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2“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
2、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 D.礼乐制3史记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C.收藏玉玺,皇帝喜好 D.皇帝防范丞相擅权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5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
3、史制 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6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各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7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A.秦始皇 B.唐太宗C.宋太祖 D.明太祖8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9秦代
4、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1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12下表清
5、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中国割让香港,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中、外官吏平等;广州恢复通商。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3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14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15
6、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16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17下图是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 A.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
7、会战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C.敌后战场进行的威震中外的重大战役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18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A. B.C. D.19歌曲始业式唱道:“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以上歌词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2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
8、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21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通过了民主革命纲领C.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9、22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 B C D23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 “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4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10、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国民革命:打到列强,除军阀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D.抗日战争:全民抗敌、一致对外2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1926年广州出版的商报上载:“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为国保民之革命军。”他们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A.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B.北伐军胜利进军C.武昌起义爆发 D.太平军北伐26“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
11、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7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2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右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A BC D29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
12、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30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A B C D31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
13、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2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33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4“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
14、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35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A习惯法B公民法C自然法D万民法36亚里士多德指出:“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他意在表明古希腊()A.公民政治的重要性 B.民
15、主政体的普遍性C.民主决策的便捷性 D.城邦政体的多样性37提到罗马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罗马法。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B.习惯成文法习惯法法律总结C.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36(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
16、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1) 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6)(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6)37(11)(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
17、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谁领导参议院于何年颁布?(3)从材料二看,当时资产阶级要确立的是怎样的政体?(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关于统治权力分工的规定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4)用一句话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2)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答题卷38(15)(1)理论: 组织:(2) 成果:39(11)谁:何年:政体:思想:意义:评分标准:一、(74)1-5 DBABB6-10 ADCAD11-15 DAACA16-20 C
18、CBDC21-25 CDBBB26-30 CCCBD31-37 DCBDBAD38(15)(1) 理论: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我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3)组织: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2) 成果:工农运动掀起高潮;(3)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3)39(11)谁:孙中山;(2)何年:1912年。(1)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只写民主共和制给1分)。(2)思想: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2)分权制衡(只写“三权分立”不给分)。(2)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