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可知,律劳卑的言论是对清政府的一种批判和
2、污蔑,旨在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而不是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也不是向中国提出平等权利要求,故选A,排除B、C;“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侵略中国创造条件,排除D。2.(2021徐州模拟)“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B。“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
3、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选B;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列强获得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排除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1841年广州三元里抗英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不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出处记述中西纪事五月三十日,英军撤,三元里等乡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围困英军,义律请知府余保纯弹压,民众渐散鸦片战争档案史料靖逆将军奕山上奏:五月三十日,英军焚掠三元里,义勇与之相战,斩英军先锋霞毕及兵弁10余人夷氛闻记英军暴行,三元里九十余乡聚众数万拒堵,英军出战,民众佯退,诱至牛
4、栏岗围歼。义律求救于余保纯弹压,民众始退去南海县志五月三十日,英军前来报复,民众十余万与之相战,斩其头领,歼敌数百A.三元里乡民五月三十日首先集结B.英军在与民众交战之中遭受损失C.乡民战果有限且缺乏既定的战术D.余保纯劝解弹压是民众撤退原因【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中都提到三元里乡民与英军作战,但都没有涉及战果有限、缺乏既定的战术的信息,故C错误,所以选C。材料涉及三元里乡民五月三十日首先集结,并与英军作战,A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四则材料都涉及英军损失情况,B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材料中涉及余保纯劝解弹压民众,D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4.(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1875
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清朝对外交往发生制度性变化【解析】选D。1875-1894年,清廷外交由派遣临时性使节到常设驻外使领,体现了清朝外交的近代化,故D正确;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由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传统朝贡体系并未终结,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外交制度的变化,并未体现出“天朝上国”观念的变化,故B错误;依据所学,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关系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性
6、改变,故C错误。5.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解析】选D。从材料中领事官“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可知,他们干涉中国的司法活动,这说明近代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不正确。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D。6.(2020连云港模拟)有学者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
7、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A.使中国蒙受屈辱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C。根据材料“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拓展延伸】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项目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结局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取胜,
8、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争领导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民众动员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日战略战术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迎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国际环境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7.(2021南京模拟)(庚子年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
9、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免矣。次当限制中国之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该意图是()A.分而治之B.以华制华C.灭亡中国D.瓜分中国【解析】选B。“次当限制中国之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表明是列强扶持清政府对中国进行统治,实行以华制华的策略,故选B;材料表明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当时列强没有分而治之,而是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排除A;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的列强企图不是要灭亡中国,而是以华制华,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的列强企图不是要瓜分中国,而是以华制华,排
10、除D。8.(2021南通模拟)下图为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某次侵华战争相关的一张明信片,这场战争( )A.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解析】选A。根据图片可知,身穿不同服装的军人代表各国军队,将丑化的中国官员士兵打得溃不成军,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相符,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从而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错误;C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D是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9.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
11、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在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背景下故意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发生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显然这种现象是非理性的,它会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进步,D正确。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抵抗外来侵略,开始被动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不符,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而不是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排除B。中日甲午战争后
12、,维新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而不是与西方物质文化背道而驰,排除C。10.(2021启东模拟)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清政府统治腐朽【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在鸦片战争期间认为是清朝政府和英国人进行的战争,不是中国与外国发生的战争,民族意识很淡薄,A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英军
13、熟悉中国的国情,B排除。民众的态度不是战争结局的决定因素,C排除。材料看不出清朝政府的腐朽,D排除。11.右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解析】选A。由漫画题名“临渴”可知清廷的政策只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故选A;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与漫画的主旨不符,排除B;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而此漫画创作于甲午战后,排除C;仅有一口“海军港”水井的挖掘不能得出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排除D。12.1879年崇
14、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擅自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引起朝野激烈的反对。清廷也未予批准,并改派曾纪泽赴俄修约。经过交涉,中俄签订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中国虽争回了崇厚丢失的伊犁绝大部分,但伊犁西部还是让给了俄国。导致这一结局的最主要原因是()A.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的声援B.沙俄侵略成性和清廷的腐败C.曾纪泽不辱使命,据理力争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解析】选D。依据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情况的相关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
15、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较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
16、则的一点新认识材料二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关税的发展。从清政府关税的变化、新中国初期关税的特点及其意义等
17、方面来分析。第(1)题,从材料“关课正额定得比较低”“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中可以概括出清政府在乾隆年间的关税特点;从材料“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在道光年间关税的特点。根据材料“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来分析出乾隆年间关税政策的原因;从材料“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分析出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原因。第(2)题,从材料“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平均关税
18、水平为5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关税自主、政权的巩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问的答案。答案:(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2分)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2分)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2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2分)(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2分)意义
19、: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2分)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有关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两个观点。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
20、,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费正清剑桥晚清史(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6分)(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3)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解析】第(1)
2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判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徐中约认为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第二问,分别回答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表现。第(2)题,第一问,分析材料二徐中约的看法可知,徐中约主要从西方和俄国对中国侵略以及给中国带来危机的角度来认识;从费正清“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说明从近代化角度来认识。第二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第三问,赞同徐中约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赞同费正清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3)题,回答时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历史事实
22、是客观的,而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2分)前者依据:政治:唐代科举制打破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人身依附关系。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后者依据:明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早期西学东渐。(4分)(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近代化角度。(2分)观点: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2分)或观点: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2分)(3)言之成理即可。如答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