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测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盐城中学)诗经所称的“因以其伯”是指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依旧保留其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理B土著邦族崛起成为新兴政治力量C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邦族的融合D土著邦族完全接纳周代礼乐文明C“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依旧保留其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
2、践行周礼”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邦族的融合,故选C项;周朝实行分封制,中央政府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范围,排除B项;邦族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并没有完全接纳周代礼乐文明,排除D项。2(2020盐城三模)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D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C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以“姓”作为血缘纽带与材料中“姓和血
3、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相符,故选C项;“姬姓”只是诸姓之一,不能反映是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分配政治权力,排除D项。3(2020南京、盐城二模)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这表明西周()A政治专制国家集权B礼乐社会等级鲜明C物质丰富国力强盛D社会转型礼崩乐坏B“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意思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祭祀的内容不同,说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礼乐方面等级鲜明,故选B项;政治专制国家集权是从秦朝开
4、始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等级的祭祀内容不同,没有反映物质丰富,国力强盛,排除C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祭祀的内容不同,体现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没有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D项。4(2020苏州调研)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新太子。太子太傅叔孙通不但称历史上晋献公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而且以死相谏。叔孙通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宗法继承制度B坚守太子太傅辅佐之职责C极力维护吕后尊严D根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A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吕后所生长子是嫡长子,故被立为太子,材料中“废太子”违背
5、了宗法制的原则,故选A项;辅佐之职责只是一方面,与材料中“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的国家安危角度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的国家安危角度不符,排除;太子废立与是否根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5(2021扬州中学)学者阎步克认为,秦汉行政制度与唐宋明清相比还是很粗糙原始,但从同一时期的世界史范围看,它首屈一指。比起同期另一些政权,它为境内居民提供了较多的秩序和安定。“秩序和安定”的实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与封国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C中央最终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地方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确
6、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安定,故选C项;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关,排除B项;官员任免由皇帝决定,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项。6(2021扬州调研)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A通过
7、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项正确。7(2021苏州中学)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古国始封国都今地存灭始置州郡县时期莒少昊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莒县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秦因置(莒)县薛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 夏车正,禹封为侯滕州市东薛城历夏商西周,至战国时灭于齐秦因置郡,西汉 废郡为县单有虞氏舜帝师所封单县春秋时为鲁单父邑西汉因置单父县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B秦汉有些县源于先秦的封国
8、国名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D县是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B题干表格中秦汉时期的莒、薛、单的郡县名称沿袭于先秦时期的封国名称,故选B项。8(2020扬州期初检测)后汉书许荆传记载:“许武以弟许晏、许普未显,欲令成名,乃剖财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所得悉劣。俾弟得克让之名而得选举。后复会宗亲泣言所以分产取讥意,悉推财产于二弟。郡中翕然称之。位至长乐少府。”这体现了()A财产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B察举制的弊端C选拔官吏以品评等级为主D科举制的演变B“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所得悉劣。俾弟得克让之名而得选举。后复会宗亲泣言所以分产取讥意,悉推财产于二弟”表明当时的人可以利用作弊的方式通过察举而当官
9、,体现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B项;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行,不是财产,排除A项;选拔官吏以品评等级为主的是九品中正制,不是汉朝的察举制,排除C项;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排除D项。9(2020扬州调研)韩国磐先生在研究三省六部制时,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吏部演变稳定从未发生变化B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完全吻合C礼部演变由单一到分散繁杂D隋唐六部制与前朝存在承继关系D从题图可以看出,隋唐六部职能在南北朝的政府机构中已经有了雏形,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承继关系,故选D项;南朝的吏部职能与北齐、隋唐不完全相同,排除A项;从题图可以看出户部与兵部的演变过程不同,排除B项;礼部演
10、变由分散繁杂到单一,排除C项。10(2020扬州阶段检测二)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记载:“(金)户部尚书瓜勒佳必喇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辽东。”陆游在纵笔一诗中也写道:“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有人据此认为行省制度开始于宋代。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行省制度确立时间莫衷一是B只通过历史文献就可以准确还原历史真相C以诗证史的方法可证明宋代确立行省制度D元代的行省制存在对前代地方官制的继承D根据题干中金“行省于辽东”和宋“行省当年驻陇头”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对金、宋等地方官制的继承,故选D项;政治制度不会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并且元距离金宋也不远,排除A项
11、;历史文献有利于历史考证,但“只通过”太绝对,排除B项;诗歌对历史考证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其他史料辅证,排除C项。11(2020常州一模)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由材料可知()A最初基于经济目的设置行省B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控制全国税收C行省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D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B“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
12、”表明元朝设立行省便利了税收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设置行省最初是基于政治目的,排除A项;行省制是为了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排除D项。12(2021淮安中学)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官个人才学不同B史著编撰意图各异C史料运用方式有别D史著编撰体例多样B根据材料明实录与明史对明武宗的记载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实时记载,而明史为清朝史官重新编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史著编撰意图各异,故选B项;史官
13、个人的才学不会造成完全相反的记载,排除A项;对史料运用方式有别主要是因为两个朝代的政治需求不同,排除C项;明实录和明史都属于编年体,排除D项。13(2021苏州中学)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A材料“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反映出内阁大学士在宫廷里办公,地位要高于其他翰林学士,故选A项;材料体现出内阁大学士可以在宫中的文渊
14、阁办公,并不能体现出内阁的性质是内侍机构,不是法定机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渊阁成为内阁大学士办公专属地点,没有涉及内阁成员的来源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翰林院学士与内阁学士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办公,并不能体现出中枢机构膨胀,排除D项。14(2020苏州一模)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A内阁于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决策B相权的发挥依赖于皇权的支持C内阁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国政D内阁地位提升但仍须服从君权D“他生
15、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表明内阁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君权仍是至高无上的,故选D项;内阁没有决策权,但从明成祖时就参与决策,排除A项;张居正只是内阁首辅,不是丞相,排除B项;内阁可以参与决策,处理国政的权力属于皇帝,排除C项。15(2021沭阳调研)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D由材料
16、“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得出,嘉庆帝认为军机处可能对皇帝集权造成危害,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5分)16(2020南京、盐城二模)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
17、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5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
18、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职责, 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得出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第三小问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调整,根据材料一“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得出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第二小问影响,从官员任
19、职多任用低级官员,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得出三省地位下降,逐渐名存实亡。第(3)问,第一小问关系,结合两则材料得出三省制对唐初的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唐朝后期三省的作用下降,与唐朝中后期社会走向衰落有很大关系。第二小问认识,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发展离不开好的制度。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与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很大关系。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