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祭十二郎文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作家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背景探秘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悼念侄儿的祭文。韩愈3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
2、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25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于是写下这篇祭文。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小贴士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指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
3、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一、注音xn hmnhchubinhnjzu rnyo synbshnynxinsn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
4、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二、通假字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_”通“_”,_2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_”通“_”,_3敛不凭其棺 “_”通“_”,_羞馐美味食物 世逝死去,离开人世敛殓给死人穿衣入棺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三、解释词义名词,诚意、心情副词,果真、如果副词,确定、实在动词,知道、明白动词,探望形容词,年长的动词,养育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语气词,表揣测指示代词,你的动词,趋、赴动词,就职上任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四、古今异义指青年男子
5、,与“老年”相对成长自立指安家 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指若干,多少 精神状态 第二年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名词作动词,继承的家业名词作动词,寄信、写信名词作状语,从远道、在远处 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尽力动词作名词,视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形容词作动词,明白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六、分析句式类型1惟兄嫂是依_2何为而在吾侧也_3其又何尤_4吾其无意于人世矣_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宾语
6、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宾语前置句(“何尤”应是“尤何”)状语后置句(“无意”的状语“于人世”后置)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5吾佐董丞相于汴州_6从嫂归葬河阳_7吾又罢去_状语后置句(“佐董丞相”的状语于“于汴州”后置)省略句(“河阳”前省略介词“于”)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
7、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
8、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启迪智慧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提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9、(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作者是怎样在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提示: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侄儿,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10、。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3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提示:(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
11、目链接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进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涵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有“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画龙点睛渐入佳境导课篇自主落实积累篇课文对译直通车文本研讨透视窗栏目链接