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1)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_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2)经过: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_”,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3)集权措施:汉武帝时,对诸侯国实行“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2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的形成:“_”平定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他们割据自立,独霸一方。(2)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十国。其间政局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
2、60年,赵匡胤发动_,建立宋朝。(2)措施。A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但发兵权归_,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B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_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_。C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的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至此,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_矛盾变得突出。答案:郡县制清君侧推恩令安史之乱陈桥兵变枢密院文臣通判藩镇割据皇权与相权温馨提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至北宋
3、较成功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后,地方无力再与中央对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越发凸显。【应用提升】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项正确。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背景: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2)目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3)
4、措施。A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_,以_分理全国政务。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B演变:明太祖设_,品秩较低,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_设立内阁,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此后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有了“_”之权。2清朝。(1)军机处的设立: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_,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事务。但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_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答案:丞相六部殿
5、阁大学士明成祖票拟雍正 军务专制皇权温馨提示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应用提升】2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B)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B项正确。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一、选择题1(2014北京东城期末考)柳宗元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
6、之制。”基于这种认识汉朝实行的是(D)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2014四川自贡一模)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C)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3(2014安徽摸底)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历代王朝加强
7、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三省六部制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因而选。4(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C)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节度使领州制,相当于诸侯。虽然安史之乱(755年)使唐由盛转衰,但最后还是依靠各路节度使才平定了叛乱。所以说是“诸侯维之也”,C项正确。5(2014天津
8、文综)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C)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项正确。6(2014北京文综)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解析:
9、“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7(2014汕头期末考)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B)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解析:理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不同,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将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控制地方。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有权直接上书
10、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8(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C)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9(2014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D)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
11、明朝内阁大学士解析:“皇帝私人顾问”“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D项正确。10(2014全国大纲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B)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解析:唐代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B项正确。11(2014广东六校联考)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
12、化反映了(A)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宰相权力的反弹12(2014海南单科)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13(2014茂名模拟)“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做
13、好政令的保密工作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解析:寄信上谕是为了将皇帝的旨意完全执行,不许旁人议论,这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14(2014广东十校联考)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B)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的出现是废除丞相之后,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
14、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此题应该选择B。1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B)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
15、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韦庆远中国官制史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结合明清具体
16、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2)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看法及原因:朱元璋: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黄宗羲: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一、知识体系二、单元主题整合(一)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之间的关系
17、(1)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的等级秩序;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是分封制实行的依据,它依据血缘的亲疏远近使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得到稳固。(3)礼乐制是依据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发展历程、特点和演变趋势1内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是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的。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
18、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2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3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3)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贯穿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4演变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朝代制度内容评价秦朝创立皇
19、帝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实行三公九卿制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续表)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形成内外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北宋设置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政)、三司使(财政),分割相权相权被进一步分割,皇权加强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皇帝权力空前加强清朝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四)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