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4课时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 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BC D解析:是清朝,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期。答案:D 2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A电视 B电影C报纸 D广播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看电视尚未产生,从题意中“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不是报纸和广播的功能,只有电影符合题意的要求。答案:B 3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
2、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 BC D解析:京剧属于“国粹”艺术,不是中西交融的产物。答案:C 4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解析:从“新国民”这一词可以判断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答案:C 5 (2009年巢湖模拟)“街上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北京 B西安C南京
3、D天津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答案:C 6 据统计,晚清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达11321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由于缠足的女子多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行动 清政府提倡缠足辛亥革命没有提倡废除缠足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晚清时,不缠足运动迅速发展,但只是一场“男人运动”。它反映出女子受束缚的客观事实。结论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 7
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西餐的出现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从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地点不难判断,A、D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答案:B 8 (2009年福州模拟)19世纪60年代时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和伙。是不仅资其
5、官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C民族工业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洋船”,受制于外国的技术。答案:C 9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报纸的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从题干材料提供的背景看,B项符合题意。A项与报纸的功能不符,C、D
6、两项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答案:B 10 (2009年广东模拟)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解析:从题中“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等,判断出这种现象并非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导致的,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分析是近代开放的过程导致的。答案:C 11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
7、北京成功举办,人们通过电视转播了解比赛实况。1900年,当第二届奥运会在巴黎举办时,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下列哪一媒介关注比赛消息 A电影 B电视C报刊 D互联网解析:从时间“1900年”可排除B、D两个选项,电影刚刚产生,仍处于默片时代。因此,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报纸来关注比赛。答案:C 12 (2009年深圳模拟)民国初,“听差的、堂役、老妈子、丫头”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苦力、脚行”改称“搬运工”;“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反映了 A外来名词渗入中国文化B国人赶时髦C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D人人平等的理念在改变社会解析:原来的称呼体现有等级的的
8、差别,民国初的称呼并非是赶时髦,而是体现了平等的思想,但当时民主共和并未实现,故D正确。答案:D 二、非选择题13 2008年,京沪高速铁路动工兴建。目前,铁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大动脉。但近代史上,中国铁路的修筑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
9、“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到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到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还是修成了,但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不允许用机车牵引,而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材料三 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请回答:(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反对修筑铁路的理由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3)如何评价义和团“掀铁道”的口号和行为?(4
10、)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铁路建设的认识。解析:第(1)问应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第(2)问解决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3)问则从义和团农民阶级的属性去分析;第(4)问,解决“谈认识”的题目,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去分析。答案:(1)主要目的: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并控制铁路沿线的地方,把他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2)理由: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易发,不安全;借钱造火车,引发财政危机;招致列强侵略,有亡国危险。说明:清朝统治者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3)表达了广大农民阶级反对帝
11、国主义侵略的爱国心声;也说明广大农民阶段对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缺乏必要的、充分的认识。(4)以铁路为主的交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必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必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和传统观念的阻挠,发展极其缓慢;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14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
12、,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 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材料三 1875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
13、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四 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 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请回答:(1)广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较早的城市,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得照抄原文)(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3)结合广州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特点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广州在近代不同历史时
14、期的发展变化。第(1)问解决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2)问更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决第(3)问的关键是从广州受西方的影响和广州的发展状况去分析。答案:(1)出现了西式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大量使用和仿制西方日常生活用品;西式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重视广告宣传;出现了报刊、杂志等。(2)原因: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惟一对外贸易的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3)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