豪放的风格。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