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667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球运动一、傅科 傅科(Jean Bernard Leon Foucault,18191868)法国实验物理学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幼年时即喜欢精巧手工的创制活动。为此,他早年学习外科和显微医学,后转向照相术和物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1853年由于光速的测定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并被拿破仑三世委任为巴黎天文台物理学教授。因为他博学多才,有多项发明创造,因此受各国科学界垂青,186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以及柏林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868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1868年2月11日逝世于巴黎,终年49岁。 1851年,傅科进行了著名的傅科摆实验。他根据地球自转的理论,提出除地

2、球赤道以外的其他地方,单摆的振动面会发生旋转的现象,并付诸实验。他选用直径为30厘米、重28千克的摆锤,摆长为67米,将它悬挂在巴黎万神殿圆屋顶的中央,使它可以在任何方向自由摆动。下面放有直径6米的沙盘和启动栓。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则摆的振动面将保持不变;如果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则摆的振动面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将发生转动。当人们亲眼看到摆每振动一次(周期为16.5秒),摆尖在沙盘边沿画出的路线移动约3毫米,每小时偏转 1120(即 31小时 47分回到原处)时,许多教徒目瞪口呆,有人甚至在久久凝视以后说:“确实觉得自己脚底下的地球在转动!”这一实验又曾移到巴黎天文台重做,结论相同。后又在不同地点进行实

3、验,发现摆的振动面的旋转周期随地点而异,其周期正比于单摆所处地点的纬度的正弦,在两极的旋转周期为24小时。振动面旋转方向,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以上实验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它是地球自转的最好证明。由此,傅科被授予荣誉骑士五级勋章。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二、恒星日和恒星年 教材从地球真运动的角度介绍了地球运动的周期恒星日和恒星年。我们还可以从地球视运动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建立天球的概念。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星空,看到的恒星、行星和月球等,我们都感觉不出它们的远近。当观测点有小

4、距离移动时,我们仍感觉不到星空的变化,这是因为恒星离观测点很远。可以认为,星光都是平行光,只要朝平行的方向看去,看到的就是同一个点,所有的星体都好像镶嵌在一个球面上,无法判断星体的距离。这个球面从观测者的头顶一直向四面八方延伸到地平线。这就是我们对天球的认识。虽然实际上不存在这个天球,它却和我们的感觉很一致,因此,可以借助它来分析和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在天球上,我们可以定义恒星日和恒星年。在科学工作中,我们常采用恒星时计时系统,它是采用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天空中的恒星很多,我们常采用春分点(春分点是黄道与天赤道的交点之一)作为标准。恒星日是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

5、的时间。恒星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间隔。三、角速度与线速度 角速度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是固体球,因此,自转时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也就是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弧长等于半径乘以弧所对应的角。当角度相同时,半径越长则弧长越长。地球上各点都是绕同一个自转轴旋转,纬度不同的地点,对应的自转半径就是当地纬圈的半径,这里粗略地把地球看成球体,因此自转半径cos赤道半径。可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转过的弧长越小弧长自转半径转过的角度(弧度),也就是线速度越小。在南、北极点,自转半径为零,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四、验证地球自

6、转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现在,人们已经明白:每隔24小时经历的一次白天和黑夜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1851年,杰出的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伟人祠巨大的圆穹顶下,通过70米摆长的单摆摆动平面的转动演示,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其实,我们通过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条的旋转也完全能雄辩地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取直径为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

7、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做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五、地球转动之谜 众所周知,地球在一个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地轴自转。因为这种不停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才有了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然而,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这样永不停息地运动呢?地球运动的过去、现在、将来又是怎样的呢

8、? 人们最容易产生的错觉是认为地球的运动是一种标准的匀速运动,否则,一日的长短就会改变。伟大的牛顿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将整个宇宙天体的运动,看成是上好发条的机械,准确无误,完美无缺。 其实,地球的运动是在变化着,而且极不稳定。根据“古生物钟”的研究发现,地球公转和自转速度在逐年变慢。如在4.4亿年前的晚奥陶纪,地球公转一周要412天;到4.2亿年前的中志留纪,每年只有400天;3.7亿年前的中泥盆纪,一年为398天。到了2.8亿年前的晚石炭纪,每年约为385天;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每年约为376天;而现在一年只有365.25天。据天体物理学的计算,证明了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科学家将此现象解

9、释为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引起的。 石英钟的发明,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时间。通过石英钟记时观测日地的相对运动,发现在一年内地球自转存在着时快时慢的周期性变化:春季自转变慢,秋季加快。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测认为,引起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与地球上的大气和冰的季节性变化有关。此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重元素下沉,向地心集中,轻元素上浮、岩浆喷发等,都会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除了地球的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这是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椭圆,最远点与最近点相差约500万千米。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近,受太阳引力的作用越强,速度越快。由近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运行速度减慢

10、。 还有,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并不稳定,而是像一个陀螺在地球轨道面上做圆锥形的旋转。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如一地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围绕着这个点不规则地画着圆圈。地轴指向的这种不规则,是地球的运动所造成的。 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运动时,地轴向天空划的圆圈并不规整。就是说地轴在天空上的轨迹根本就不是在圆周上的移动,而是在圆周以外做周期性的摆动,摆幅为9。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而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地球就像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一边时快时慢、摇摇摆摆地绕日运动着,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着。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道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着银

11、河系在宇宙中飞驰。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不息,这种奔波可能自它形成时起便开始了。 就现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而言,其加速或减速都离不开太阳、月球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人们一定会问,地球最初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呢?未来将如何运动下去?其自转速度会一直变慢吗? 也许,人们还会问,地球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吗?若是这样,地球消耗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它若不需消耗能量,那它是“永动机”吗?最初又是什么使它开始运动的呢?存在着所为第一推动力吗? 第一推动力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断。牛顿在总结发现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曾尽其后半生精力来研究、探索第三推动力。 他的研究结论是:上帝设计并塑造了这完美的宇宙运动机制,且

12、给予了第一次动力,使它们运动起来。而现代科学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运动之谜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呢?六、地球的公转周期 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两个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那么,地球的公转运动是否只有回归年一个周期呢?地球绕日公转存在三个周期:恒星年、近点年和回归年。(1)恒星年:以某一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地球绕太阳运转360的历时,T35.253日,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有用恒星年才能准确真实地计算出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2)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T=35.2422日,它比恒星年短0.0141日。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叫做岁差,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

13、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二分二至地球位置不是定点,而是在公转轨道上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回归年虽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但它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周期,对人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生活中的“年”的概念,通常就是指回归年,阳历中的具体年历就是依据回归年来排定的,这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七、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发现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 开普勒在1609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连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

14、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如下图)。 1609年,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 1618年,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调和定律):行星绕日一圈时间的平方和行星各自离日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a3/T2=K a=行星公转轨道半长轴 T=行星公转周期 K=常数 1619年,他出版了宇宙的和谐一书,介绍了第三定律,他写道: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的。大局已定,这本书是写出来了,可能当代有人阅读,也可能是供后人阅读的。它很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信奉者一样,这一点我不管了。 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

15、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定律为伊萨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修正 开普勒研究所根据的资料都是凭肉眼观测的。随着望远镜等精密仪器的出现,发现开普勒定律只是近似的,行星实际运行的情况与开普勒定律有少许偏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太阳也受到行星的吸引,它也有加速度,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实际上太阳和行星都绕它们的质心各自沿椭圆轨道运动。因此行星椭圆轨道半长轴(平均半径)三次方与运行周期二次方之比已不再是常数,开普勒第三定律应修正为: 式中的R1和R2分别是质量为m1和m2的行星轨道半长轴,T1和T2分别是它们的运行周期,M是太阳的质量。实际上

16、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它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1047,上式之比与1相差极微,所以开普勒第三定律虽然只是近似的,但近似程度是相当高的。以上结论只考虑了行星与太阳间的相互吸引,在理论力学中称为二体问题,如果要考虑任一行星还受到其他行星的吸引,则成为多体问题,此时只能用微扰法来近似求解。八、闰年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为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2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2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2月为2

17、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

18、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运动物体的水平偏向图九、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效应就是产生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产生的条件有:(1)地球在自转;(2)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有运动速度。产生的现象是,当观察者面向运动方向时,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

19、,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不偏转。随纬度的增高,偏转现象越明显。 物体运动方向为什么会向右或向左偏转呢?我们可以作一个粗略的定性分析。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的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例如,在北半球,质点向北沿经线取A1B1方向做水平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后,经线L1转至L2的位置。沿经线方向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必然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的方向前进。这时在L2位置上的人看来,运动质点已经离经线方向而右偏了。 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着,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的空间形成一个低气压

20、带,赤道两边地区的气流就要向赤道方向流动。如果没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以北应该经常刮北风,赤道以南应该经常刮南风。但是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发生了改变,赤道以北向右偏,形成了东北风;赤道以南向左偏,形成了东南风。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也很明显。在北半球,从南向北流的河流,河水冲刷东岸;从北向南流的河流,河水冲刷西岸;从东向西流的河流,河水冲刷北岸;从西向东流的河流,河水冲刷南岸。同样道理,在北半球行驶的火车,加于右侧轨道的压力,要比对左侧轨道的压力大些。十、正午太阳高度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H=90-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直

21、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可以在天文年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以二分和二至日北京(3954)为例: 春、秋分日H90-3954-0=5006 (太阳直射赤道,=0) 夏至日H=90-3954-2326=733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 冬至日H=90-3954+2326=2640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 如果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小于0,说明该地处于极夜,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两极地区。十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分二至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列表如下:纬度北极圈以内06634N=006634S南极圈以内春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夏至日极昼昼夜昼夜昼夜极夜秋分

22、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冬至日极夜昼夜昼=夜昼夜极昼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春、秋分日不管什么地点,在赤道处不管什么时间,都是昼夜相等,而其他地区则不同,在一年内昼夜长短是不断变化的,即便是在极圈之内,极昼极夜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内的变化为例,春分日时,昼夜相等,春分日过后,开始昼长于夜,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昼变得越来越长,直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如北京,夏至日白昼长约15小时,夜晚只有约9小时。然后昼长开始减小,直到秋分日再次回到昼夜相等。秋分日过后,夜开始增长,昼开始缩短,到了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后夜开始缩短,直到下一个春分日,完成一个回归年。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同时还要分清昼夜状况还是昼夜变化趋势,这就要注意以下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于夜;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