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威五中2018年春季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二历史命题人:耿金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信
2、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C、D项错误。2.2.历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时期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 郡县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分封制度有关,因为分封制度规定了诸侯的具体的义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幽王时期还没有郡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幽王时期不再推行禅让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分封制度有关,而和宗法制没有直接的联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3、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3.有学者指出:战国时代晚期,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秦汉后经过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这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 皇帝制度确立C.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 科举制度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中央控制地方的问题,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故A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材料并未涉及皇帝制度,故B错误;材料“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反映了官僚政治的确立,故C正确;秦汉时期没有科举制度,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
4、主体”,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4.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了历代帝王庙,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也入祀了元世祖忽必烈。清初继续使用明朝太庙祭祀自己的祖先,也把明太祖的神位迁入历代帝王庙供奉。这些做法A. 推崇“中华统绪,不绝如线”B. 出于“恢复中华”的需要C. 彰显汉民族帝王的主体地位D. 能够有效地缓解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明代建立帝王庙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并将少数民族政权的帝王也纳入其中,清代沿袭了这一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彰显朝代更迭和皇位传承的正统性,故选A。入祀帝王既有汉族,也有蒙古族、满族,故排除B
5、、C;D项说法绝对,排除。5.5.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说明唐代通过程序性分权削弱了相权,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即防范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三省地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三省的职能,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不是监察机构,故D项错误。6.6.在清世宗实录内,雍正七年(1729年)到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
6、”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 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B. 军机处成为执政机构C. 军机处地位上升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雍正十年以后,军机处发布的谕旨要多于内阁及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说明军机处的地位上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内部矛盾尖锐,而是涉及军机处地位上升,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的职能,而是强调军机处地位上升,故B项错误。军机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强调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法不符,故D项错误。7.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
7、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A.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B. 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C. 注重责任意识的提升 D. 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的官员和公民必须宣誓,这是在培养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不出法律意识和公平公正,故AD项错误;“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体现不出权利意识,故B项错误;。8.8.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
8、有表决赞成似的,其出而反尔的手法近乎无赖。这反映了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C.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 集体决策成为战败根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可知,雅典公民的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A项正确。材料反映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没有涉及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B项错误。演说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之一,但蛊惑人心的演说不利于民主决策,C项错误。D项错在“根源”,且材料强调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故错误。9.9.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
9、。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C.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答案】B【解析】在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行政长官告示借鉴其他民族的法律,剔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提倡公平正义,符合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帝国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立法
10、形式的新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罗马帝国建立以后,由于罗马的扩张,所控制的辽阔版图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公民法无法解决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10.10.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A. 法
11、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D. 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塞罗更强调法律的公正和正义,故C符合题意;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贵族的利益,故A错误;自然法不是保护自然的法律,而是指不用证明的自然界自然存在的法则,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的问题,故D错误。11.11.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
12、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一致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B.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C. 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D.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内阁制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的分析理解,根据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
13、答。12.12.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万英镑)农林牧渔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地产房租1688193099056025018017550543040501220183179501171059002200这份资料可以用来研究A. 议会改革的经济背景B. 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C. 工业革命催生世界市场D. 工业革命导致农业巨变【答案】A【解析】不同年代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从1688年到1801年、到1831年,英国农林牧渔、工矿建筑、商业运输和地产房租等都有增长,但是工矿建筑增长最快,所以这可以用来研究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故选A;光荣革命的经济影响应该不会持续一个半世纪,故
14、排除B;工业革命是在1765年开始的,而且它发挥催生世界市场的作用应该是在1840年之后,故排除C;表格中工矿建筑增长要超过农业增长,故D属于以偏概全了,所以排除D。13.13.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 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C. 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D. 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答案】B【解析】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进行了一系列限制,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国
15、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可知,此时英国国王的权力尚有一定的影响,议会至上原则尚未真正践行,故B项正确。1721年,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时间上不符,故C项错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排除D。14.14.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在这里,“得益于美国”体现在A.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 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C. 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 行政权领导立法权【答案】B【解析】
16、材料强调德国宪法借鉴了美国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点和美国相同,故B项正确。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故A项与设问不符,错误。美国没有国王,故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是德国宪法的特点,而美国则是实行三权分立,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熟悉德意志帝国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二是紧扣设问要求“得益于美国”,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
17、“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 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B. 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 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D. 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答案】D【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故AB错;材料只是“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无法体现“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从“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说明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和意识,故D正确。16.16.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不平等条约签订于A. 鸦片
18、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甲午中日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规定的税率协定的问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此不平等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不平等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而非甲午中日战争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此不平等条约签订于鸦片战争后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名师点睛】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宣布结束战争
19、。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17.1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
20、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李鸿章创办的淮军,镇压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务。在这之前,从未有过。故答案选A。镇压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八国联军,排除B;CD与“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
21、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项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消灭剥削,平均分配土地和财物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得不到农民的拥护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没能实施特点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18.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
22、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可知此时应该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关注农民是不符合史实的,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9.19.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
23、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A.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B.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C.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D.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答案】A【解析】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1912.4)时,表示将民生主义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表明孙、黄二人都认为革命后,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中华民国的建设,而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尚未真正改变,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材料中没有指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很快进入黑暗、动荡的北洋军阀统治
24、时期,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没有指明民主革命方向,当时的革命应该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20.20.天王的伯、叔称国伯叔,其兄弟称国兄弟,各王的伯、叔皆称贵伯叔,其兄弟称贵兄弟。一般官员以官职的大小而定,官大见官小的都称之为弟,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 摆脱阶级局限B. 推行等级制度C. 遵从伦理道德D. 建设和谐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
25、无疑”反映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说明太平天国推行等级制度,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摆脱农民阶级局限,故A错误;伦理道德并不等于等级制度,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太平天国建立和谐关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21.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A.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农村缺
26、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C. 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答案】C【解析】“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说明了当时中共中央坚持城市道路的革命策略,该策略没有从国情出发,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额发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组织苏维埃的条件和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故BD项错误。22.2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
27、一论述旨在说明A.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B. 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C.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故选A;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排除B;由材料“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说明是经过工人运动到农民革命的先后过程,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工农武装割
28、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排除D。23.23.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司令长官卫立煌写给朱德的信,并提到“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故B项正确。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在1
29、942年到1944年,与材料时间1940年不符,排除A项。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且没有日方为“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的内容,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海外援华物质通道的打通主要得益于国民党,排除D项。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1940年8月26日”“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国共合作抗战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4.24.1936的9月20日,法国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以“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
30、、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 为宗旨,率先实现跨国家、跨地区华侨抗日团体的统一,救亡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 )A. 日本全面侵华,海外华侨同仇敌忾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C. 全民族抗战思想得到华侨的认同D.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联合全欧侨胞,不分党派、职业、阶级、信仰,实行全民团结、抗日救国并增进华侨福利”得出海外华侨对全民族抗日的热情,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故C项正确。材料事件发生在1936年9月,而日本全面侵华发生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
31、同盟1942年才成立,故D项错误25.25.1941-1942年,中共根据当时政治局面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一变化A. 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说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变化C. 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D. 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战积极性,掀起中共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
32、矛盾,因此制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故D正确;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国共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无法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排除C。点睛:结合1941-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和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分析这个时期的政策。26.26.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A. 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
33、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B. 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C.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D. 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答案】D【解析】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战争,是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战争,用“人民解放战争”来进行概括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而从历史的客观评价来看,这场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故D项正确;ABC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解题时要求学生结合选项和材料加以作答。27.27.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
34、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
35、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点睛: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28.28.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
36、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答案】B【解析】材料“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说明巴黎公社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的性质,故A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指导,故D项错误。29.29.“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
37、主要蕴含了A. 社会发展学说B. 阶级斗争学说C. 资产阶级革命说D. 无产阶级专政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表明资本主义自身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病,即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也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故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社会发展学说的观点,A项正确。材料强调用社会发展学说来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问题,没有涉及阶级斗争学说,B项错误。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工人阶级革命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说,C项错误。材料强调用社会发展学说来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问题,没有涉及无产阶级专政说
38、,D项错误。30.30.“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 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 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 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 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答案】C【解析】A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说法错误,俄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C项正确,因为7月事件已经证明和平夺权不可能,必须要通过武力夺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31.31.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9、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 保障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宪法取代公同纲领作法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时我国仍处于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宪法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与政协会议有关,与题干不符;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是1999年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与第一部宪法不符;
40、由此可知ABD排除,正确答案为C。32.32.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A. 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 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C. 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D. 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答案】B【解析】 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中共与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排除C;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建国初期,我国创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他民
41、主党派起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对国家事务进行监督的作用,故选B。点睛:时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信息。就本题而言,“1950年”是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D时间不符,而结合所学,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结合材料,也容易排除C。33.33.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 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
42、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A项。政治协商制度不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与“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无关,排除CD项。34.34.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B.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
43、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在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之间一律平等的理念,故B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才提出的,故A项错误;国与国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矛盾始终是存在的,C项“消除”错误,排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35.35.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
44、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
45、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36.36.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这一声明A. 标志美国放弃支持台湾B. 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C. 有助于中美关系改善D. 直接导致中日关系正常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1年,美国
46、总统尼克松”“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知美国表明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意图,所以这一声明有助于中美关系改善,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故B项错误。D项“直接导致”说法错误,排除。37.37.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A. 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B. 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C. 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D. 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答案】A【解析】根
47、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排除B。50年代初,美苏冷战的焦点在欧洲,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信息,无法推断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排除D。38.38.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并发表了一段著名的演讲:“两千多年前,人们说的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我也以我是柏林人而感到自豪!”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雷动。肯尼迪的演说A. 给胶着的冷战降温 B. 增强了
48、西德冷战的信心C. 炫耀了其军事实力 D. 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63年6月下旬”“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西柏林”“在这个自由的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当属我是柏林人”可知,当时正值冷战高峰,肯尼迪的演说意在加强美欧关系,表达了美欧处于同一阵线,炫耀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加剧了冷战,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的演说的目的是炫耀了美国军事实力,无法体现增强了西德冷战的信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苏联的关系,无法推断出有意深化与苏联的矛盾,D项错误。39.39.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
49、导方针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
50、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40.40.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
51、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A.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可知,“近代世界的智慧”是为了“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成立符合此信息,故D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没有解决诸多矛盾,故A项错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没有体现“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故BC
52、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题15分、42题13分、43题12分。共40分)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
53、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材料二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
54、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申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征:产生较早,存在时间长;体系严密坚固;具有传
55、承性;君主大权独揽,皇权独尊。原因:先秦政治文化制度的整合;家国同构的原则。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及对意识形态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服务皇权;小农经济需要强大君权的保护。(2)不同:君权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存在制衡君主的外部力量;产生时间较晚,存在时间较短;教权控制意识形态,教权高于王权。影响: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的纷争与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借鉴。【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
56、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据材料“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从促进欧洲的
57、社会转型和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加以回答。42.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
58、经和现今相差无几。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
59、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中国: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封建礼教色彩浓厚);惩罚措施严厉。西方:与军事斗争有关;以习惯为主;等级差别明显。(2)原因:中国: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罗马以军事立国,对外战争频繁;宗教盛行,教会地位高;受传统习惯影响。影响:中: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对后世道路交通规则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
60、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归纳回答。 (2)中国和罗马的原因依据唐朝和罗马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中国从教化了百姓,净化了社会风俗角度思考回答;西方影响从有利于天主教会对各国的控制以及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扩张角度思考回答。43.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史称“舒曼计划”。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六国根据“舒曼计划”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随着经
61、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六国提出在煤钢联营的基础上进一步筹建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在罗马正式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欧洲共同体条约(1967年3月5日)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
62、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四1992年,欧洲共同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摘自人教版历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除欧洲煤钢共同体外,欧洲共同体还由哪两大机构合并而成? (2)根据材料二,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归纳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标。(3)材料三说明美国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美国在遇到西欧竞争前,通过什么方式控制西欧?曾经是美国的扶持对象,后成为
63、美国的竞争对手,除西欧外,还有哪国? (4)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对内:废除关税壁垒,实行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对外:实行共同的关税率和贸易政策。(3)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或杜鲁门主义或马歇尔计划或成立北约组织)。日本。(4)趋势:欧洲一体化趋势(或欧洲经济联合不断加强)。影响:西欧经济实力增强;欧洲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一“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的信息从对内和对外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二战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20世纪70年代么欧共体和日本冲击美国经济角度回答。 (4)第一小问从材料四“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欧共体发展对于经济和政治格局两个角度思考回答。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